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7566
帖子
阅读权限8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07-11-6
最后登录1970-1-1
|
回望老胡同
(2008-02-27 15:33:04)
转载▼
7 ^% U4 S) Z( }0 Y" p @
( i& h% @& C( c: Y9 w5 }2 |" r% Q' ]* b& a+ l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可曾到谢桥?+ Y$ ~, K. t1 d! v+ n
虽说“谢桥”很不合适,但这情人桥在我这里就权当思旧桥吧!反正核心都是一个“情”字。+ \8 w: E8 o( }7 h4 j4 @$ g- O0 N0 P
可能是闲的时间太长了,最近总是觉得特别无聊;
) Q# H6 |! z6 @. v7 C 可能因为太无聊了,最近总是特别怀旧。5 u, Z m. F2 N# ]+ a
从呱呱落地到上初中,一直生活在胡同里,后来改楼了,脑袋好像也真的渐渐溇了,住楼房19年了,但至今都不适应这种单间生活。最近因为莫名来袭的狂无聊,更加想念以前流窜过的胡同,不知它们变成什么样儿了~~想到、做到、得到。所以,立马起身去逛了一圈。5 M: C$ @, y8 v) U7 f) z
走出地铁1号线的建国门站西南出口,地铁站后面就是古观象台,小时候经常到这片空场玩儿。那时,我们一家和奶奶、姑姑就住在建国门内社科院大楼西侧的富建胡同。那时胡同北口有个小红门,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信访处,经常看见邓朴方从一辆黑亮的小轿车上被人抬下来放到轮椅上。记得小时候,总有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残疾人从院门前经过,奶奶为此还专门准备了一个大大的白瓷茶杯,给他们一点儿吃的和一杯热水。信访处南侧有个漂亮的中式大院子,两扇红漆大木门和高门槛、整齐讲究的描画门楣。原来住在这里的农业部部长,我不知道;但后来英若诚、英达和宋丹丹一家入住,经常看见他们一家亲亲热热地聊着天出门,和附近的街坊们打招呼,他们家的小巴图也是在这里学会走路的。" Q" h/ k( w p, K
奶奶说,这一带原来是贡院,来赶考的也分住各处,我们胡同原来叫福建司营,是福建来的考生的据点,后来改叫富建胡同的。现在这条小胡同已经被长安大剧院压在下面,就剩下剧院后身儿胡同北口的一小截了。
& \. o! f- l6 y% Q" I 上小学时,胡同南口往西很快盖起了国际饭店,记得刚开业时赶上圣诞节,国际饭店邀请我们附近胡同的居民进饭店参观,放学后一院子的小孩儿都去了,大堂有一棵我从没见过的真的挂满礼物的高高大大的圣诞树,得意忘形的我们还奓着胆子拆开了几个树下放的漂亮礼盒,都是空的~~圣诞节的启蒙不太完美!' f$ y! `5 e% ^! P* j+ J
继国际饭店之后,长安大戏院破土动工,临着东长安街的胡同南口已经没了踪影。胡同北口倒是至今仍没怎么变,自东向西横串起贡院西街、富建胡同、后椅子胡同、东总部胡同的顶银胡同基本还是老样子。它在明朝属明时坊,那时叫“赶驴桥”。清朝划归正蓝旗,乾隆时称大、小顶银胡同。据说,原来胡同里有典当铺子,所以叫“顶银”,还有的说原来这里有做假银锭的黑店,在铅锭外包上银箔,所以被讽刺为“顶银”。1 |: g1 C$ O2 e- A4 v
3 D( P9 R, a- x/ ]- j. u灰砖墙上依稀可见“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大字。2 ~4 H: e% S, ?0 L G( n
. ]5 ~0 E' s% e( ^$ w4 [* @
# q7 U8 {( l8 X7 @) D
' t' I# Z/ x) c7 \& F7 h) C9 q
: y F1 D$ y1 Q. e! R5 j
