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親也是客家人,網路上蒐集了一篇介紹台灣客家人的文章,請網友參考:+ w* i- C1 K6 k% F! s" a
繁體版
f9 k D5 R( |! w7 z$ W9 z) K: Y/ ]/ K p. u# Z2 m2 F. ?
. l0 b+ [1 P2 j( C( X- P. z客家人的由來
4 N2 r/ g& j# I0 a! X
! J& R# R/ r* i5 ]: w- K6 q" m 一般而言,客家人原來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活動範圍約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間。後來因為五胡亂華、黃巢之亂、北宋滅亡南宋成立等因素相繼南遷,當地的居民稱後來的人為客,於是就有了客家的出現。
3 e: V) A5 }( h$ t" k7 ^% W" A0 n7 z 在五胡亂華中原人民輾轉南遷的時候,已有「給客制度」。南齊書州郡誌云:「南兗州,鎮廣陵。時百姓遭難,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元帝大興四年,詔以流民失籍,使條民上有司,為給客制度」。+ p% Q7 d V; a$ x6 L1 D
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襲晉元帝詔書所定的。其後到了唐宋,政府簿
! v" b) f6 S2 S" ]6 y籍,乃有「客戶」的專稱。而客家一詞,則為民間的通稱,宋朝製作戶籍時,當
9 U/ l2 W" T, o2 `時將自古以來即居住在該地的土著稱為「主」,以後從外地遷來的即稱作「客」﹔客家一詞於此誕生。 g9 T+ `; f; C1 ]# I
客家並不是中國南方的土著,他們原本是北方的漢人,歷史上漢民族為逃避戰亂、飢荒和政治不安而發生了幾次的大遷徙,這些通常是以有豐富糧產的中國南部為目的地。
8 } C# ]2 m2 C1 A9 y; x 所謂客家人其原始的居住地已很難正確指出。可是從他們的許多傳承可以推測出其祖先應是黃河流域一帶的居民。回溯歷史上漢民族五次的遷徙情形。
. v, s( j o; M* R; |/ | 第一次的大遷徙是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期。秦代為防止異族入侵,乃派遣大軍到廣東北部駐守,秦始皇死後他們也無法回到中原,其留下的後代子孫即被稱為北江客家。6 U9 j% Z' j: ]3 y7 w h* r
第二次南遷是在東晉永嘉年間,因五胡亂華,山西、河北、河南一帶的人紛紛渡過黃河向南逃亡。9 d, Q5 X* D1 u& t& w5 v3 l
第三次是在唐代時,因藩鎮割據,黃巢作亂而受到迫害的人遷移到江西省西部、福建省西部與南部及廣東東部與北部。; y+ m" f: [9 ]" H! h$ x$ b
第四次是在南宋末期,為了統一分裂成兩個王朝的中國,蒙古人大舉南進。
! e4 l8 t- {: V6 `* B) V) K 第五次則是從明末到清初的混亂期。
1 r8 c m! e# W) h% x+ K% v) q0 D
; e F: t$ B# L) ~ m# C客家人的原鄉 ' c; q' F8 r, t4 W$ q4 |
1 e" }5 R. V a& e$ q
清代台灣的客家人,絕大部分來自粵東的潮州、惠州及嘉應州等州府,與閩西的汀州府。
3 ?6 }) n0 e, b N 汀州府和嘉應州分別位於韓江流域上游的汀江流域和梅江流域,四周群山圍繞,西以高峻的武夷山與贛江流域為界,西南以低矮的大望山與東江流域為界,南以蓮花山及其支脈與韓江三角洲為界,界山山脈許多高達一千公尺以上;東以廣大的博平嶺與漳江流域為界,北則為閩江流域沙溪的上游山區,山峰也多在一千餘公尺。除經大望山與東江流域聯絡較為方便外,四周高峻崎嶇的山脈成為汀州府和嘉應州對外聯絡的障壁。2 q( ?( v3 x' s. U* u
雖然汀州府和嘉應州晚至明中葉或以後,才相繼完成全境的拓墾工作,但由於該地四周皆山,土地資源極為有限,或「無平原廣陌,其田多在山谷間,高者恆苦旱,下者恆苦癆」,或「巨川細流......其旁隙地雍地為 畝,千 百圩,僅如盤盂」加上地屬遠郡,以致在開發之初,及常呈耕不足食的現象。汀州府遠在宋時即有溺子之風。而嘉應州亦有溺女之俗,即為明證。) V) g) F' t. i! S9 V
) W5 i6 B% \ Q/ L
