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了然客 于 2013-8-9 10:54 编辑 3 Z- x, U1 Y% B
, C) l1 [- I0 h- L4 _* D 崇 外 往 事 哈德门外 说起哈德门(崇文门)老北京人都熟悉,哈德门是崇文门的别称老北京人都这么叫。元代时,门内附近曾有哈达王府由此得名。由于崇文门是当时车船来往的枢纽,明清时将京师税务衙门设于此地,征收商税,进京赶考的举子们也从此入内城去求功名。 哈德门外大街的磁器口至手帕胡同一段,早先叫瓜市大街,是各种瓜果的集市,后统称崇外大街。哈德门外有多家酒坊垄断全市酒业,花市大街以手工绢花、纸花而闻名。说到哈德门就不能不说火车了,老北京的京奉铁路就在这通过,小的时候经常去哈德门看火车,小伙伴们趴在白色护栏上看着东来西去冒着白烟的火车头拖着长串车厢在眼前飞快的驶过,在轰隆隆声中大家还兴致勃勃的数数有多少节车厢,望着远去的火车总是给我们一种奢望什么时候也坐一回火车。 哈德门的瓮城是1950年为了方便交通而拆掉的,城门原来就一个门洞后来为了交通便利在东西两侧各开了一个门洞方便了哈德门内外交通,直到1966年的夏天哈德门城楼被拆了门洞也就消失了。铁路南侧随着左右门洞的开通也就形成了两边是个小的街边花园,Y型的布局中间是块三角地,靠西边的花园是儿童运动场,说是运动场其实就是有个转椅、一个滑梯和秋千非常简陋,哈德门护城河桥头路东有一间饭馆门脸不大,以卖早点为主,他的原址就是镇守海眼的鉄龟所在的位置,流传的“九门八嘡一口钟”的说法就是得益于此,后来老北京人爱说“钟点、几点钟”也就是从这演变而来的。 过桥路西就是打磨厂东口,打磨厂东口有几家铺面是卖油布、雨伞、雨衣的买卖,再往西在与河沿相交的位置有座庙,什么庙记不清了。随着北京城的变迁,护城河盖上盖儿了,后来建起了崇文门菜市场,雄伟的城门楼子拆了变成了大马路,厚厚城墙扒了建起了前三门住宅楼,老祖宗留下的那点东西随着自然的,人为的,有意的。无意的被人们毁坏,抛弃,遗忘了。如今只能在地图上看到崇文门的名字了,至于哈德门也就是一种香烟的品牌还留在今天了。 中药铺 过去崇文门外大街林林总总的有不少老字号和商铺,要说在哈德门外大街最有名的买卖铺户当属中药行迄今已有500多年和400多年历史的万全堂、千芝堂。坐落在崇文门外大街靠北边路西的是万全堂,靠南边路东是千芝堂,中间就是花市大街西口,这两大药铺以他们其名有德寿堂药店,在珠市口东大街;驰名中外的同仁堂国药最早的一家制药作坊也座落在崇文门外打磨厂;万全堂的“龟龄集”、“牛黄清心”等名药誉满天下, “龟龄集”于民国初年,就在国货展览会和巴拿马赛会上拿过奖。民国年间,万全堂有京城名医杨绳武题写的对联:万国称扬誉广三千界,全球景仰名垂五百年。足见其五百年悠久的历史,所以有人说,是先有万全堂,后有同仁堂。
/ V, r$ G9 J6 p" H1 E千芝堂与崇外大街的渊源极深没人能割断。南来北往的生意人和五花八门的小商贩曾造就了这一地区的繁荣,千芝堂那是一座传统的三间门面间两层小楼,铺内“前店后厂”的格局与其他药铺无异,但小楼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楼前牌匾上的“千芝堂”三字则是吴霭亭亲笔书写。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曾赞叹,千芝堂的建筑格局与梁上精致的彩画对研究明清古代建筑有很大的参考价值。9 d$ w) c! U% i( \3 a' q
1999年6月,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常治国为千芝堂撰记时提到:“秉持经营并重义利,立业为善与人,进药求真,崇信为本。”崇外的一些老人至今还记得,多年来每到酷暑,千芝堂总会在铺外两株国槐下搭建凉棚,免费为过往的百姓提供解暑的汤水。每到初一、十五,药店还减半药价,且童叟无欺,对于我来讲至今不忘的是千芝堂的山楂丸儿时经常去那买山楂丸当糖吃,这也是我们儿时的乐趣。 1992年,崇外大街改造,尽管曾被列为“崇文区文物保护单位”,千芝堂那座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楼还是在推土机的隆隆声中荡然无存。