“响动” 疫情三年又到年根了,解封后的人们在逐步恢复正常生活,“阳了吗您那”代替了“吃了吗您那”的问候语,虽然这种问候带有调侃的意思说明人们的心态在放松适应了,见怪不怪了。 说起过年人们就会想起每年三十晚上的“春晚”“春晚”如同过去老北京人家的大白菜,“当家菜”少不了它,人们现在不太在乎“春晚”有多精彩,而是在意今年春节能不能有些响动,再现“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多少年的禁放让传统节日变得冷冷清清感受不到过年的气氛。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可每到春节总是没有儿时过年的感觉,小时候过年了男孩子除了新衣裳要买的那就是炮仗,100头小鞭7分钱,200头的“铁急鞭”2毛五,二踢脚四分、七分钱一个,麻雷子1毛二,炮打灯一毛五一个,三十晚上男孩子放炮竹女孩子挑着形状各异的灯笼远远的看着欢笑声充满了整个胡同,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事喽,如今的三十晚上除了央视春晚雷打不动,人们剩下的就是“搓麻”,“禁放”多年大年三十冷冷清清没个响动实在是没有过年的气氛,有人说放鞭炮是“陋习”这一点我不敢苟同,过年放鞭炮是风俗传统是喜庆的表达,谈不上什么“陋习”,国庆节不也放礼花吗?!要说“污染”礼花比起二踢脚厉害的多。三十晚上燃放爆点时的那点“污染”早就随风而逝谈不上什么污染,毕竟过年放鞭炮是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和习俗只要做好对鞭炮限类型、限时限量、限范围、防火等措施三十晚上有点响动也是人之常情众望所归,记得五十年代崇文门外护城河南岸每到过年一拉溜卖烟花爆竹蓆棚子从桥头一直向东排下去为了安全每个摊点都有间隔,商家也知道卖烟花爆竹有危险所以蓆棚搭在护城河边上,一旦出了燃棚情况立马向河里推免得伤及他人。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对“过年”的美好回忆。无论是童年时代,青少年时代,这种“美好回忆”一旦刻入脑海,绝对是比较深刻的。它甚至让你在一生中不断地会去重温、回忆。经历过物资匮乏年代生活的人们知道什么是艰苦什么是富足,同样的花生仁嚼在嘴里感觉还是儿时的香,因为那是艰苦生活中要嘛没嘛,花生瓜子过年就那么点,吃上了就满足,那是过年的喜悦。 清代钱裴生《和冯玉圃小除夕同夜直韵》: 长安爆竹千门响,凭送春风到禁庭。 这些诗词再现了“万人空巷花作秀,喜看银河落人间”的美景。正月初一迎新“开门爆竹”。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其实也“年文化”的体现和味道 作家冯骥才先生对“年文化”有这样的表述:“年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我用四个字来概括———驱邪降福”。这四个字凝聚了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所有的美好祝愿。” 在当前疫情起伏不定的情况下人们保重自己过个平安年是最幸福的事,用屁股思考问题做出的“禁放”决定该松绑了,民有所呼官有所应才是和谐。在当前疫情起伏不定的情况下人们保重自己过个平安年是最幸福的事。 2022 冬至 九城了然 # P; `+ a& q4 h# z; U! Y1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