台灣客家的源起 ! d' w) [ M; ^" Q' ?. A: q
2 Y/ f9 {% A/ o* K b& P9 w 台灣之客家主要分佈在南北兩大地區,北部之客家以桃園、新竹、苗栗三縣
) ?$ T+ p( v) F1 L為主,南部客家分居高雄、屏東兩縣,其中居屏東縣者較多;此外台中、花蓮、台東等地亦有客家住民之分布。台灣之客家,其祖籍若以原鄉縣別區分,以廣東4 a2 K) a" R& \: f
省饒平縣人之後裔為最多,廣東省海豐、陸豐兩縣次之,台灣北部之客家俗稱「海陸客」,而南部屏東縣之客家俗稱為「潮州客」,至於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中市等地,已不講客家方言之客屬則稱為「福佬客」。; ?9 F9 a Y# i
客家人遷居台灣,大約在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時代,現在的台灣客家人,也絕大多數是此時代移居者的子孫,目前的台灣客家族群大約有三、四百萬人,( d/ K f' h# |( z( _
是少數族群。
) ]' l+ w" R3 h+ d& b/ K 康熙22年(1863)清軍平定台灣。翌年設台灣一府,下轄台灣、鳳山、諸羅三縣。由於舊日鄭氏部眾,多半逃亡南洋群島,全台空虛,人煙寥落;加上閩粵沿海人民因生活所迫,大陸沿海居民乃不斷冒險偷渡來台墾殖。早期客家人的來台,大約在清廷平定台灣之後二、三年間(即康熙二十五、六年);那時海禁初開,閩、粵人民因受生活環境所迫,大量東移來台謀生。只是閩南人因為佔地利(閩、台兩地較近,渡台容易)以及人和(台灣在明鄭時代原為閩人的天下)關係,自然較居優勢;而粵東客家人一則來台較遲,二則受各種政令限制(施琅奏請清廷禁止潮、惠人民自由來台)關係,自然居下風。* a$ I @+ d2 w+ g+ O C' [
那時候,客家人渡海來台,原先想在府治(今台南市)附近拓殖;但府治附近已為閩南人佔有,無餘土可闢;乃於東門外墾闢菜園,以維生計。其後,約在康熙27年,清廷續遣部隊中有一隊是由嘉應州徵募的客家兵,人數約有一百多人。他們在安平、台南、阿公店服役四年後解隊,被安置在濫濫莊(今屏東縣萬丹鄉附近)從事屯田。
" h! q4 J; |, }- s8 K: s2 O 大約在康熙30年(1691)左右,客家人聽聞屏東下淡水溪東岸,有大量未墾殖的荒埔,於是冒著瘴癘、番害的侵襲,相率前往開墾。1696年施琅死後,禁止潮、惠人民來台的禁令漸弛,粵東客家人乃聞風接踵而至,於是人口遽增,墾區日擴。1 f3 X" Q r, x- W7 ]/ t
康熙60年(1721),朱一貴事變時,三十大庄六十四小庄,曾糾合一萬二千餘人組織「六堆義軍」,協助清軍攻剿朱一貴黨眾。事變平定後,清廷封以「義民」者,計有李、侯、艾、邱、朱、涂、劉、陳、鐘、梁、賴、古、黃、林、何等十五姓。由此可見,當時移居該地區的客家人眾多,以及發展的迅速。
( v& F4 [: g8 X9 v3 d$ M$ @0 \" k& ?$ w2 G9 z
7 O, \1 F9 i) R S- s; p3 g
臺灣的客家分布 6 L; e5 L* [$ R4 _+ x5 Z
' h; j" j/ \9 b1 P+ ^0 _
3 V( O* ~4 F( x: m; o& u四縣腔:
* [, k- y l9 L" J% F; ?' _) a 桃園縣:中壢、龍潭、平鎮、楊梅。
8 J+ ^* D2 B, _+ ~# _5 b8 w 新竹縣:關西(部份)。/ d9 m% Z! j2 O Q, L
苖栗縣:苗栗市、公館、頭份、大湖、銅鑼、三義、西湖、南庄、頭屋、卓蘭(大部份)。
( y) f7 }1 R. S3 _ 屏東縣:竹田、萬巒、內埔、長治、麟洛、新埤、佳冬、高樹。
3 Y% y5 \9 _' T% r8 E 高雄縣:美濃、杉林、六龜。/ S' x& F2 K+ z6 O# E a" O
臺東縣:池上、關山、鹿野、成功、太麻、碑南。
, k3 C: G0 `0 H. ?3 e! q. {/ ~" V海陸腔:3 A6 n2 a' B1 T, R E
桃園縣:觀音、新屋、楊梅。1 w- R/ q$ q2 ?/ @* `6 r
新竹縣:新豐、新埔、湖口、芎林、橫山、關西(部份)、北埔、寶山、娥眉、竹東。- ^% e: t: E# J0 s# U, F( D" M7 O$ R
花蓮縣:吉安、壽豐、光復、玉里、瑞穗、鳳林、復金。
+ u' N- W/ \4 A9 ]8 W7 a大埔腔:3 S% g' n' N& A# j5 d3 d2 J
苗栗縣:卓蘭(中街、內灣、水尾)。7 H* t3 S b3 h. Q* l+ ?
