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u- i! t7 w% V4 p. d% u
2 j6 J) n. r/ Z# s众所周知,1973年长影影片《艳阳天》是根据著名作家浩然同名小说改编的,通过东山坞农业生产合作社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勾勒出农业合作化时期蓬蓬勃勃的生活画卷。长影当年之所以看上《艳阳天),是有一个明确的思路:找一些没有政治问题的小说来改编拍摄故事片。《艳阳天》号称文革第一小说,当时的文艺“旗手”江青公开肯定过。早在1966年,长影厂曾立项拍摄这部电影,决定改编成上下两集,分别由刘国权、尹一清导演上下集。主要演员庞学勤、浦克等人前往北京外景地体验生活后,准备正式拍摄时,忽然接到厂里通知,叫摄制组全体撤回,因为文革来临,电影《艳阳天》的第一次拍摄就这样停了下来。而且一停就是好几年,直到1972年才被重新提上拍摄议事日程。
! d# \5 ]- K; f) k! d
0 x( y5 ?! f% G$ f) ?" R
重新拍摄之前,长影厂组织力量对小说进行改编,但不顺利。小说共三卷百万余字,一连改了三四稿,实在是不得要领。就把作者浩然请来,浩然为人谦虚,创作上也很严肃,对自己的作品也不护犊子,听取、采纳他人的意见后,改完剧本。但他的改编没有把从小说到电影看成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而是尽量包容小说的所有情节、人物,结果改编成了缩写,造成人物不突出,情节庞杂,什么都说到了,可什么也没说透。剧本改编不理想,演员的阵容倒还是比较强的,混进党内的反革命分子马之悦由浦克扮演,马老四由马精武扮演,“弯弯绕”选定北影李孟尧扮演(后因工宣队拒绝没成),韩百仲更是让大名鼎鼎的“李向阳”郭振清出任。至于几个青年人,像李瑛演焦淑红、刘衍利演韩小乐等,都是一时之选。导演换成了林农。1972年5月开机,同年11月基本完成。
3 A" k2 M6 j4 J) p
0 v- s8 {% a+ k( f- h厂里审片后,否定了。理由是主要人物树不起来,主要演员不理想,影片头绪太多。反面人物的戏比正面人物的更耐看,造成“正不压邪”,中间人物很活跃,肖长春苍白无力等等。主要演员不理想是指庞学勤,尽管他是22大明星之一,演过不少成功军人角色,但演肖长春这样的农民角色并不多见,有人说他演的是县委书记而不是民兵排长,年龄上也偏大。客观地说,这次失败,归根结底在于剧本没改好。鉴于男一号演员不能使人满意,换主演就成了当务之急。不过,试了许多演员均不理想。那时,主要英雄人物的扮演者,个个都应该像样板戏中的一号演员那样浓眉大眼、英俊潇洒、身型挺拔,容不得一点差误。正在踏破铁鞋无觅处之时,听到一个消息,山西榆次县晋中文工团的演员张连文各个方面的条件都不错,他在文工团主演的《南海长城》《槐树庄》等戏,气质功力俱佳,可以一试。
0 n9 r3 M6 g- O% O" h! O0 m8 n8 k$ C {* }3 m1 ^
张连文的造型出来,人人暗挑大拇指,主演就此定下。张连文在《艳阳天》中出饰肖长春一炮走红,随后又主演了《创业》男主人公周挺衫,占据了影坛一席之地。同时,几个演员也作了调换,焦淑红由青艺的张明子换掉了长影的李瑛,弯弯绕由山西话剧团演员常文治换掉了北影李孟尧。剧本经过反复的修改,与前次相比,情节高度浓缩,以肖长春为中心揭示矛盾、激化矛盾、转化矛盾、解决矛盾,围绕夏收分配这一事件,给主人公组织了“教育马连福”、“争取弯弯绕”、“揪出马之悦”三次重大的斗争。而且所有人物围着肖长春转,别人的出彩光鲜的情节,也被再创作到他的身上,像小说中原是生产队饲养员马老四吃野菜,影片里却让给了肖长春。
) j+ n( J) b4 r% O4 D
$ Z' D4 C) T8 Y
剧本改编、处理小石头之死,三起三落。起先,根据小说的情节走,在表现肖长春的老父亲肖老大知道孙子遇害后,坐在地上又哭又闹,儿子来劝说也不听。文化组提出批评,说这是搞资产阶级人性论,给肖老大脸上抹黑,损害了肖长春的形象,而且让英雄人物肖长春断子绝孙,与当时的政治和艺术要求格格不入。摄制组受到批评后,一时想不出解决办法,干脆把小石头这条线全部拿掉。这一下,冲突的内在动力没有了,高潮出不来子。此时河北省话剧团正在演出《艳阳天》,有关人员专程看了演出,得到启发,又把小石头的情节加上了。为了避免让肖长春断子绝孙改为小石头被马小辫逼落山崖,被弯弯绕救起死而复生。
$ T# r, a& y0 S
. a9 ?* b/ z# C- Q6 y% I4 \: e导演林农虽然对当时的“三突出”理论很反感,但大势所趋,也不便公开反对,免得戴上一顶高帽。但在实际拍摄中,他采取的战术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摄影师王启民也是这样,哈。1974年春《艳阳天》上映。由于小说广为人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艳阳天》总体来说还是为观众认可的。不但张连文由此出了名,影片中的某些人物像弯弯绕、韩小乐、马连福等人的一些台词和动作,也被观众用作日常生活中取乐的材料。然而,影片《艳阳天》的修改,即使在公映后还在进行,并连续送审,而每次补拍获得通过的镜头,发行到各地去接在片子上放映。因此,同一城市的观众,倘若在不同时间看《艳阳天》,那么所看到的影片情节可能是不尽相同的!尽管影片多次补拍,加强阶级斗争的戏却始终没有完全获得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