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8 F4 g5 k+ M& \' J 夏仁虎和他的《旧京琐记》 0 R) F' C. [9 i0 x% U& p b
夏仁虎先生学问大,经历多,著作丰富。宣武门外永光寺街老住户。南京生人,二十多岁到北京。在北京住了60多年。1963年,夏老90岁。在永光寺寓所寿终正寝。老人家“能”活,活到差10岁期颐。老人家也会死,死在文革前三年。文革劫难起,寿不终也得终,只是不会善终。他爱北京,也写北京。他的《旧京琐记》蜚声海内外。还有一部没能问世的书:《北梦录》,是他在北京60年的生活记录。一万五千字。1960年4月15日交给北京文史出版社。没印,后来稿子找不着了。失去极为难得的文字,太可惜了! * N) P5 ]$ N& l v1 R
这几天看《旧京琐记》,有不少想法。夏老一辈子净赶上大事。1874年(同治十三年)出生,1898年后定居北京。那年他以拔贡身份到北京,参加殿试朝考后,任七品小京官,分配到刑部学习。这年康梁变法戊戌政变。1900年春回南京探亲,闹义和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入民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他都亲历,还是体制内的官员。他在清朝的‘学位’是:秀才、拔贡、举人。当过刑部、商部、邮传部的官员。辛亥以后,在北洋政府交通部、财政部任职,还是国会议员。张作霖在北京当政时,他当过财政部代理总长和国务院秘书长。1928年北伐军进北京,张作霖跑回关外(途中被炸死),北洋政府散伙。他居官三十年后,弃官隐居。日伪期间,保持了民族气节。吟诗作赋,著书教书。解放后入中央文史馆。至离世。
& a1 _+ t' g R0 l3 I% } o 他一生都笔耕不辍。科班出身,国学根底扎实。留下四十多种著作。诗词文章,戏曲小说,地理方志,学术专著。每一门类,都有文字传世。九十高龄,去世前半年还写五言诗《枝巢九十回忆篇》。当时先生已经失明,他口说,二儿子夏承栋笔录下来。序言最后说:“今年九十,乃无一物,惟有此作。觅人写印,分订若干册,贻我知好。以代告存,兼博一粲。”这首诗,分九节,四百四十四句,二千二百二十字。从出生到九十岁,都说到了。夏老找人刻蜡板油印“觅人写印,分订若干册,贻我知好。以代告存,兼博一粲。”给了
2 j0 e* k$ L* s“知好”叶恭绰一册,叶恭绰寄给了香港友人陈一峰,陈一峰加了一篇序给出版了。陈序不长,引在下面。 . \2 a1 o( |% K( z0 R" c. |6 s0 \
“今夏初(1963年),叶遐老(叶恭绰字遐庵)从北京寄示《枝巢九十回忆篇》,欣然拜读,钦迟不已。是篇为江宁夏仁虎枝巢先生九十高年忆往述今之作。因双目失明,乃腹裁口授,以二百余韵,蔚成巨制。律细格高,情真理确。盖由心眼炯然,玄览周遍;借诗为史,雅颂遂兼;剥复替兴,纪诸篇什。此间友好假观,咸加赞美。特为重印,以广其传,并供知人论世者取证焉。 癸卯秋 新会陈一峰序于香岛初曦楼”
; O0 O1 o+ F! N6 L: O% C M4 @ E$ n可见人们对先生的赞许和评价。遗憾的是:书在印刷中,夏老故去。距离他口授这篇作品,不到半年。
2 ?+ m) Z" x$ S九十年的生活历练。老先生心境恬淡平和。他在诗中说:“春水本无波,微风相荡漾。风定复如何,一碧平如掌。”微风不起,心就水平如镜。五十年前九十岁老头说的话。今天并不过时。他说:“中间述及时事,蠡测管窥,难言诗史,然,念历史是非之公,本诸舆论。野老闲谈,亦即舆论所从出,似亦为改革时代中所宜有者。”当然序文里也有老先生的自许和自得:“腹稿久成,适二儿承栋告休还京,命其写出,朗诵一过,觉气势尚未衰颓,脑力似亦未乱,差用自喜。”“九十盲翁犹敢作此巨幅,可云大胆。” 4 W5 c+ N! S' B. R
老先生七十大寿,是在中山公园水榭办的。展出他的作品,把印出的书分赠来宾。和友人一起吟诗唱曲。虽只备茶点招待,可也算大家尽兴。九十岁写了诗,油印成册,也分赠朋友了。他在诗中说:“今年正九十,眠食尚无恙。家人为我寿,举室大欢畅。朋友来寿我,无力供一饭。劝作回忆篇,留与后人看。”“历历述所遭,如梦复如电。不足供史材,犹可发笑叹。”夏老的诗好懂,念着顺溜。符合他“但期易读易解”的目标。能传播给人们看,能留下来,老头子很满足:“敝语能见存,吾意亦已满”。
6 s7 g1 x( x( S8 v0 j2 P老先生的作品,都是文言。但明白顺畅。他写的《旧京琐记》,原来是木刻版本,1970年,才在台湾出版带标点的铅印本。传播开来就经常被人们提到。记述的是清朝从同治年间到宣统退位这一时段的北京见闻。分十卷:习尚、语言、朝流(不是潮流)、宫闱、仪制、考试、时变、城厢、市肆、坊曲。正文前有引言、发凡。说了写这本书的因由和宗旨。还声明“是编所记,不免谬误。或当日闻焉弗详,见焉弗审。”但“向壁虚构,则非所敢”。可能会有错,但绝对没有假。写作态度忠实诚信。(待续)
. s# \* t' V2 |# E)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