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56191
帖子
阅读权限8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2-9-23
最后登录1970-1-1
|
本帖最后由 气定神闲 于 2015-10-15 20:06 编辑 - t* N7 ~* b- l4 [, p- N
1 C& X \6 q n- C! ?0 |
KUMA先生推荐的好书(见网贴:新书推荐——《北平庙宇调查》 http://www.obj.cc/thread-103946-1-1.html)刚到手,只翻看到正文照片部分两三页,就在一幅庙宇正殿的图前停下来。本能的觉得此张照片上的建筑非常眼熟。但看到照片标题却十分陌生:“巖雲寺(岩云寺)”,似乎从未听说过有北京内城由此寺名。
) B0 v1 X& A! Y6 V* ^# o' [
4 y) m8 \, e W( U+ C) |
老照片中的金宝街上“法兴寺”
+ z" A6 C) F, f# r' T
; u/ @1 |1 z# f) P图中大殿面阔三间,无前廊,山墙宽厚,殿前有空场。大殿前的柱子上有一副佛联,曰:
. m* g" M1 U2 o$ Z6 ?$ U5 n; H: S3 r6 Z; Q$ i$ \0 d, V/ f6 j5 m/ j. B6 w! h
九品莲台(花),狮吼象鸣登法座;
7 _$ f5 @$ X3 c: o; j' R" \% a* r三樽金相,龍吟虎啸出天臺。+ T& l" C8 s8 f# K+ I
, a/ s1 x- A0 o |- ]
老照片中的金宝街上“法兴寺”
, ?! {" Q& ^! M& V" i
! @2 d5 J8 G- k7 h- t) ? K
再仔细看附带地址:内一区南小街什坊院三十八号。这不就是“法兴寺”的地址吗? 根据《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书中记载的“1936年北平市政府第一次寺庙总登记”中关于“法兴寺”的描述:“法兴寺(僧庙)坐落内一区南小街什坊院三十八号,明崇祯年修建,属募建。”虽说地址相同,但现在断言就是“法兴寺”还为时尚早。且现在“法兴寺”官方描述是刘瑾的家庙也与资料中的“崇祯年募建”不一致。不过当看到后面几张照片后基本就可以断定它就是“法兴寺”当年的老照片了。
9 _3 K0 K& W# M% h4 k2 p, Y8 j( k) C! `$ v4 @; H) f {
书中记载法兴寺大殿内供奉着毗卢佛像,并附有两张大殿内佛像的照片。从照片上看,正中的毗卢佛端坐在千叶莲座之上,每一莲座上有一尊小佛。
. z, K, w/ c& ]# s! h% a9 `4 @$ ~1 e. j% u% }+ n
老照片中的金宝街上“法兴寺”
# R. R: P! q/ B. e8 S6 v
, I) E8 [( t' Y: A* G" a
老照片中的金宝街上“法兴寺”
# L0 W& f. y" O- F! w
4 m% `* B! n9 G
说起毗卢佛像,当属正定的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的崇因寺内的毗卢殿中的,三层鼓形莲座上三层四面佛像的毗卢佛最为著名(1959年将崇因寺内的毗卢殿及殿内所供铜铸毗卢佛迁至正定隆兴寺)。
( A. ], [% n! ^" H0 ]" w. L+ |, t8 I. ~/ n$ f0 f; N7 A
老照片中的金宝街上“法兴寺”
9 c2 Y, {7 e- U3 s# ]' c0 S6 j3 t, p) X, ]0 ~+ W& @
虽然法兴寺内的毗卢佛像规模逊于正定那尊,但连同底座竟也高达五米,佛像戴五佛冠,宽额方颐,双目垂帘,面相端严,耳唇长垂,饰花形耳珰。身披覆肩袈裟,袒露心胸。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足心向上,双手于胸前作毗卢印。与正定毗卢佛像应同属明代的铜佛像,如果是正德年刘瑾家庙的话年代应该还早于万历年正定毗卢佛像一百多年。
