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66|回复: 5

《九九“怀旧”》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20-2-15 19: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侯门首席 于 2020-2-15 19:18 编辑
: _7 N! l$ K% N7 M) I8 i% n" O+ g7 I7 F8 a8 g/ N* Q
北京记事》杂志2020年第一期刊载了我的文章《九九“怀旧”》一文(上篇)。全文共分九篇,每一篇讲述一个老北京几十年前的故事。
2 c$ _: z: C$ J' J# d  u9 q4 I2 R1 U$ `) |4 @% Q0 [" D8 b! M
                                                                                                 “一九”有感
; S" t0 l+ h; m5 k4 q
6 I$ y9 I# [; V/ E! P1 i2 a( K. T; j        岁末,初入“一九”。然,寒潮南下,北风呼啸,京城如入“冷冻室”般。殊不知,这般寒冷老北京人曾司空见惯。* l( G+ q( S; t
    六十年代,衣薄腹空,多见零下十几多度。虽木制门窗缝隙粘贴报纸,门外吊挂棉门帘子,可屋内燃煤火炉供热有限,室温可想而知,老有点唧唧索索的。出门在外的人进得门来,一股凉风随之涌入,半间屋子都凉了好些,人进门第一件事,伸出冰凉的手掌直奔火炉子上的烟筒,手凉烟筒热,不能紧抱着烟筒不放,只得不断地在烟筒上磨蹭取暖,以至于每家火炉烟筒都有一段发亮的部分。  K8 o4 r% B9 e
    晚上,拿进屋里一个冻得像砖头般的柿子,冲洗、浸泡、稍软后即食。食罢,体温抢尽夺干,浑身颤栗不止,嘴上边说着“痛快,痛快”边麻利儿地钻进被窝继续哆嗦去了。老北京形容这模样叫“武大郎卖宅子------从前门儿量(凉)到后门儿”。(武大郎的“武”读“无”)! e+ G9 J) b3 z, o
    地球变暖,生活改善,转眼今日。且问:腹中食物短缺?御寒衣物有无?毋庸置疑,天翻地覆之变!而为何却抱怨天地寒冷无情?
9 {' I$ y) m) J6 ?    可否随遇而安?见见少有之寒冷,叙谈可简短告辞;或借冬日阳光,读书饮茶,温暖惬意;亦可三五好友推杯换盏权当短暂神仙。得!随您。
8 K6 F. i4 H/ z: z                                                                                                                                                               
8 D  e! X! y0 E: i, O) W5 S- \                                                                                                                                                                    2018.12.28
' {4 _& M0 d4 K  R% N1 {: h6 P2 D  W) h

3 D  @6 l* C+ |  j                                                                                                 二九囧事7 R$ q& ~2 i- n# _

) c2 x. |# l( e6 {, @       京城胡同院内 “茅房”多设于院内西南角处,缘由不详。2 \' h. J- j" S. ^/ d% g
      “茅房”多为简陋旱厕,奢者砖砌长方池储便,贫户埋入地下水缸一尊了事。! j; _6 x1 R* K" C# L* L
   二九寒风嗖嗖,直吹得电线发出哨一般的响动;吹得院儿里老槐树有点儿站立不稳;吹得憋着一肚子排泄物站那儿发憷上茅房的人,6 D/ F% B6 s5 c& B, ^% A+ [
没别的,就是冷。1 M9 i2 R( _  _, Z; ?3 q
   屎尿不等人啊,一溜小跑钻进“茅房”,风倒是小了点,冷可依然存在。粪缸周围泛着烟筒油子色的黄冰,蔓延到一两米以外,要是穿双塑料底鞋蹲在那儿,保不齐还出溜下来呢。排泄物争先恐后涌出门外,蹲着的人上下都冒着热气儿,甭提多痛快了。1 ?0 H6 K% Y6 c; r
   连稀带干的半缸污物,在低温下显得平静了很多。要是夏静天,得先扔进一张报纸,省了溅一屁股不是。会抽烟的点上一根烟,说是既过烟瘾又闻不见臭味儿,不抽烟的攥着草纸在鼻子底下蹭蹭,等着完事。排干卸净后,已是俩脚蹲的麻木,手指头冻的生疼,僵硬的手掌伸向硕臀有点不听使唤,操作不好也许会杵漏草纸弄得更恶心。
' S! X) Z& Y! I1 e    都过去啦!现在还有几个叫“茅房”的?俗点叫“厕所”高级点叫“卫生间”还有叫“化妆间”的呢。不信?您就在同事面前叫“茅房”试试,准得说你是土鳖。- _; F& k/ ^1 |4 V! B% c
现如今,胡同里的厕所都带空调了,您信吗?还甭说一部分家庭马桶装上了冲洗系统。一按电钮,一股暖流滋来,既卫生又舒适。几十年前您敢想吗?得!知足吧您。
: }, |/ [* ~. b                                                                                                                                                                    2018。12.31 (二九)" }+ s; ^/ A7 o% i

3 I* s$ w) n  Q* p3 i2 a! m                                 
  |6 h% d' d1 A/ t
8 `3 _3 i- Z3 ^" [9 A6 x; v7 v8 `6 }: W$ V5 [; d. l5 k2 K  s
, y* b* Q( H% i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2-16 08: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九说水! \3 l% }, Z" R

