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了然客 于 2020-8-11 22:33 编辑 6 _5 O% L4 z9 `1 m2 |7 s! n5 r
: o% M7 X j4 t1 c% Y/ V6 l0 X烟酒不分家 香烟各位都不陌生,烟卷这东西据说也是舶来品,明朝万历年间,也就是16世纪中叶烟草传入中国。而中国第一支香烟于1897年出现在上海滩。 我第一次抽烟的感觉说不好,因为是在厕所里偷偷的模仿别人的模样吞云吐雾,那年十六岁。第一次买香烟是花了四毛七分买的“群英”牌精装烟,(不带过滤嘴)当时发给几个哥们几支外,还剩多半包,发愁什么时候能抽完?一狠心一连抽了三支结果嗓子干疼,鼻子发干,手指发黄,咳嗽三天,一来二去被烟酒不沾的老爷子发现了,一通数落差点挨揍,打那以后就没敢在老爷子面前抽过烟。 参加工作后,进了工厂,入乡随俗烟卷改“大炮”了,卷烟一开始老是卷不好后来熟能生巧也就自然了,周围师傅们有的是“老烟枪”,烟斗不离口,您别说有的烟斗个儿还真大,花纹也漂亮,一到星期天他们就奔西山挖“麻栎疙瘩”,从东郊骑车奔西山可不近,这帮人“不冤不乐”,找到好的“麻栎疙瘩”利用工作之便很快就做好一支烟斗配上有机玻璃的烟嘴还挺地道。 七十年代初一些发小从东北兵团回来探亲带回来几样东西,烟叶、北大荒酒、榛蘑和大黄豆,东北烟也叫“关东烟”,漠河那疙瘩的“蛤蟆头”最厉害,这烟我不敢抽,有一种大青叶儿的烟抽过,够劲儿,抽两口一天都不想抽烟。 七十年代初北京市场上出现过阿尔巴尼亚香烟,叫啥名记不清了,烟盒上有个红色的清真寺有个起骆驼背抢的人,阿尔巴尼亚香烟是扁状的味道臭了吧唧,不适合中国人的口味,还有几种朝鲜烟,烟质松软没劲儿,就是便宜抢手,不管是阿尔巴尼亚还是朝鲜好歹算“进口烟”,俗称“洋烟”啊。 说起“洋烟”,兴起于改革开放后,先由广东福建开始席卷了全中国,一时间希尔顿、良友、登喜路、百乐门、好彩、键牌、骆驼、555、万宝路因有尽有,这些烟大都是走私来的,那时候烟贩子没少赚,后来各种假烟泛滥与之国家的管控“洋烟”热也就退潮了。 吸烟有害健康!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国家制定了法规限制了烟民的自由,虽然我抽烟算不上有瘾,想抽就抽一支,聚会也凑凑热闹,每当遇到烦心事也许就点上一支,我抽烟不是嗜好,但也不打算戒掉,因为没隐所以也谈不上戒,抽烟有害健康是不争的事实,不过香烟这东西有时也还有点用,烟酒这东西在社交范畴内还是能起到沟通的作用的,不是吗? 俗话说“烟酒不分家”,过去进酒馆饭店大多饭桌都是云雾缭绕,喝酒在人们生活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年节假日朋友聚会都少不了喝酒,“无酒不成席”是不成文的规矩。 我学会喝酒还是参加工作后受周围同事的影响,开始是尝尝,后来小口,慢慢的就能喝二两了,那时候就是二锅头,茅台酒八块钱一瓶五粮液五块八一瓶,这在当时也是奢侈品。 住家胡同口有一家小酒馆那时候就开了几十年了,酒馆不大,进门便是柜台,三十来平米左右放五张小桌,人多时差不离儿可以坐下20来位。小酒馆儿有个好处,来的都是熟人,谁也不嫌谁的,人多了挤一挤。小酒馆儿只供应凉菜,从来不做热菜的。通常是:肉皮冻、豆腐干、老腌鸡子、五香花生、炸花生米、开花豆和拍黄瓜还有销量最大最受欢迎的炸带鱼、小黄花儿,后来又添了酱牛肉、酱驴肉、香雪肠等“豪华”菜肴,不过吃的人并不是太多,最受喝酒人待见的就是四分钱一个的酱兔头,首先它是肉,而且又经济又实惠。 小酒馆卖当时散酒分白薯酒,粮食酒,白薯酒七分钱一辆,来个二两才一毛四,再来个肉皮冻,一顿酒下来不过三毛钱,也有稍好点的粮食酒一毛三一两,绝大多数人也就这消费水平了,因为他们几乎天天来呀。最好的是二锅头一毛七一两,没有散装的,有人喝时,就用酒瓶对着量杯量着往外倒,绝不缺斤少两,一般人是不喝它,嫌“贵”!那时候啤酒还没普及到老百姓中,喝酒只喝白酒。 来酒馆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每天定时来喝口,另一种是一开门就来一呆就是大半天二两酒能磨蹭到上板,人们称他们为“酒腻子”。 发小从黑龙江兵团探亲带回来的“北大荒酒”,酒是纯粮食的自己酿的70°原酒,酒的度数虽高但是甜口不上头,今天市场偶尔也能看到“北大荒酒”度数是56度味道不似从前了。 时光流逝,转眼几十年过去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小酒馆儿没有了,小酒馆儿所能承载的历史性的社会功能也就逐步丧失殆尽了。老北京酒馆里那种淳朴的酒文化,那种为当时平民百姓所接受的消费方式也只能留在人们的回忆中了。 2020.8.8 九城了然 ! i* {+ C" P7 C2 Q# j.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