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草长鹰飞 于 2013-7-12 07:00 编辑 7 K; t7 A* _$ } v" g9 d3 u
) Y e/ R/ m, S
吹绵按: 这个帖子是我在外地一个坛子发过的,挪到这儿纯粹是班门弄斧。自当是看着玩吧。 2 z" A* b2 h4 A# }2 `8 V
: f6 o4 P: M- R: t: E6 J. Z
多年前,北京还没有采用刷卡制度,我记得曾经有一次乘公交车,一位外地来京要去前门的游客,买票时跟售票员说:“给我来张前门儿。”这位游客大概是知道北京人说话爱带儿韵。但是他这个儿韵用的不是地方。我从小生活在北京,可以说在北京呆了一辈子,至今都没彻底闹明白,北京人说话带儿韵有什么统一的规定,可是也确实不能乱说。 2 c, V) M6 H6 W: M
就拿刚才说的“前门儿”来说。北京人从来不把前门说成“前门儿”,只有售票员跟司机说:“关前门儿,后门儿,走嘞。”不仅前门不能说“前门儿”,“西直门、德胜门、东直门、朝阳门、崇文门、宣武门、阜成门,包括后开的建国门、复兴门、和平门,一律不能带儿韵。”那就是说凡是城门都不能带儿韵了?也不尽然,北京人说东便门和西便门就必须带儿韵。是不是不重要的,小一点的城门都得带儿韵呢?也不尽然。和平门最早就是开在宣武门到前门之间的一个小豁口,但是说和平门就不能带儿韵。还有,说大红门,小红门,不分大小都得带儿韵。是不是重要的城门都不能带儿韵,次要一点的城门才带儿韵呢?也不尽然,外城广渠门和广安门是对等的,都是外城的主要城门,但是说广安门就不能带儿韵,而广渠门就得带上儿韵。这个道理谁也说不明白。北京除了明清建的城门之外,金元时代也留下很多城门地名,如建德门、光熙门、会城门、丽泽门等等。说会城门就得带儿韵,说成“会城门儿”,说健德门就不能带儿韵。紫禁城的门再小,也不能带儿韵,如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以及内外廷的分界乾清门等等。紫禁城外原先还有一道皇城,现在只剩下地名,城墙绝大部分都拆了。但是留下的地名西安门、东安门、天安门(承天门)、地安门等等,也不能带儿韵,可是黄化门,就必须要带儿韵。皇家园林的门现在一般都要带儿韵,如“北海前门儿”、“景山西门儿”、“颐和园东门儿”等等。即使这个门过去有正式的名字,也是带儿韵,如颐和园的“北宫门儿”,北海公园东门的正式名字是陟山门,老北京都知道,但是说起来,一般都说“陟山门儿”。
* P& {, h4 {( L- U. G6 a1 U 您看,北京的儿韵话是不是这里边学问大了? # d3 b& @6 m* j( {/ ?; e
2 t9 a/ |0 N$ G' r4 {
+ {- t4 i, T! L" M. C+ t1 U
6 f4 M3 [. O& D2 k4 j说不尽北京话里的儿韵之二 % a o0 k/ E& w- e8 e
北京的儿韵话无处不在,主要原因就是我前面说的,北京人说话特别是说到尾声字时,习惯上卷舌,但是这个卷舌音并不是随便发的,这里面有习惯成自然的隐隐约约的规律。除了前帖所说的城门的发音之外,北京与山和水有关的名称儿韵也很有讲究。一般来说,与山和水有关的名称很少带儿韵,如燕山、香山、老山、西山、妙峰山、百花山等等。北京紫禁城北面的景山实际就一石头垒起来的小土丘,高不过40多米,但是你必须要说景山,而不能说“景山儿”。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山都不能带儿韵,比景山高,名气也大得多的玉泉山,老北京人就要说成“玉泉山儿”了。此外还有,“石景山儿”、“小汤山儿”等等。首都钢铁公司的前身就叫石景山钢铁厂,那可是北京名列前茅的大企业,除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字正腔圆地说“石景山钢铁厂”之外,北京人一直都说“石景山儿钢铁厂”。例如,“您在哪儿上班儿?”回答说:“石景山儿钢铁厂”,或者“石景山儿发电厂”。但绝大多数的山,都不带儿韵。