; r& c" S! i. j( H     六十年代冬,滴水成冰,零下十度余司空见惯。管道非逐院贯通,无管道户家中男孩承此重担,或一扁两桶百米外挑得回家,或兄弟几人轮换,单手左右摆动状提水到家。水桶内飘有一块木板,无论多有晃荡,水都难以遗撒。每户皆有水缸一尊,或大或小续满为止。
$ y( P& o, C7 K% R9 P    小院有管道,一只铸铁水龙钻出墙外,四户几十口人饮水皆由龙头吐出。寒冷季节转眼冻住水龙头之事常有,一旦龙头冻住后果严重。        寒冬,一旦遭遇险情,全院齐动员。将毛巾缠裹于水管、龙头之上,脸盆于龙头之下接受余温之水,各家炉火烧水支援,开水一壶接一壶浇,直浇得龙头哗的一声喷涌而出,全院欢呼雀跃,各家赶紧提搂铁桶往自己家水缸注水,一时间小院的温度随着水管子开化似乎上升了几度。
. t& h$ j; n( ~4 e" c5 n1 t' \4 [. T    齐腰深的水缸灌得溜满,还得在缸边墩上一桶水才算得这件事圆满,家大人盖上水缸,把水舀子搁在缸盖上的那一刻,心踏实了。
! X" H4 P5 y+ @$ \2 @    天儿短,一会儿工夫天就黑了。各家儿煮杂合面的、喝疙瘩汤的都弄个暖和,吃完了妇女归置归置屋,孩子们帮着刷家伙,十五烛灯泡发出的微弱灯光映在窗帘上,一家人影影绰绰如同皮影戏一样晃动,好一幅老北京市井画儿,想起来心里就暖和的。  
) z  O# O- J0 _! Z: t5 B, H   “回水啦啊”,脆生的嗓音响彻小院。这一嗓子隔壁(jie bi)那院儿动能听见。西屋大婶掩着半拉门探出脑袋说了声:“得,他大叔您受累”,东屋传出纯正的山东话算是答复:“俺们都躺下了,大哥您辛苦”。井盖和井沿碰撞了几声后,各屋先后拉灭了灯,小院恢复了冬天的宁静。
, q) H4 Z8 |% }2 y    那时候北京人口少,生活水平低,用水量再大也大不了哪儿去,可那还提“节约用水”呢,打小宣传教育“节约用水”,各种宣传形式随处可见,可见节水意识深入人心。
; {# ?' L; _+ m/ V# j& h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北京的楼房多了不知道多少,又一下子进来这么多人口,用水是个大问题。甭说别的,就是每人撒完尿还得冲一回水,就得使多少水?这事儿几十年前根本不敢想啊!这都得归功于南水北调这个巨大的工程,用水不像原来揪揪巴巴的了。5 Z+ L7 ^: h$ b. h/ h9 |% Q& `
    从小时候水桶、水缸到现在的随手一拧,是多么大的变化呀!也是这一代人的福气。得!珍惜吧您。
+ u0 [9 ?7 p; ~! j& C! _! F/ x7 @  ^5 E7 y6 d. t1 y) [2 m
                                2019.1.9  (三九)5 ~- s- e" K/ [

# q/ g9 l  f  q& {
发表于 2020-2-16 08: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2-16 09: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往事如昨,活灵活现,佳作!
发表于 2020-2-16 11: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09: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九话冷1 ?& E$ p& Q6 V" N/ v
    四九常逢春节前后,也是全年最冷的季节,人都缩手缩脚的,嘴里哈着热气,一溜小跑着,就是一个字----冷。
! D% V+ F, g$ I* {" ?* s$ R    那时候能冷到手一摸门拉手粘上了,再拽下了的时候掉了一层皮;洋镐猛力刨下去就是一个白点儿。早晨起床最憷头的就是穿衣裳,冰凉梆硬的衣裳往身上穿真是痛苦,家长给孩子穿衣裳都得在烘笼上烤烤才能穿上。玻璃上冻得白花花一片,根本看不见院子里什么样,孩子用手指头在玻璃上融化出各种文字和图案来玩儿。
: [" U$ y( E' Q) Y    胡同里的孩子可不管冷不冷,照样还是出去疯跑。等玩儿够了,回家觉着手脚有点痒痒,还有点红肿。得!冻了,家长不用大夫就确诊了。那时候,孩子出去玩儿基本没有什么防护,尤其男孩子玩儿弹球,弹得俩手黑赤燎烂没法儿瞧,再加上天冷没有不冻的。回家后,气的家长一边给孩子烫手一边数落:“瞧你这爪子,还怎么要?”。家长用手巾蘸热水敷灼红肿的创面,孩子龇牙咧嘴使劲想抽回自己冻伤的小手,就这样在骂声和呻吟中完成了这次治疗。
. E% P! k3 N% ]5 T    那年代吃的、穿的都不行,御寒能力不行,您看街上走的人都是唧唧缩缩的,一脸的苦相。没辙,不都是穷闹的吗?5 w, D9 {8 T& M; r
    四十年来,生活好了,再搭着全球变暖,好像都忘了原来那个冷劲儿了。那时候敢想现在的服装薄、轻、暖吗?现在可好,越是冷越穿得精薄。怎么回事?条件好了呗!出门就钻进汽车,下车就进暖和的楼房,再就是吃的好,热量足自然就不冷了。
1 c  P' j  L. E  N+ X    得!算您赶上了,享福去吧。  K& U8 l- b& z/ w" j7 l
                                 2019.1.18 (四九)! J& H3 D- W1 M7 @: X
9 A9 u4 H" ~" M0 d9 B

# _# i" G( e) _2 Y"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14 23:32 , Processed in 1.15603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