臺中縣:東勢、石岡、新社、和平。
9 z5 ?. W! C w- ?% X' K; A紹安腔:* U# c* H" h# t
雲林縣:崙背、二崙、西螺。! a" {( N% s' c8 y& j/ F
饒平腔:* m0 |" ]" W* \ ~5 y! c
苗栗縣:卓蘭(老庄)。' g' T/ g1 p1 D# N
其他還有永定腔、豐順腔等散居各地。
+ _) d1 |/ E& Y$ j: |0 G. w+ b' A* {! H6 J6 n+ \
客家話介紹
& l0 G& K3 `5 c; N- _# M8 ^" V7 m# d; T, ]0 S
漢語有許多方言,大體而言有七大方言:官話、吳語、湘語、贛語、閩語、客語、粵語。他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基本上沒有學習是不能互通的。這些方言中很多還有各自的次方言。有些次方言可以互通(如客語四縣和海陸腔),也有些不行(如閩南語廈門和海南話)。 v P" z6 u% s2 y7 }' z
其中客家話原本屬於北方方言,在客家先民南遷的過程中和南方的其他方言互相融合,而形成了一種和北方方言不同,卻又異於南方方言的一種新語言,就是客家話。/ C7 y, C1 |9 s4 }
客家人從中原南遷,主要是因為安史之亂、黃巢之亂以及宋代金人入侵。所以客家話主要是唐、宋時期中原的語音。. }" ~' j, M' w! L& m: m! o7 S: p
; v! b& X' X! [3 w# v, \ C+ x
简体版+ F0 _; A" i; F) D
9 f9 o& q1 R0 y
. p8 B7 ~3 }! [. o- q客家人的由来 6 d/ m6 T! m5 h8 z- c& }
+ l, a, C. A, W+ o
一般而言,客家人原来是住在中国北方的居民。活动范围约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间。后来因为五胡乱华、黄巢之乱、北宋灭亡南宋成立等因素相继南迁,当地的居民称后来的人为客,于是就有了客家的出现。( j8 ?1 }1 B% U% U6 {! Z
在五胡乱华中原人民辗转南迁的时候,已有「给客制度」。南齐书州郡志云:「南兖州,镇广陵。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元帝大兴四年,诏以流民失籍,使条民上有司,为给客制度」。9 l/ X. A7 q- h* U* m+ d
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袭晋元帝诏书所定的。其后到了唐宋,政府簿
5 u" v8 s% G% H- n d籍,乃有「客户」的专称。而客家一词,则为民间的通称,宋朝制作户籍时,当
8 `2 i6 |. o: \4 W+ z) g2 R5 y时将自古以来即居住在该地的土著称为「主」,以后从外地迁来的即称作「客」﹔客家一词于此诞生。
+ Q8 n8 g6 E7 O( s2 l2 y, [ 客家并不是中国南方的土著,他们原本是北方的汉人,历史上汉民族为逃避战乱、饥荒和政治不安而发生了几次的大迁徙,这些通常是以有丰富粮产的中国南部为目的地。% s6 H7 S$ e+ l3 i
所谓客家人其原始的居住地已很难正确指出。可是从他们的许多传承可以推测出其祖先应是黄河流域一带的居民。回溯历史上汉民族五次的迁徙情形。
. A8 u; R6 r F# o4 u8 r( t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期。秦代为防止异族入侵,乃派遣大军到广东北部驻守,秦始皇死后他们也无法回到中原,其留下的后代子孙即被称为北江客家。
' i5 i/ S1 P$ ]6 I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永嘉年间,因五胡乱华,山西、河北、河南一带的人纷纷渡过黄河向南逃亡。
" q* ]- c; v" L+ n) x1 j 第三次是在唐代时,因藩镇割据,黄巢作乱而受到迫害的人迁移到江西省西部、福建省西部与南部及广东东部与北部。! W% f, ^+ b) @
