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了然客 于 2012-9-19 23:39 编辑 5 h, u+ D) I; k- T, }$ P. b
, M6 j# }& `( F* W7 M老北京的修伞匠 修理···雨伞,一句短短的吆喝声回响在静静的胡同里,这是儿时的景象。 儿时候的北京胡同是安静谦恭的。夏天的四合院很是惬意,檐廊下的窗户大多是青竹帘绿纱窗,尽管外面太阳暴晒暑热蒸腾,屋子里通风透气清爽宜人。北京的夏天是变化多端,白色的云堆积成千变万化的形状,刚才还是响晴薄日,此时乌云渐浓,远处传来微微雷动,就要下雨了! 下雨之前,人们往往想不起来雨伞。雨来才拿出雨伞使用,过去的雨伞大都是油布或油纸伞,都是竹木做骨架,只有伞面是油纸或油布,虽然有些笨重,但是使用起来还是得心应手。雨伞与其他人们使用的物件一样总得有个坏,雨伞坏了您就得修,不然真耽误事。过去老北京修理雨伞的匠人的叫卖没有“响器”,单凭一副咽喉似叫似吼,声音前高后低干艮倔闷,嗓音洪亮穿得很远,修伞匠的没有特定的“行头”有人肩背一副“褡裢”,也有挑挑儿的,还有推独轮车的虽然“行头”各异但修伞的家伙什、材料都一样,手摇钻、刀铲、桐油、刷子、竹管、竹签、铅丝,麻绳、高丽纸。高丽纸又称高丽贡纸,最初产于朝鲜故名高丽纸。高丽纸是由绵茧制造色白如绫坚韧如帛,且光亮洁白宜书画用。高丽纸品种很多,一般质地的高丽纸特点表面呈明显大约半公分宽的横条格,过去老北京人多用这种高丽纸糊窗户遮风挡寒,这种纸也适合修理雨伞。修理雨伞的匠人走街串巷不论在哪支开雨伞就能干活,补伞就是找着伞面的破洞,匠人逐步拿出原料工具,先在伞面上下破洞周围刷了桐油,待桐油微干又拿出高丽纸用手撕下一块,带着毛边贴在破洞之上再用刷子蘸着桐油刷了一遍,白色的高丽纸便牢牢粘住了破洞同时也由白色变成了与伞面完全一致的桐黄色!据说那桐油里搀进了猪血变得既有粘性又不怕水浸,棉质的高丽纸也极具韧性,耐折耐磨如此这般再贴一块高丽纸,再刷一次桐油,上边的刷完,反过来再刷伞里边的,如此三四次,那雨伞里外修理的平平整整,破洞不见了,俨然是一把整旧如新的雨伞可以继续去遮风挡雨了。 关于伞的历史相传春秋时期,木匠鲁班的妻子云氏,见丈夫常年在外奔波,遇雨很不方便,便想做一种能遮雨的工具。她将竹子劈开剖成细条,蒙上兽皮,做了一个如八角亭的雨具,张开若盖,收拢如棍。后人见其方便实用,便开始模仿,并陆续传开。造纸术发明前,伞面多用丝绸绷制。宋朝后,逐渐有了皮纸伞、油纸伞、布伞;至今天的塑料伞、化纤伞、防水布伞、银胶伞、防紫外线伞、街头路边的各式各样广告伞等。伞在历史的风雨中,不断变化与改进,其功用也在不断地延伸扩展,老北京传统的修伞匠随着不断变换而又在发展的伞业中逐渐消失了,没人在使用那看起来有些笨重的雨伞了,每到下雨的时候,街上五颜六色各种样式的雨伞就像雨中盛开的莲花成为人们生活中一幅清美的水彩图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