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18|回复: 10

煤球炉子、搪炉子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2-12-10 22: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草长鹰飞 于 2012-12-12 13:28 编辑
( v# g1 d* f+ `* ~+ F" p; J. \' {* E  n/ }# M
煤球炉子  搪炉子
# h. X4 k! m7 R! Q! F  L" z1 T& a  @  _5 T6 `
    老北京家庭取暖靠火炉子,铁皮做的。四个部件:炉盘、炉腔、炉箅、炉子腿儿。做炉子的工匠,现在叫钣金工,前二三十年叫黑白铁,再早叫焊洋铁壶的。这种产品,没设计图纸,没材料和尺寸要求,更没工艺规程。手艺人心里出,随意,按原料定工艺。炉盘,40-50公分见方,正中掏直径10公分左右的窟窿(炉口)。1-1,5毫米厚的铁板,四周裹8号铅丝卷圆棱边,左右两边加手提梁。炉腔,直径20-30公分,长短30-40公分。铁板厚1毫米以下,不论新旧,无锈蚀孔洞即可。木榔头敲打,卷成筒。或用旧铁桶改制。在离下沿四五公分处,开直径3-5公分的小孔,炉眼儿。炉箅,翻砂铸造成品,外购配件,装在炉眼以下。炉腿儿,厚2毫米以上,宽2-3公分扁铁,打四道湾。2公分处向外弯,挨地的脚。往上15-20公分长,直腿。向里弯3-4公分,支承炉腔的台阶。向上弯2-3公分,打眼儿穿铆钉,和炉腔铆接。向里弯,留2-3公分,支炉箅子。炉子总高50-60公分。炉盘和炉腔铆钉铆接,炉腔咬口或铆。黑白铁加工的铺子,边做边卖。日杂商店(借用。1956年以前没这名称,麻刀铺、山货铺等。)只卖不做。
. S/ k" Z& p* a5 r& v$ H' f# @3 x$ }7 i. _! H4 M: O9 @3 j- b

/ Q7 L# I) d! C# F' t" U( k    买回来,搪炉子。青灰掺缸沙,在硬地上,少加水,用铁通条抽打砸匀,和成很硬的泥。炉子倒放,四腿朝天。炉箅拿下来。一支胳臂褪出袖子,抓一块泥,粘点水,用力塞在炉盘和炉腔的连接处。一块一块塞实,留出炉口。接着搪薄泥,但必须用力和炉腔拍实贴紧,留出炉眼。炉腔搪满,放炉箅子,翻个儿。从炉口伸进手,把炉箅子周围用泥塞满。竣工,验收。搪好的炉膛,上小下大。“上头伸进手,下面卧条狗”。合格,好烧!
# M& `; m$ k8 [( o, M/ f& n/ s8 m4 L! Y( {! m. V  ]4 P5 C0 _' x
    炉子搪好,立即点火,放劈柴,大火烤炉膛。表皮见干,放煤球,生第一炉火。不烧,怕泥往下出溜。早添煤,怕炉膛硌坏。
* Q, ?: J7 V  J/ P
' ^7 W/ ]- U! a5 h
    搪炉子的料,麻刀铺(砖瓦铺)、煤铺,有配好的青灰缸沙块,叫“窝头”。买回来砸碎加水,比自己现配省事。搪一次炉子,用二三年,就有掉的地方,露铁皮,火不旺,毁炉子。得重新搪。也有修补修补凑合使的。穷人的日子,没一定之规。铁皮炉子简陋,用起来不简单。没使过,玩不转。初来北京的人,生火(北京人叫笼火)都费劲。劈柴用了不少,煤球烧不红。拔火罐儿拔着,火不上来。添火(加煤)也许压灭喽。煤球炉子不好伺候,是经验不足。拿火通条,从炉口捅捅,从炉眼儿擞擞。火苗子腾腾的,炒菜蒸馒头,满顶(ding)。擞,通条从炉眼捅进炉子,清除死灰,空气畅通助燃。“咳嗽一声儿”是不必说话的警示或暗示,甲乙丙仨人聊天,甲认为乙说的话不宜让丙听,不便明说,就故意咳嗽,暗示乙“别说了”。丙看穿了,就调侃甲“别擞(嗽)啦,留神炉条(炉箅)折喽。”生活里,“咳嗽一声”的事还有,这调侃的话没了。6 J9 U9 d/ l2 N% e
) D3 p: h$ |; ?" l( i& y8 _
    和这炉子构造一样的还有“炕炉子”。炉盘小、炉腔细、炉腿改四个小轱辘。炉腔后加个“庫儿”(铁皮筒,可装木棒)。总高30公分上下。老北京家里都睡炕,炕面铺方砖,下面有烟道。炕帮当中贴地面留小洞,炕炉子能推进拉出。洞口配木板门。冬天晚饭后,在院里生着炕炉子,火上来搬进屋。推进炕洞,用锹把顶到里头。睡觉时,炕面温温的。为睡热炕,也有修地炉子(砖砌)和烧柴灶的。* P2 {' V2 S& s1 V

