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 q5 R% G- m, Z 上房偷枣 # i5 W% v: T$ m& Y
# U0 U. W2 D; ?6 s; j& y 老北京人,当妈的最爱数落孩子,大多语言精练、比喻生动、删繁就简、刀刀到肉,相当精典,集中起来像是集北京土语及俏皮话儿之大成,听的人可能会笑喷,当然,不包括那被骂得眼泪汪汪,无地自容的孩子。 : \# z: o6 o# ^& ^! U9 _
几乎每个被数落的男孩子,都对“三天不打你就上房揭瓦”这话再熟悉不过了。其实就算是遭到数落挨了打后,该上房还是要上房。
( n2 [$ H: k! \1 l$ h, V 早年间,老北京的男孩子们爱在房上玩儿,几乎是个规律,如果说谁家的男孩子从没上过房,那简直就是笑话,这个孩子也肯定被人瞧不起。顶着“怂包软蛋胆小鬼”的压力还能镇定自若者,鲜已矣。 7 N9 N" D$ _0 Q- F
从这角度讲,当妈的数落孩子上房就有点儿没水平了,可关键还有揭瓦在后面儿跟着呢,男孩子淘是淘,可淘到揭瓦的份儿上就不多了。谁都知道揭了瓦,房就得漏,甭管是自家房上的瓦还是别人家房上的瓦,都有些过分,挨打也很正常了。
1 B) f! G" V) x 不过,北京的孩子,淘是淘,骨子里还是明白事理的。这句话说白了,就是:上房可以,揭瓦,不应该。
! t) Y+ U L3 {. D4 l- C5 y4 h 可房上有啥可玩儿的呢?
: e H3 C; B, f% L g, M8 A: E- n 那阵子,北京城除了平房还是平房,胡同里院子里玩腻了呆憋屈了,上房瞭望瞭望确也是不错的排遣方式。蓝天白云,远眺近观,可一抒胸臆。不过八九岁的孩子们没那么高的修养和闲情逸致,基本上只是为了淘气。像老猫似的东房串北房,南院串西院,比试比试谁上房的能耐大,再到房顶儿上坐一坐,天沟里歇一歇,冒口从爹妈那儿顺来的藏兜里已经皱巴巴的烟卷儿,边吐烟末子边骂:“真呛真呛”。可就是乐此不疲。 + l" x( D# X: n4 p, B
上房的本事多种多样,登梯子上房大约只能算初级班了。早先院子里贴墙的犄角旮旯总会堆些破烂儿,什么桌椅板凳、竹竿鸡毛掸子、破花盆铁架子,等等等等,就算干干净净,四旮旯清,淘气孩子也要在墙角抠下几块砖,当脚窝子,自要是能扒住墙头儿就能上得了房。
1 }, X% |( C2 y3 j! z 其实上房最大的乐趣之一是偷枣,偷自己院儿的,偷邻居家的,穿越三四个院偷到不知哪家街坊那儿也不新鲜。缺嘴吗?缺也不缺,关键还是乐在其中。
5 l4 s5 w6 O, g3 _5 u! ] 老北京人喜欢种枣树,枣树的种类很多。大多枣树都很有些年纪,树冠茂盛,果实累累:大多枣树还离房子很近,遮护着屋顶。到秋季,枣子红了半边儿,迸开裂时,那种诱惑绝不是小顽童们可抵御的。
: N. z0 I6 j2 a! K& Y 对上房偷枣的孩子,一般街坊居民都很宽容,不认为这是偷窃,而归入淘气之列。通常也都能认出来这个孩子是几号院的,那个孩子是谁家的老几。喊两嗓子,吓唬跑也就是了,有的还怕突然一嗓子惊着了孩子,从房上掉下来摔个好歹的。
& p# F. Y5 ]( E4 G3 z9 n- \) G 院里有枣树的居民,当枣子成熟了,会定个日子打枣。关上大街门,全院动手,有上房的,有上树的,有用竹竿子打的,有在地上捡的,然后盛在洗脸盆里,各家分分。就算是私房主,也很少有独闷的,总要打完枣后,挨家送去一盆半盆的,让大家伙都尝个鲜儿。 + w- q( L4 U$ ?) C; a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有一年秋季枣子熟了,我和一个发小儿上房偷枣,那个院儿是私房,家里人很少,经常只有两位老太太。下午,天热,估摸着老太太要午睡,所以我们胆儿也就大了些。没想到还是让老太太发现了。 2 w, [( [2 {: F8 v a
我们在房上,她在房下,目光都对上了。
H/ u! r+ }2 ~/ [2 z “喂,淘气鬼,干嘛呢?”老人家戴着眼镜,视线从眼镜上沿儿瞄着我们。
! m3 J Q( g) H- k9 L' W: ^4 ^% Z 我们扭头就要跑,背心里的枣子也叽里咕噜地滚出来,顺着瓦垅沟掉落到院子里。 " Y# m+ f( L, I# K; z! X6 t0 R4 c* _
“别跑,别跑,就这么大点胆儿?” $ i# f! N- D E+ B0 D3 {6 o5 Z* l
听出老太太话里没恶意,我们停下来,看着她。
) ^& X# w9 R/ ]4 {4 E/ U2 F “熟了?甜不?”
; y0 D/ F( E) t5 i; H4 D2 A “还成。”我觉得这是最难堪的应答,不知说什么,只好挤出两个字。同伴则说:“我还没吃着哪-----”
8 [. \$ I! T2 v e- p 老太太笑了,说:“想着该打枣了,孩子们不在,家里没人,正好赶上-----再不就麻烦你俩给打了?”
) e4 p$ Z; X3 F$ W. ^( R( | 我俩有点儿懵,只是点点头。
; X: A8 S& ^! ~" E8 |0 a 老太太给我们每人找来一根竹竿子,递上房,然后又找来梯子顺在房檐口,并一再叮嘱我们加小心。
$ {& V- M/ I* e; [3 C1 [' e1 n! F* [; o 我们房上打完又上树打,忙活好大一阵子,四脖子汗流的,等到把打下的枣儿都收拾干净,已经半下午了。老太太找了两个布口袋,给我们每人装了一袋子,我们还假客气了一会儿,招得老太太直数落:“上房偷都偷了,还整这假招子?”
- R* [2 f/ T: x9 V" i" O* f 她笑得挺开心,我俩也笑了。临走她还嘱咐我们,以后只要枣熟了,就来找她,不必上房偷了。 / \5 K. d* k) Y z+ |! f5 ?+ Y
回家问过我妈,才知道街坊们都叫她陈太太,大约丈夫姓陈,已经过世,孩子们有在外地,有在外国的。那会儿有海外关系绝不是件好事,何况她还用着个佣人。 : ^3 L5 f- w2 P8 p/ p3 [
之后几年,我渐渐长大了,再没上过她家的房去偷枣,也没有敲开她家的门讨枣吃,极偶尔的在街上遇见,也就是恭恭敬敬地喊她声陈太太,她见到我好像总想笑,就像是那次房上房下瞄着我的那眼神和那种怪怪的笑。
6 a. }, ^4 B. y$ h, e0 ^8 R: S 直到经历了文革。
: H- \' ^8 b( V# [4 N 直到她的独门独院变成了大杂院。
2 e# }1 o2 N* V1 A 只是我再也没有尝过那棵大枣树上很甜很甜的枣儿。 5 O8 e6 `9 e0 C7 i8 ~, 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21 21:11:0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