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炮」也叫「烽炮」。「蜂炮」的意思,是指沖天炮點燃後衝出炮架,有如群蜂出巢般,所以鹽水人也叫「放蜂仔」。 蜂炮的由來有好幾種。比較被認同的是「驅除瘟疫說」。據說自清朝嘉慶以來,台南鹽水地區霍亂等各種瘟疫蔓延,居民死傷慘重。尤其是光緒十一年左右,霍亂瘟疫已橫行了二十五年,造成鹽水街人口遷移,市景蕭條。這個時候鹽水商紳和居民決議迎請關聖帝君神轎出巡,以求消災解厄。關聖帝君神轎出巡的沿路要燃放爆竹,從農曆正月十三到十五,連續三天。沒想到自此後瘟疫竟然被消除了。從此,為了感念關聖帝君的恩德,鹽水居民就決定每年元宵節都舉行「關帝遶境」放炮的活動。
8 Z# s, Y$ v* C; m% }4 m: ]- ] 不過,當時的「關帝遶境」只有點燃鞭炮和焰火,經過了長久時間的演變與發展,慢慢的才發展成為現在的「鹽水蜂炮」。
' G/ @3 o) l& t7 y+ i2 j# X 早期「關帝遶境」放的都是一般的鞭炮和焰火。一直到1936年以後才發展出較有變化的爆竹,這時有五種新產品,分別是「隔炮」、「沖天炮」、「水梨花」、「甕梨花」、「鑽鼠炮」。其中的「沖天炮」被正式定名為「蜂炮」,這便是最早的「鹽水蜂炮」。 「隔炮」比今天看到的單響鞭炮大二至三倍,容量極大。 「沖天炮」比現在的沖天炮大,不過這種炮不會爆炸,所以,雖正式定名為「蜂炮」,但俗稱「軟蜂仔」。 「水梨花」類似「竹節炮」,把火藥原料銑屑、硫磺、炭粉、硝酸鉀等適量調和,注入竹節,封閉上端,加火心即可。屬於早期的焰火。 「甕梨花」也是一種焰火,和「水梨花」的原料一樣,只是火藥裝入的是酒甕,不是竹節,火線引出甕外,且燃放的時間比「水梨花」久。 「鑽鼠炮」,也稱「鼢鼠炮」。使用「蘆竹」裝火藥,然後一節一節穿成串,放在雞籠內燃放。這種炮一經燃放,會像老鼠一樣四處鑽動,所以稱為「鑽鼠炮」。 日據時期日本人怕台灣人聚集及火藥流通,因此下令禁放蜂炮。一直到台灣光復後,「鹽水蜂炮」才又恢復,且自1946年之後,慢慢發展成今日的蜂炮雛型,開始將連串的沖天炮聚集成「巢」燃放。其發展階段,大致是這樣的: 1946年:用竹架蜂炮巢(小型,標準尺寸長二尺四、寬三尺六、高六層,蜂炮長一尺二)。 1951:用木架蜂炮巢,成四角形。 1961年:兼用花炮,如高空焰火的「電光炮」、「空中美人」、「五彩流星」和一些特殊焰火「空中聯對」、「圖案焰火」(如火獅、火馬)。另外還有「瀑布焰火」和「魔音飛輪」。而且,這個時候的蜂炮巢逐漸複雜化。 1971年:大型蜂炮開始出現。 1981年:開始有了鐵製的大型蜂炮巢出現,稱為「炮城」。 1982年以後:蜂炮城開始有了各種造型,如「平安號船」、「孔明借箭」、「關公騎馬」、「涼傘神轎」等。不過,這時的蜂炮也「改頭換面」由紙質彈頭換成塑膠彈頭。從此,「軟蜂仔」變成「硬蜂仔」。這種「硬蜂仔」具有尖銳的鳴叫聲,而且會爆炸。
' n3 s3 B. |0 R. w. @* | 1984年之後,「炮城」越做越大,「鹽水蜂炮」也一年比一年精采。遠近馳名的南台灣著名元宵活動鹽水蜂炮,此起彼落的蜂炮聲和置身在有如槍林彈雨的蜂炮陣中,每年總是吸引上萬的民眾進入鹽水鎮參與體驗,也奠定今日台南鹽水蜂炮舉世聞名的民俗慶典活動。
& b% ~2 [6 W& M% @; I* Y& _$ t
0 n* Q- A) W8 F( P; r& r6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