千芝堂那座精美的小楼拆了让附近的老街坊们人痛心不已,老北京的精美建筑就在所谓建设崇外商圈的招牌下如同违章建筑一样的推倒了,现如今人们只能通过老照片,影视剧里留下的珍贵镜头品味老北京的万全堂、千芝堂的风貌了。电影《青春之歌》《停战以后》都有崇外大街和千芝堂的镜头。这么有名的两个老药店,深受老百姓喜爱和信任的国药店在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熙来攘往崇外大街矗立着现代商厦的“黄金宝地”上可以有洋快餐店、歌舞厅,却没有万全堂、千芝堂的立锥之地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茶庄 说起崇外大街不能不说花市西口的以经营小叶茉莉花茶闻名的启元茶庄, 启元茶庄的前身是鸿业茶庄,始建于民国十二年,老店位于崇文门外西花市大街西口路北。启元茶庄西边是个眼睛钟表店,东边是布铺,茶庄落地的大玻璃窗和门斗包着铜饰显着久那么讲究,店里铺着花砖地,东西两侧墙上是巨大的镜子和立轴正楷书写的店史(文革中镜子改成了毛主席语录),下面是硬木茶几和座椅以备客人品茶之用,高高的柜台是深紫色的,顶棚上两架大吊扇总觉得是慢悠悠的转着,小的时候经常跟大人去买茶叶一直对茶庄使用的秤感兴趣,黄铜做的秤盘是涡起来,原来这样是方便往包装纸上倒茶叶,还有一种小秤和药铺理用的戥子差不多很小巧,这是为小分量的买主预备的,不差分毫。 开业近百年来,启元茶庄一直坚持“条匀、色正、味浓”的经营原则进行认真加工熏制,分上、中、下三等销售,其熏制的花茶具有“质脆、色浅、条匀、味浓”的特色,沏出的茶水棕黄透亮,口感清爽。很多老北京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早年间北京人有这样一句老话,叫做“过年少不了喝茶,喝茶忘不了买茶,买茶叶只到启元、庆林春茶庄”。可见,启元、庆林春茶庄在当时的名望有多大了。而今的启元茶庄虽然重新开业多年,但总觉得这茶叶里缺点什么,大概是离开了花市西口的缘故吧,老北京的味道谈了许多。
0 u8 r5 ?1 T- \' v& I饭馆 哈德门外大街有三家比较大的饭馆,一家在路西,两家在路东。我们小时候叫“大食堂”的饭馆坐落在崇外大街的西侧,靠南边是木厂胡同和照相馆,与路东的“锦芳”、“信托商行”、“青山居”等店铺斜对。高高的台阶下面是三轮车的聚集地,车夫们大多是奔着“大食堂”的卤煮而来,冬景天这里还有“大众火锅”,一张大圆桌中间是个大火锅,火锅分成若干个隔槽,食者每人一个搁槽涮肉,搁槽底下汤水是相通的,热气腾腾的非常热闹。后来听说有关部门取缔了这种吃法,理由就是不卫生。1965年“大食堂”翻建了,一座四层的楼房占据了“大食堂”原来的位置一层还是饭馆,二层以上是旅馆,饭馆改叫“崇文餐厅”,旅馆就是崇文旅馆。崇文餐厅变了,卤煮、涮肉都没了,推出的是鲁味炒菜生意还不错。 另外两家在“千芝堂”药铺的南边高台阶的叫“利民”是个回民馆子,街别儿就是“晋源”的汉民馆。“利民”馆的清真菜做的不错,拿手的是;扒肉条、它似蜜、小碗炖牛肉和肉饼每到中午食客满满的有时还得等座儿,早点以烧饼、油饼、包子、豆浆、豆腐脑为主。“晋源”则是山西馆子以刀削面、包子为主,早点是包子、粥而他的特色却是夜宵,混沌、烧饼。每到深夜十二点钟左右晋源饭馆也是食客盈门他们大多是下中班的工人,进城送货的车把式在此歇个脚打个尖。不过使我记忆犹新的是“利民”饭馆的“散啤”。八十年代初啤酒在北京城是俏货,瓶啤供不应求,只有大饭店才有,散装啤酒也是定点供应,每到上午十点左右人们纷纷提着暖水壶、凉瓶、塑料壶等等各种器皿排着长龙似的队伍翘首等待送啤酒的罐车的到来,尽管后来饭馆买啤酒要搭凉菜也难限制人们喝啤酒的热情。 往事如烟,三十多年前在崇文门外生活的点点滴滴依然留在我的脑海里,今天的年轻人对于过去的老北京只是从残留的老照片上去揣摩老北京的模样了,对于那时候的事儿感觉也是陌生的,而我的感觉是那样的亲近和熟悉仿佛就是昨天的事,往事如昨。
1 N' i2 ]0 K3 H6 V6 z!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