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草长鹰飞 于 2013-4-30 20:08 编辑
b5 a! a# }5 Y3 c( @6 b5 [) Q) A; h# B, G+ Q8 {- h
$ }4 a, {) v' s- w& n! v; e
北海公园东门叫“陟山门”。门外一条不长的陟山门街,正对景山公园西门,进门登山。陟山就是登山。陟山门内有座桥,叫陟山桥。北海公园的中心是琼华岛(白塔山),四面环水。和岸上相通的,只两条路:南面永安桥(堆云积翠),连接南岸(门),东面陟山桥连接东岸(门)。 ' t# b# s% f) l! I$ ?, ~ m' F
元朝至元年间建了一座石桥,连接东岸。桥上有石渠,可引水上白塔山。清朝乾隆五年(1740)拆旧桥,位置南移,建起砖石结构的三孔高拱券桥,取消了桥上石渠,就是现在的陟山桥。
& M! `. I# W1 }" S2 C# }$ R0 z% c 陟山桥高大、敦实、浑厚。走过桥,没有从“岛”登上陆地的感觉。它把北海东岸和琼华岛融为一体。东岸的濠濮间、春雨林塘、先蚕坛以及花草树木,都和岛上相呼应。隔水望去都开阔深远,岛上岸上相得益彰。一座桥,给园林整体增色生辉。这是审美的角度看陟山桥在园林格局的铺排上的地位。在元朝建的石桥,有更有趣的功能。就是那石渠。
1 b! y% f+ i3 | 元末明初有位叫陶宗仪的,浙江黄岩人氏。学识渊博,能诗能文,工书善画。生不逢时。为避战乱,躲到松江华亭种地。忙完地里的活计,随手写点笔记文字。到元朝至正末年,他徒弟把这些文字分类整理,编辑成书。叫《南村辍耕录》。陶先生熟悉元朝掌故和典章制度,又耳闻目睹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他的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书里有陟山桥的记载(现在桥的前身,元代石桥),还有对琼华岛的描绘:“万寿山(即白塔山)在大内西北太液池之阳(北),金人名琼花岛,中统三年(1261年)修缮之,至元八年(1271年)赐今名。其山皆叠玲珑石为之,峰峦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成。引金水河至其后,转机运戽,汲水至山顶,出石龙口,注方池。伏流至仁智殿后,有石刻蟠龙,昂首喷水仰出,然后东西流入于太液池。山之东有石桥,长七十六尺,阔四十一尺半。为石渠以载金水,而流于山后以汲于山顶也”。元朝的桥除了过人还能通水,两用。这是陶宗仪的记述,一家之言。清朝人提出过质疑。但陟山桥的历史久远,地位重要是没有疑问的。
; g6 a) D3 P R* E) @" n% b 北海北门外是平安大街。民国以前是皇城城墙。墙下头有涵洞,什刹海的水从涵洞流入北海,流经陟山桥、永安桥,过北海大桥进入中海、南海,金水河,奔东南通惠河。
% Z9 c1 u8 s$ Z9 k6 q1 Y, s8 ? 北海东边还有一股水。北海北门东侧的幼儿园,是“先蚕坛”。清朝乾隆七年建的,是祭祀蚕神的坛。春天第二个月的吉日,皇后来祭祀行礼,有时派贵妃代行。建有观桑台、亲蚕殿、后殿、先蚕神殿、神橱、游廊、桑园、浴蚕池等。靠东面有条南北走向的小河叫浴蚕河,是元代由和义门南水关来的水。往南流进画舫斋、濠濮间。五十年代建少年先锋水电站,也是濠濮间的水。北海在西板桥有个水关,从水关流向天安门的金水河。跟三海来的水合流。
1 K( g7 P6 ]) b) B5 J! n B 解放后的1951年,对陟山桥进行了大修。翻新桥面,补配残缺的栏板、望柱。后来内侧安装金属栏杆。使近千年的古建筑得到完善的修葺和完整的保护,人们凭吊古迹,观赏建筑艺术,接续前人享受行走便利的实惠。
& C) ?2 l$ j& p* X1 f 陟山门外的陟山门街,对于六十岁以上的北京人,有悲情,有乐事。在文革以前,献血站在陟山门街。卖血的必到。那时工资低,生活困难的,有人来卖血,补贴生活。有的年轻人攀比,如同学同事戴手表,自己没有余钱买,也来卖血。四百毫升(?)一次,换六十元,能买一块苏联表,卡马牌。卖血也偷着,怕熟人知道。夏天遮掩不住。短袖衣服,抽完血,臂上静脉有针扎的痕迹,有的肿起青紫色大包。两三天才下去。现在的陟山门街,卖北京特色吃食。豆汁、灌肠、炸排叉,全了。晨练的老人,有老年卡,省钱、方便。北海景山,出来进去随便。这条街,上半天,熙熙攘攘,热闹直呢。欢声笑语,喜气洋洋。悲情消尽,乐事满怀。8 p1 ^ _& h. B& b
( F0 S# o, H0 L" x, B% b7 ?
! r9 b8 w$ A, V7 p6 Q* [# x% E
2013-4-23
9 c- s1 U6 S( I8 A8 \6 N6 B9 w+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