第四次是在南宋末期,为了统一分裂成两个王朝的中国,蒙古人大举南进。
1 L7 ~% H j( x* K' x+ F 第五次则是从明末到清初的混乱期。
+ r, {) Z1 u. _- M) n# p
2 b: U! t7 {2 r5 ]$ r) c1 Q6 L1 T5 x* U- T0 S3 g9 ^( x7 D" L; G
客家人的原乡
$ h% E, J& j; l; T) m7 N* w/ m
$ w6 h0 y3 ]8 y1 E6 N& W 清代台湾的客家人,绝大部分来自粤东的潮州、惠州及嘉应州等州府,与闽西的汀州府。& K) n5 [5 w% l! l; S. l1 P
汀州府和嘉应州分别位于韩江流域上游的汀江流域和梅江流域,四周群山围绕,西以高峻的武夷山与赣江流域为界,西南以低矮的大望山与东江流域为界,南以莲花山及其支脉与韩江三角洲为界,界山山脉许多高达一千公尺以上;东以广大的博平岭与漳江流域为界,北则为闽江流域沙溪的上游山区,山峰也多在一千余公尺。除经大望山与东江流域联络较为方便外,四周高峻崎岖的山脉成为汀州府和嘉应州对外联络的障壁。* m( d3 Z; B1 J0 h
虽然汀州府和嘉应州晚至明中叶或以后,才相继完成全境的拓垦工作,但由于该地四周皆山,土地资源极为有限,或「无平原广陌,其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痨」,或「巨川细流......其旁隙地雍地为 亩,千 百圩,仅如盘盂」加上地属远郡,以致在开发之初,及常呈耕不足食的现象。汀州府远在宋时即有溺子之风。而嘉应州亦有溺女之俗,即为明证。- K/ W. z, f( ?/ @# n
8 t1 [* T) Q9 t' r) K5 w 3 y1 Y- f6 c6 r' e) T
台湾客家的源起 1 f4 R- d( G" c: u5 J2 ~9 V
& {: J3 b5 n2 R- }. y X+ x
- P, L% B' q! A5 y U9 a8 Q7 m2 u 台湾之客家主要分布在南北两大地区,北部之客家以桃园、新竹、苗栗三县; e* @3 z0 t {3 P. z1 ^
为主,南部客家分居高雄、屏东两县,其中居屏东县者较多;此外台中、花莲、台东等地亦有客家住民之分布。台湾之客家,其祖籍若以原乡县别区分,以广东
+ J* e8 A( \. T4 {/ ?: B9 ^/ Q+ `省饶平县人之后裔为最多,广东省海丰、陆丰两县次之,台湾北部之客家俗称「海陆客」,而南部屏东县之客家俗称为「潮州客」,至于彰化县、云林县、嘉义县、台中市等地,已不讲客家方言之客属则称为「福佬客」。
0 Q: X8 u3 M4 | 客家人迁居台湾,大约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代,现在的台湾客家人,也绝大多数是此时代移居者的子孙,目前的台湾客家族群大约有三、四百万人,
6 ?& y) Q0 Q |( A是少数族群。
& i2 t7 d7 j8 A2 ^! H) G2 Q% d 康熙22年(1863)清军平定台湾。翌年设台湾一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由于旧日郑氏部众,多半逃亡南洋群岛,全台空虚,人烟寥落;加上闽粤沿海人民因生活所迫,大陆沿海居民乃不断冒险偷渡来台垦殖。早期客家人的来台,大约在清廷平定台湾之后二、三年间(即康熙二十五、六年);那时海禁初开,闽、粤人民因受生活环境所迫,大量东移来台谋生。只是闽南人因为占地利(闽、台两地较近,渡台容易)以及人和(台湾在明郑时代原为闽人的天下)关系,自然较居优势;而粤东客家人一则来台较迟,二则受各种政令限制(施琅奏请清廷禁止潮、惠人民自由来台)关系,自然居下风。- ?( \- Z8 E/ g
那时候,客家人渡海来台,原先想在府治(今台南市)附近拓殖;但府治附近已为闽南人占有,无余土可辟;乃于东门外垦辟菜园,以维生计。其后,约在康熙27年,清廷续遣部队中有一队是由嘉应州征募的客家兵,人数约有一百多人。他们在安平、台南、阿公店服役四年后解队,被安置在滥滥庄(今屏东县万丹乡附近)从事屯田。