$ E$ a1 P) U" B8 ]6 U1 I6 F* O 我两三岁时在建国门拍的黑白照片背景上,建国门立交桥东北角那些高高的大板楼(好像是外交人员公寓)盖了一半,老吊车正在忙活。因为住的胡同离建国门近,小时候最常玩儿的据点儿就是建国门,但现在想想从没到建国门外,一直就是建国门西南角的古观象台和西北角有个大企鹅石雕的街心花园。一到夏天,晚上姑姑总是带着我去建国门地铁里避暑,花两毛钱买票进了地铁,那叫一个凉快,什么玩意儿都没有的站台都成了乐园,我蹲着、姑姑背手拉着我,从站台一边往另一边猛跑。列车进站时,带进一股大风,站在站台边迎风站着,特享受。玩儿累了,就随便登上驶进站台的一列车,驰骋着休息、坐在车厢里玩儿“你拍一我拍一……”,想下就下,再往回坐,然后回家睡觉。这应该算是比较雏形的“兜风”吧?# @4 |( \, I) p) Q
从古观象台向西,那条胡同叫东裱褙,说是因为靠近贡院(富建胡同东边那条胡同就叫“贡院西街”,如今那里有著名豪宅“贡院6号”和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有很多字画铺子和装裱字画的裱褙行,这里渐渐被称作裱褙胡同。以北京站前那条南北大街为界,西边叫西裱褙,东边叫东裱褙。如今,西裱褙胡同已经没了,被压在邮局、新闻大厦下面了,只有原来胡同里的于谦祠像盆景似的被保留下来了;东裱褙胡同的大部分也被压在海关大楼下面了,只剩下海关东侧到古观象台西侧停车场这一小段了。姥姥家原来就住在东裱褙胡同,盖海关大楼时搬迁去了东边的十里堡。$ y+ W! M9 e5 Q: k0 l; u8 p( X! {
% t5 z8 I* ^: \1 e
0 T, p0 C2 l' b9 n& F7 O从现在的东裱褙西口东望,观象台后面的建外大街高楼林立。
+ s( r2 i4 S' r6 ~, p
: Q6 c4 D$ V! ]6 j% N下图这溜红墙是位于东裱褙胡同的原北京照相机厂。1975年,它就迁到大钟寺后面去了,早期的大来、长虹、天坛、跃进、北京、长城这些牌子的相机都出自这里。现在圈上了蓝铁板,估计也要推了。: H8 ~! t! R. j5 V
, N+ f' n. G3 Y1 @
紧邻东裱褙胡同南侧是小羊毛胡同,小羊毛旅馆的前身就是这片胡同的合作社,卖副食等生活用品的。这次去看,小羊毛胡同也要拆了。+ [; t9 B1 H5 e9 A& O
: o$ I. V- ^/ j' T3 \/ u在北京的城市建设中,胡同一直在“让”。
7 Y1 T& r3 \# T; [3 u& U6 H
1 E6 G. y! t6 j4 |) j
" b+ G9 o4 @7 t1 [牌子上写着“小心有电”、“再动剁你手”。只可惜这样的决心和狠劲儿不是用在保护北京老胡同上,只是给自己多争个一亩三分地。想想,保护北京胡同的人要是有钉子户的精神……钉子户要是有保护北京胡同的意识……; L/ s" R$ G9 g# Y v$ ~
) ?2 J5 i2 u: b! \7 s" K/ C
( K, `4 g4 X+ }
; Z; B6 {1 x7 r% |+ ^# s% H ~& t9 H- `
与顶银胡同相距不远的西总布胡同,我在这里上的小学。现在这里在进行危旧房拆改,比起拆迁,不伦不类的修旧如旧总还算好些。0 ?5 X. L) I! O9 o+ y: j2 y
" R! [+ B% o& R- U 总布胡同是一条有数百年历史的北京老胡同,和顶银胡同一样,它也曾属明时坊,因总捕衙署(相当于现在的市公安局)在这里,就叫“总捕胡同”了。后曾易名总铺胡同,清末宣统年间才改成总布胡同的,东单北大街文革时叫瑞金路,西总布胡同也随之改称瑞金路八条。如今的朝内南小街以西叫西总布胡同,以东叫东总布胡同。据统计,这里比较规整的四合院占了八成。现在西总布胡同27号好像是个律师事务所,东墙还存李鸿章祠一段红墙,李鸿章是清代唯一在京师建专祠的汉人官吏。我在西总部小学上学时,这里是东城区文化馆。
- \! P, y3 _1 P0 C& V* j6 I
5 J! @9 j/ B" b- \! ? x; 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