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向阳院”的年代吗?这都源于电影《向阳院的故事》
2 H7 h8 U' _% F9 L- q2 M$ a原创 影像节 2020-07-09 20:31:12
* p9 O. @. Z/ ? L4 Q
; S' Q% y" F: x* c' r- ?, m7 C# } {8 D* d
: T, E$ k+ e1 ]. g% x
197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向阳院的故事》讲述的是退休老工人石爷爷在暑假期间带领向阳院的孩子们走进社会大课堂,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并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故事。 % V& I h; H* n
* X) v7 Q, z8 I6 o6 b; D x
影片改编自安徽阜阳作家徐瑛的同名小说。上世纪70年代初,徐瑛一家住在亳州市的一个大杂院里,当时正处于文革中期,中小学校都在停课闹革命,徐瑛的两个孩子和大院里的几十名少年儿童一样,整天要么闲在家里无所事事,要么跑出去滋事打群架,这种混乱的社会状况激发了徐瑛的创作欲望,他决心写一本反映少年儿童生活的书,为这些迷茫的孩子指引一条道路。 《向阳院的故事》连环画 7 g' T1 x: p# Y
经过深思熟虑,一本11.5万字的《向阳院的故事》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小说将故事发生的时间放在了1964年,正是全国上下掀起学雷锋高潮的时代。全书开篇第一句就是“亳州城东门里有个院子叫向阳院”,“向阳院”是徐瑛的发明,他幻想有这样一座居民大院,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有热心的退休老人能把孩子们组织起来,参加各种公益劳动,不至于让孩子跟着社会上的坏人学坏。
' \- {& n( b- D) h* r- ^3 x8 k8 {/ o4 R( |* ]- }
1973年5月,这部以表现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接班人为主要内容的中篇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随即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曹灿选为小说连播,立刻在读者和听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在那个没有多少书读的年代,这部作品就像是深夜里的一盏明灯,为迷茫的青少年指引了前进的方向,而书中的光辉人物,也成了孩子们心目中学习的榜样。一时间,它与同期出版的杨啸的《红雨》等一道成为最受小读者欢迎的文学读物。
! o# a+ {9 l/ Q) i
4 A! z2 E- V. D& \% f: ~! T当时,故事片生产刚刚恢复,各大电影厂正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题材,而讲述少年儿童成长故事的《向阳院的故事》和《红雨》自然成为各厂追逐的对象,长影厂和北影厂为此争得不可开交,最终,长影抢到了《向阳院的故事》,而《红雨》则落户北影。 砂礓石
; Q; z, m! q7 C) d: ]按照厂里的计划,《向阳院的故事》定于1974年年初拍摄,那时全国的大部分地区还很寒冷,考虑到这是一个发生在暑假的故事,为了突出夏季的环境特色,导演袁乃晨决定将故事发生地放在南方的某个城镇,并在南方寻找外景拍摄地。原著里还有一个特别的细节,就是少年儿童为支援国家公路建设而去挖砂礓。砂礓是一种坚硬的矿石,阜阳地区地处平原,河沙中的砂礓质地坚硬,当地人用它来代替砖和石头做建筑材料,当然也是铺路的好材料。于是,袁乃晨派摄制组的人四处打听,南方有没有一个既四季如夏又出产砂礓的地方。
. H5 ^0 K+ T! C! q6 z. f5 \
" H, p7 R$ a7 v0 m这个地方终于找到了,它就是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雷州半岛上的湛江,可是当摄制组不远万里赶到湛江时却发现当地出产的不是砂礓,而是用来做沙姜鸡的沙姜,不过,湛江的美丽风光依然打动了导演,他决定将错就错,把外景地定在了湛江。
/ t- @4 U, D+ f9 k$ X5 t% c" M' t9 V- H7 }3 { w
虽然是一部儿童题材的电影,但长影厂却为此配备了堪称豪华的演出阵容,由老演员浦克饰演石爷爷,梁音饰演洪石生,凌元饰演铁柱奶奶,贺小书饰演黑旦妈妈,就连没名没姓的角色也是由白德彰、叶琳琅、柏瑞桐等客串的。 * u0 q4 R$ T/ q# U2 i7 e5 o
; {; H) }9 n8 t# w2 r
饰演反革命胡守礼的靳维民是长春话剧院的演员,曾在《甲午风云》饰演汉奸罗皮尔。
4 ]' j2 A, u) F. c3 p. k
8 b2 A! @& v; _! i1 {. L4 \为了寻找片中饰演孩子王铁柱的小演员,摄制组颇费了一番功夫。当时,吉林市话剧团演员章杰正在长影的《创业》中扮演井队指导员许光发,听说《向阳院的故事》在找小演员,便推荐自己的儿子章申出演这个角色,结果章申一下就被选中了。 章杰和章申父子 1 S( T4 s6 T( h' u7 H! G0 c3 s# j
章杰后来调到珠江电影制片厂,才开始正式涉足影坛,直到1979年的《春雨潇潇》才当上男主角,算起来他比他的儿子成名还晚了5年。章申后来也一直从事影视表演,出演过《靓女阿萍》《心香》,并在电视剧《大宅门》中扮演武贝勒。
2 r" Q! h( N6 \1 j( c! }6 Q4 `; c0 }7 p6 o
《向阳院的故事》于1974年国庆节在全国各地上映,立刻引起轰动。影片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向往的大院生活、火热的建设工地、美丽的农村风光、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红领巾红心向阳”的主题歌无不打动观众。
" t/ V$ P% N" b& Z/ W5 D T: W" \( R0 X) U
对于孩子们应该怎样成长,片中的石爷爷有这样的一段话:难道孩子们到学校念书,就是为了升学吗?啃书本,死读书,脱离劳动,脱离社会,将来怎么成为社会的接班人呢?——这样的话即使放在今天仍然不过时。 . F$ J" R8 L# n0 P% P, k+ c0 u
6 K B5 K4 G0 h* O9 b* c# Y7 ]7 M令创作者们没有想到的是,随着《向阳院的故事》上映,“向阳院”这个虚构的事物竟然会变成现实,在全国各地迅速推广建立起来,成为一个以居委会所辖的街巷为单位,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教育活动的样板场所。 & T2 o- a% `" K7 H+ M
6 P3 a) B- t/ V$ S! _' o当时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城市里存在两类社区:单位社区和街道社区。国营大中型企事业、机关、学校等单位一般都兴建有职工家属住宅区,为职工分配住房,并有托儿所、子弟学校、食堂、礼堂、医院等设施,为职工及家属提供服务,这样便形成以单位为范围的单位社区,常常叫“家属大院”。类似的还有部队家属区,不过他们的“大院”是封闭的。还有一类是城市街道、胡同(里弄)之间的市民住宅,按相对集中居住的原则划片,形成“居民大院”,即街道社区。“向阳院”就是由这些单位社区(或街道社区)的家属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负责组织,隶属于某一更大区域的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是政府的派出机关,这样政府就把城市社区管理起来。 D: t! j: F$ V
5 g3 [( r- \7 O) M# N+ ?“向阳院”平时主要负责办理居民的有关公共福利,组织动员居民响应政府号召、开展各种政治活动(如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批林批孔等),领导群众性治安保卫、公共卫生工作,调解邻里纠纷,到了学校寒暑假期,就组织中小学生看书学习、参观、搞宣传、搞环境卫生、开展文体活动。“向阳院”的参与组织者除居民委员会人员外,也有单位代表、户籍民警、附近的中小学校教师,还吸收了居民中多才多艺的热心人,单位和街道也提供场地和资金支持,一段时期里,“向阳院”的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增强了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