& C6 d* A9 W: ]/ x 大约在康熙30年(1691)左右,客家人听闻屏东下淡水溪东岸,有大量未垦殖的荒埔,于是冒着瘴疠、番害的侵袭,相率前往开垦。1696年施琅死后,禁止潮、惠人民来台的禁令渐弛,粤东客家人乃闻风接踵而至,于是人口遽增,垦区日扩。5 t+ W' y4 p- W1 J5 X
康熙60年(1721),朱一贵事变时,三十大庄六十四小庄,曾纠合一万二千余人组织「六堆义军」,协助清军攻剿朱一贵党众。事变平定后,清廷封以「义民」者,计有李、侯、艾、邱、朱、涂、刘、陈、钟、梁、赖、古、黄、林、何等十五姓。由此可见,当时移居该地区的客家人众多,以及发展的迅速。- a1 s1 K% V" t2 ~% n
! `. N/ x9 g- ^4 v$ u3 U
. a" w" y* @5 E+ E8 A9 I9 W台湾的客家分布
6 V7 X* N+ `, q: r1 g
5 W, g& n9 g' I8 _) F9 X3 _ 2 e. s1 `) ?6 \& d/ q
四县腔:' l1 ]- ~# Q5 r! i, A( b7 P" n( Z
桃园县:中坜、龙潭、平镇、杨梅。2 ?; v* R5 o4 m P7 ~# v, D
新竹县:关西(部份)。- z! W6 i1 \( Z+ c: p
苖栗县:苗栗市、公馆、头份、大湖、铜锣、三义、西湖、南庄、头屋、卓兰(大部份)。
5 m3 k) e3 \8 y% a 屏东县:竹田、万峦、内埔、长治、麟洛、新埤、佳冬、高树。
/ ]# C; E2 p0 X H 高雄县:美浓、杉林、六龟。, |: ^! x) q" a8 r- ~' G2 d- M( K
台东县:池上、关山、鹿野、成功、太麻、碑南。" u6 h1 P5 J& M5 o: N9 l
海陆腔: k+ [. q$ R. ^: w- d n' z
桃园县:观音、新屋、杨梅。( _+ |9 P r ]& R7 y+ w
新竹县:新丰、新埔、湖口、芎林、横山、关西(部份)、北埔、宝山、娥眉、竹东。
4 T, P1 q8 {' }0 t* j 花莲县:吉安、寿丰、光复、玉里、瑞穗、凤林、复金。6 }; y; M1 k# U3 a: l2 O
大埔腔:
$ `% {8 S& j% K( A. s 苗栗县:卓兰(中街、内湾、水尾)。
- w, r+ }) @/ z5 y% g. ?) }# S 台中县:东势、石冈、新社、和平。 c6 t' F/ Z, U' l
绍安腔:( ^! q- M) ^& s$ P9 f
云林县:仑背、二仑、西螺。8 p2 T \# K- u- @4 _- H& e3 W
饶平腔:
8 t) m2 e! q- R' d. t 苗栗县:卓兰(老庄)。
) T9 D( [* `+ B9 I% t% D 其他还有永定腔、丰顺腔等散居各地。* @) b; U: \/ @8 Z: J
6 z1 M( O5 j/ J: w6 o+ g
' h2 l' `& a* X s; _% B3 E0 ^客家话介绍 5 O: ?% N. U) L ?, w! V
# d3 p! B+ W) P, D6 a% k; p1 E
汉语有许多方言,大体而言有七大方言:官话、吴语、湘语、赣语、闽语、客语、粤语。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基本上没有学习是不能互通的。这些方言中很多还有各自的次方言。有些次方言可以互通(如客语四县和海陆腔),也有些不行(如闽南语厦门和海南话)。
4 @9 o3 W5 W! p, b* y# x. Y, j* j 其中客家话原本属于北方方言,在客家先民南迁的过程中和南方的其他方言互相融合,而形成了一种和北方方言不同,却又异于南方方言的一种新语言,就是客家话。% p+ C. p3 @" f$ S, e. [+ I9 p6 M4 _" `
客家人从中原南迁,主要是因为安史之乱、黄巢之乱以及宋代金人入侵。所以客家话主要是唐、宋时期中原的语音。
# \% a: {: c9 n w- d: l! e
5 [; g" {7 j B3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