4 Z# s' D' y1 U! U n, E
2 S0 `3 S3 L# I3 E+ p! W* ]值得一说的在佛像的莲座上有一个似木制的小供台(暂且如此称呼),供台的前部有一个四柱三间三楼冲天柱式的牌坊,牌坊的牌匾上似乎有三个字,经仔细辨认原来正是“法兴寺”三个字!
4 ]7 U- U# ?; c* q! q8 h# F
+ \! d/ V3 v7 @0 \, N4 Y
老照片中的金宝街上“法兴寺”
2 A% K2 M4 w# d, s) {
: m. t) @& M; b" i3 E4 C6 f另外书中还有一张香炉的照片,从照片上依稀可以辨认为“泰昌”字样,这也与“1936年北平市政府第一次寺庙总登记”中法兴寺的描述中“明泰昌年造铁香炉一座”相符。因此这个“巖雲寺”老照片应该是“法兴寺”无疑了。我曾经在两年前发言询问是否有“法兴寺”的老照片,几年过去了,一直无回复,没想到这次竟然在此书中发现了。
/ ^+ W$ _% ~+ ^0 ?. r
$ n4 X+ R9 n) n+ v& }
老照片中的金宝街上“法兴寺”
! w2 p: ^0 B: |! c/ R) L2 J# Q$ X! |0 R& H3 X
老照片中的金宝街上“法兴寺”
4 ?0 L, U) D8 p
2 D; O% X/ A/ G3 r+ d1 n" F- I法兴寺在乾隆年间名“十方院”,在乾隆《京城全图》中可清楚的看见“十方院”。其所在的胡同“十方院胡同”也是缘于此庙。后大致清末民初胡同名变成“什坊院”,1965年胡同名改为“盛芳”,法兴寺的地址也变成盛芳胡同99号,不过至今这一带的老人还称盛芳胡同为“什坊院”。但在2002-03年,在拆迁改造中“盛芳”胡同大半已消失,摇身一变成了今天“金宝街”的一部分,法兴寺的正式门牌号变成金宝街51号。: }8 `' b& F4 l ]: _& ~. O& T
8 B: }% H0 Y/ U6 k9 _) S! s0 t, b
老照片中的金宝街上“法兴寺”
& A; J* n& y7 Q, n. A
( W5 |% Y! W5 ?6 @据称五十年代调查时,山门尚存,殿内毗卢佛像及泥塑佛像二十六尊也尚存,其后应在荒唐的年代,这些佛像被人为的破坏消失了,今天竟连一丝线索都无。大殿也沦为招待所,齐齐哈尔驻京办,再后也差点在拆迁改造中被拆除。
; [' o4 M8 ^ }! B$ s/ P
) w! a8 _) h' K7 e
老照片中的金宝街上“法兴寺”
+ L% d" ?! j! A5 v6 N
p* q! Y3 `0 x% M o0 g$ r, U8 X如今这座明代建筑向东平移了150米左右(根据卫星照片,不是碑刻上记载的东移300米),比较现在迁建修复的法兴寺,还可以看到原来的隔扇门、窗要比现在的宽阔,原来只有四扇门和两边各四扇窗,而现在皆为六扇。
8 o* N5 P3 _. H0 l' m J; A( a8 U0 q3 H% U1 O# M# U6 E5 u; g
老照片中的金宝街上“法兴寺”
% D( u$ j. h- `) X
* X2 ]5 s3 S/ b, S该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后排金柱,无前廊,开间柱高比例约0.7,角柱有明显升起;山墙很厚,(约80厘米),飞椽由戗檐前探出,散装砖博风加木博风头,这些特征均显示此大殿为明代悬山式,到清代改为硬山顶。其中最珍贵的部分是梁架的彩画,为墨线大点金石碾玉作,为明代后期作品,至今保存完整。” 其中山墙上的“壁画长5.1米,高0.8米,呈现长卷型,画有祥云瑞彩、青山翠柏、殿堂阁塔、佛教人物。西山墙画的是佛教“华严经变”的故事,东山墙是“西方三圣”的佛教故事。面积不大的画面中竟绘有人物82个,聚散错落、安排有致,形象栩栩如生,整个画面色彩、笔墨、构图都十分精致。”
# P1 r: h5 Q" U0 _1 y) K' `
7 S6 J: e' k- ?! H2 h' y% \" P9 d
老照片中的金宝街上“法兴寺”
: p1 |: v& S1 G. ?) w) Q, ^- Q/ G0 l
现在法兴寺又重新装修了,希望装修后能早日对市民开放。* Q% A9 E) v" z. p
% F) e% f, z* b# a* _; z+ E R
在此感谢KUMA推荐的好书。顺便说下,书中的灯市口二郎庙的老照片也验证了以前黑龙版主发现的那张二郎庙照片无误。- {, N: g, ?+ x* j- t
7 z0 {9 d) S4 k/ y' H; s
\0 J9 _4 F$ G$ I+ g5 D( V9 ^1 C' |4 f3 I. K' i1 J7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