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B5 O/ R/ l B; E 《儿时的足球》 ' n' D4 c2 `; u+ U: z" s$ \% H% C
中超联赛结束了,绿茵场上的硝烟随之也会散去,那些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也不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了,一切要归于平静了,闲暇时坐下来沏一杯香茶慢慢品来,开启记忆,回味我们儿时的那些与足球有关的事儿是件很惬意的事。 8 x6 D* e# O# N
我小的时候家住在崇文门外,小伙伴们踢球就常去东单体育场,老人们管东单体育场叫它“东大地”,早年间这里是洋租界的练兵场,解放前还做过临时飞机场,50年代中期这里时常支起巨大的帐篷成了杂技、马戏的演出场,后来才修建了体育场,60 年代初的体育场非常简陋,足球场就是黄土地,田径跑道是用炉渣碾压铺成的,就这样这里还是北京城里仅有的运动场所,挺招人的。当年小伙伴们大冬天的五点多钟天没亮就挨门相互叫起跑到体育场去踢球就是为了是先站住块地方,不然太阳一出来玩的人多,来晚了就没地儿了。说起当时的足球今天的孩子们肯定没见过,足球外面是多块皮子缝制而成,里面有橡胶的皮“胆”,打足气后把外面的皮球开口用牛皮绳像系鞋带一样穿好系紧就可以踢了。60年代中期有了“胶粒球”用气针打气,随后才被今天的足球取代,球门也很有意思,那时候的足球门柱是木制方型的,球门框涂成黑白相间的颜色就像过去铁路道口的栏杆,改成圆柱型的那是后来的事了。那个年代物质生活极为贫乏,小伙伴们几分钱几毛钱凑起来买个足球(还是儿童足球)那大家高兴得什么是的,回忆起儿时伙伴们踢球的样子想起就想笑,大冬景天的伙伴们踢球穿什么鞋的都有,少数的是有双球鞋(就是今天最普通的矮腰球鞋)大多数穿的是“五眼毛窝”或“骆驼鞍”(这两种是老北京人家自己做的棉鞋,即舒服又保暖,那时的冬天比现在冷得多),有时候射门时毛窝与皮球一起飞起逗得大家哈哈笑,球踢完了伙伴们每个人头上都冒着热气,通红的小脸挂着意犹未尽的笑容,说说笑笑地回家了,不过也有不高兴的时候,低头一看脚上的“毛窝””前头开“花”了,回到家少不了挨大人的骂。过去放学后小伙伴们在胡同里用砖头或书包摆成球门十几个孩子你来我往就踢起球来了,那时候胡同里人不多,车更少,所以还能踢踢球,不过也有惹篓子时候,有一次一个小伙伴一脚就把球闷在了一个老头的头上,当时大家都吓傻了,老头胡掳胡掳脑袋转过身对惹事的孩子说,“呵,爷们儿脚头子够硬的,下次去往门里踢,别往我这着活呀。”说完话老头走了。这要是搁在今天,得,别说用球着着实实地闷着人家就是蹭一下或“碰个瓷”就能把把家里坑穷了,那时候的人实在呀,今天的孩子们很难享受到那种踢球的快乐,时光飞逝我们这一帮当年胡同里的孩子如今有的都有“接辈儿人”了,可是那种童趣还时不时地在我们心中涌动,看到足球就想踢两脚,这样叫“童心未泯”吧。
$ G+ L1 I$ ~5 p7 o3 `/ H[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4 22:45:4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