* T$ F! e& \4 l+ a- t3 q- }/ V
    这种炉子不能接烟筒,生火添煤搬进搬出。麻烦,容易中煤气。; k% y' c4 G; @
  z6 h* U" o; }; g5 W
    为防煤气,按风斗,糊卷窗。风斗还常见。卷窗不见了。现在的窗户,都可以打开通风换气。先前有不能打开的死窗户,通风换气靠卷窗。窗户上糊一块冷布(棉纱织的窗纱),冷布上蒙一层纸,纸上端糊死,下端糊在一根秫秸杆上。沿着糊冷布的窗棂,上下左右四角钉小钉,钉上拴小线,连四周对角,绷紧。秫秸杆和纸,贴紧冷布了。转动秫秸杆,纸卷在杆上。冷布露出,空气流通。小线“制动”,秫秸杆卷起放下自如,“风量”大小可控。冷布蒙纸卷秫秸杆儿,叫“卷窗”。挡风透气,四季皆宜。* r, c4 I+ ~% u! f. p  h0 s5 U9 [
1 P$ {- o" K; a5 {1 m2 x) U
    近日,读《鲁迅日记》。他1912年5月5日到北京,6日住进菜市口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冬天,他买炉子取暖。11月8日日记“……是日易竹帘以布幔,又购一小白泥炉,炽炭少许置室中,时时看之,颇忘旅人之苦。”那时用白泥炉子,不灰木做的。听说,没见过。白泥小炉,使了好几年。1917年11月4日换成铁炉子。“……晚庄铁炉一具,九元。”可能是铸铁的洋炉子,带烟筒。不然不会这麽贵。从鲁迅先生的日记,能读出冬天人对火炉子的情感,老先生看看炉子里的火就“颇忘旅人之苦”。怹没说出的话,咱能揣摩到。种种不如意,种种失落,在通红的炉火中融解。她驱赶走的不单是寒冷。至此,想到白居易的诗“……红泥小火炉……”雪夜围炉,惬意不在酒。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0 23: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地道,看着您的文章仿佛就回到了在炉边烤窝头片的童年。
发表于 2012-12-11 01: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前我家也使过炕炉子,出来进去都是我撅着屁股推,大人在前边拉。两三岁的时候我的手还被炕洞门掩过。这一说都快60年啦。
发表于 2012-12-11 08: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摇煤球儿到搪(一代)炉子了。老爷子解说的详细!还是我说的那话:老爷子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资料库,不是国宝,也是京宝。
- w6 G8 p! U% j" {! {搪炉子看见过,没动过手。等二代炉子出来就省事多了。老爷子接着续写。
, V4 v8 S2 [: C6 T
6 w4 ]" g( C, z3 b+ w半尺火苗暖隆冬
6 e$ r6 ^* P, B! R: L一膛煤球黑变红& s% @4 j: O) L1 f0 f- U  w$ |* ^$ @
围炉品尝窝头片$ ]4 \1 x$ n& G4 _( s1 q! @
枣味飘香逗馋虫' h- t* }5 D) O  V3 `' M6 X# w
9 z* U, A( o0 u$ G/ N+ F9 e+ |
——读老爷子小暖文即兴
发表于 2012-12-11 16: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好多人会说但不会写的字,用得地道!
发表于 2012-12-11 22: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写的真生动,记录下来太有必要了。
+ ~: o3 R, \5 K7 {2 Z& {# I我记得当年有走街串巷搪炉子的手艺人,带着一条类似竹扁担的工具,在最后阶段用这家伙儿伸进炉口用力搪,比伸进胳膊搪的结实、光滑。
发表于 2012-12-12 12: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文彩 于 2012-12-12 12:47 编辑
# d! o3 @$ [; n9 b, @% z, e! ]: U; d/ s# x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炉子被“标准化”成了一种!就象一个阶段大家都穿一种衣服一样单调。/ y1 `8 s, T$ H2 h' Y
    小时候家里至少有四种炉子。1.灶式-边上有个水缸可以kuai 热水用,还有一个直径小的洞,可以烤白薯。封火时活一块煤饼盖在火眼上中间扎个洞。(“灶户马子”就是藏在灶后面墙缝里)。2.大炉子-冬天才用,高约1米3、4,边上用马口铁作的围挡,用来防止小孩碰到,上边还可以晾洗了的衣服。大人蒸馒头时我们揪一小块面按在炉子桶身上压成小饼,一会儿就熟了。3.中炉子-生铁铸的,肚子上有棱,中间有一圈裙边(不知道能否说清楚?),可以烤白薯土豆馒头之类。4.小炉子-简易的小铁皮炉子(没烟筒),过年时炉子不够用了或者洗澡时才生火。三条腿,有两个铁丝耳朵,两手一端就搬走了。生火时要用拔火罐!
' J# N9 ~: V. J- ^. T1 _% O

点评

呵呵,说错了,应该是3和2,要不成笑话了。  发表于 2012-12-13 10:22
是啊,您一说我就想起来了,那会儿教室大概是用第2种,礼堂用第一种。  发表于 2012-12-13 10:19
您说的第3种炉子,是所谓“花盆”炉子吧?  发表于 2012-12-12 22:56
擓  发表于 2012-12-12 13:24
发表于 2012-12-13 09: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文彩 于 2012-12-13 10:23 编辑
7 x  n. C5 J3 `. L8 p0 b* C
6 Y6 \- y# }* Y" @, o3 ~
没法删了! K% s, k% A6 _& G4 N! f
发表于 2012-12-13 11: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文彩 发表于 2012-12-13 09:53
# b; y' ]# Z) e7 ^5 |3 k没法删了
- D; L6 V) g( n! T+ a" d. Y/ Z
不影响内容,挺好的。
发表于 2012-12-15 2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瓷器口与幸福大街之间的葱店胡同,还能看到一个穿着蓝大褂的老爷子在从事着这个古老的营生。
发表于 2012-12-21 10: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早先北京市井生活写得这么细致。先生真是老北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0 09:40 , Processed in 1.160555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