) K" A/ r6 G" |) R8 i 与水有关的地名就是“河”、“海”、“桥”了。北京虽然水少,“海”可不少,中南海、北海、什刹海,前海、后海,虽然有的连湖都算不上,但都不能带儿韵。说到湖,北京的湖也不少,昆明湖、人定湖,八一湖、稻香湖、青年湖、团结湖、红领巾湖,即使再小也没一个可以带儿韵的。河的地名也基本不带儿韵,例如,潮白河、温榆河,永定河等等。即使是很小的河,如护城河、故宫筒子河,天安门金水桥下面那条窄窄短短的河叫金水河,绝不能叫“金水河儿”。金水河从皇家威严的承天门前往东流入寻常百姓家,又有了另一个名字,比金水河还要好听,叫“菖蒲河”,虽然极短,极窄,而且属于民居地域,仍不能叫“菖蒲河儿”。可见山与水在北京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我所知道的北京河的地名要带儿韵的只有“小月河儿”和“凉水河儿”。其他如“三里河儿”、“十里河儿”、“琉璃河儿”、“天堂河儿”已经没有水只剩地名了。 9 h4 K8 @1 ]& v# X( s' r
北京与水有关的地名,其中一大宗就是有“井”字,几乎全部都要带儿韵。“三眼井儿”、“四眼井儿”、“双井儿”、“甜水井儿”、“高井儿”、“大井儿”、“小井儿”、“柳树井儿”,总之我还没听到过不带儿韵的有“井”字的地名。
! y( k$ G# ?1 l+ ?& y& P 最不统一的要属带“桥”字的地名,金水桥、卢沟桥、高粱桥、八里桥、白浮桥、朝宗桥、十七孔桥、五孔桥等等,不带儿韵的桥太多了。但是,带儿韵的桥也不少,最有名的就是“天桥儿”,还有“双桥儿”、“洋桥儿”、“后门桥儿”、“红桥儿”、“白桥儿”、“厂桥儿”、“半步桥儿”、“甘水桥儿”、“甘石桥儿”、“太平桥儿”等等。还有些可以带儿韵,也可以不带儿韵,如“达智桥”、“白石桥”、“大石桥”、“银锭桥”、“六里桥”、“草桥”等等。有一个现象必须补充,那就是近年来在北京市区和郊区修建了数百座立交桥,所有的立交桥,都不带儿韵。这可能与立交桥规模宏大或者新北京人已占绝对优势有关。 , f3 w$ ~8 V, i+ c% C/ Z) r; b
) l1 Y. W% d% a6 q' L7 F, Q$ y. y4 Y" p- w- [ l5 t4 W
. J" f- I6 s* z c$ @
说不尽北京话里的儿韵之三
3 V5 V1 ?8 R: p4 U2 q8 b9 H/ w5 D 北京的儿韵话说起来不仅好听,而且显得很亲切。它还有一个特点,是编儿歌的时候不用押韵(这是我总结出来的)。北京有一首很有名,很古老的儿歌,如果不用儿韵,是这样的: 小小子, 坐门墩, 哭着喊着要媳妇。 要媳妇干嘛? 点灯说话, 吹灯做伴。
9 _6 f! d8 ^, X; f8 Y 如果这样说出来,您肯定觉得很不合辙。可是如果加上北京话的儿韵,那就完全不同了: ! |% ^( v0 I6 j# o( d2 H
小小子儿, 坐门墩儿, 哭着喊着要媳妇儿。 要媳妇儿干嘛? 点灯说话儿, 吹灯做伴儿。 + |+ n1 _* {- Y' H" z
每当我听到有大人哄孩子说起这段童谣,都会立即把我带入那浓浓的,只有在记忆中才会感受到的古都风情。 北京人说话卷舌音多,即词尾带儿韵多,多到什么程度?多到本来已经是上卷舌音的字,还要给它再卷一卷,例如,“橙汁”,到北京人嘴里就是“橙汁儿”仔细听就是“橙珍儿”。您把珍儿连成一个字的发音,就是北京人发的“汁”音。此外,“锯齿”,北京人说成“锯齿儿”,“没事找事”,北京人说“没事儿找事儿”。就像商店给的“折上折”一样,北京话经常在卷舌音后再来个“卷上卷”。 ) Z j: p' N! |9 Y$ T, ^/ X
北京人说话喜欢带儿韵,大多是放在词尾,但也有放在中间或前面的。例如,说一个人胆怯了,北京人说“肝儿颤”。北方有一种梨叫“鸭梨”,北京人则说“鸭儿梨”,如果您说“鸭梨儿”,那就是天津话了。北京有一种过去普通人家当水果吃的萝卜,水分很大,外皮头绿尾白,切开后里面是紫色。这种萝卜冬天上市,很受欢迎,北京人称之为“水萝卜”。它还有一个名称叫“心里美”,北京话说成“心儿里美”。北京有一种面食叫“片儿汤”,说一个人聪明鬼道,就说“猴儿精”,说这里面有人捣鬼,就说“猫儿腻”。 7 F/ u+ n- ?2 E0 X, E
看到这里您是不是有点晕?这个“儿”字韵放在哪里,不是地道的北京人,它还真有点儿捉迷藏的感觉。
8 g* D. X9 g5 Z$ y0 }' V2 n$ G/ ]; j 北京话的儿韵话题说起来可以无穷无尽,这个帖子就暂时说到这里吧。 " Q* t, g7 W# {6 Z
# H8 ~2 k# S2 d! J* b. T
$ }1 p4 k6 h,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