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r6 V5 Z7 z4 j' ~
之十六 年华的两端 6 a" o- c1 x: _4 R
) Q6 t0 Q' k. z' L) N" |# h: p海妮耶尚不到两岁,刚会对话饶舌,却不经意间学会了全部的阿语字母,清真言、赛俩目、太斯米、赞主词已然会说会用。知感惊喜之余,不禁感叹启蒙的关键。牛街的老乡老,说起进寺守时候的赛拜布,无不提及儿时的清真小学,感叹于当年信仰基础的坚实。学习,从摇篮到坟墓,在年华的两端,回回实践了也印证了此中的智慧与慈悯。 % V- k3 R: e+ l0 t% S) Q5 y
西宁的文字写了十五篇了,却依然停不下那支脆弱的笔。我追寻着,猜测着,我想品咂出哪怕一丝的真味,何以这座城市为信仰浸润得如此厚重沉美?为何生活化了的传统,并未空壳化、庸俗化?身处西宁,我沉醉其中,可这古老的城市并未向我显露真容,哪怕是面纱的一角。 ; b' x& b N+ K0 x! ^1 s. m9 X, O" p5 S
可西宁总让人安宁,如活在真实的梦中。没有明显的一条界线的分野,进入它的生活,你便渐入佳境。在北京那些小小的哲麻尔提中,也会有这样曼妙的时刻,但很多时候,这巨大的都城让你无可逃避,它让每一个信仰者感到忧伤。忧伤是一种容易堕落为矫情的心情,可当我独自追忆时,我的忧伤愁闷却如此真实坚硬,那一刻,你恨不能拔刀成一快,抑或突然沮丧莫名。 $ f$ p$ K* y3 c q1 I. x6 y+ o% t
有一件事,我虽未亲历却久久难忘。那一年,牛街寺举办了第一届暑期儿童学习班,也许是同时意识到了启蒙的重要,其间充满了乡老和当局的交锋,其坎坷过程及无奈结局令人至今唏嘘不已。我多次在不同文字中读到这段惊心动魄的往事,民间和公家为着一群孩子进行的拉锯战。所有这些对牛街儿童学习班的追忆中,都带着压抑、质问和求祈,我并非目击者,我无法为您详述当时的细节,但我每念及此事便犹如身在其中。那一年,乡老们举意利用暑假把孩子们聚拢到寺里学学传统知识,家长也支持。可消息迅速从内部传递到管理者耳中,他们如临大敌,多方劝阻、寺门围堵,软硬兼施,几致剑拔弩张,老回回们最终坚持着全美了孩子们十天的学习,并举行了隆重庄严的结业式。那一天,孩子们朗朗的诵经声响彻了殿堂,场面肃穆而动人,捣乱者们则坐在隔壁,自称监督,实则自取其辱。可最终这启蒙的学习只实现了一届,此后便折中为夏令营,虽有阿訇跟随,却已有名无实了。每每谈及此事,便让人心生愤懑,文革已然耽误了两三代人,当下孩子们的启蒙再不抓起,北京教门的复兴真不知何时有望了。
9 q) U+ u* {4 t- n$ F穆斯林若失去了知识,无异于失去了灵魂。信仰会迅速的沦为习俗,甚至迷信。多少人根本不知自己的经名,根本不懂清真言如何读、是何意;多少人对殡礼葬仪不明就里,或烧纸或火化,坠入了深渊;又有多少人绝口不准提“猪”字却烟酒不离口,甚至带着一颗空荡荡的心走入了教堂庙观却不知进清真寺。没有知识,一个拥有伟大信仰的民族,只能消解为一副空壳,化为烟尘。
& E. H7 y, W; C8 n# A9 N8 Z6 w这一刻,我才多少明白了,为何在西宁会有那样绵延深厚的传统,为何信仰会在生活化、礼仪化的同时未曾消解,为何信仰在那里是活生生的现实,而非故纸堆里的理论和家谱中的记忆。 ! N7 }. | Q+ T0 S! W8 `% O
也许是,他们在“知其然”的同时,也“知其所以然”;也许是,他们在习得的同时,也领悟了,吸收了;他们在学习中实践,也在实践中学习。信仰和生活,多少有了些许水乳交融的意味。
7 W; V, Y1 a$ m4 k1 N- `# g" n3 z在西宁耳闻目睹遍地开花的学习班时,我总悲伤地想起牛街的孩子们。西宁的学习班老少咸集,层次多样,还有专门的妇女班,甚至出租司机们也有夜间学习班。孩子们每到暑期寒假,寺里都会给他们分班授课,满拉们是教师也是哥哥,寺里有规矩也有糖果,家长们也不用再担心娃们四处乱跑惹是生非。寒来暑往中,知识的甘霖绵密地降下,滋润着也呵护着幼小的心灵。信仰的种子一旦撒下,一棵挺拔的树便要日日生长了;坚实的基础一旦打牢,心灵便有了避开尘世纷繁和恶魔侵扰的不竭动力。可此时的别处,又有多少孩子被夺去了这起码的接受启蒙的权利,多少颗心灵面临着一发芽便要枯萎的命运。边缘的地理在此时竟成为一种地利,而首善之区的北京,竟容不下回回孩子们的几张课桌。
, [ v) g) X J3 Y b2 O我多么想回到那一年的牛街,参与到那场光荣的保卫战中去,我多么想告诉那些肉食者,我们的孩子是我们的花朵,我们有培育这小小幼苗的权利,我们有让他们尽情绽放的责任,我们的文化也是文化,我们的信仰不是迷信,不是邪教,我们的孩子,也是孩子。
8 m. c& `. O. {- l1 J$ I可现实如铁,冰冷锈钝,不容变更。沟通是可能的,但尸位素餐的代表们无心于此,而管理者们更不愿劳神费力,他们宁愿破坏,也不想建设。机遇也许会有,但多数人在等待中一片空白地长大成人,只剩下户口本上那个层层自困的“回”字。 ( S. [" B# b0 m
如果真主应允,每个人都会从孩子变为老人。当一个回回孩子因为未接触到信仰、未拥有知识,而在心灵之路上遭遇坎坷甚或走上歧途时,每一个成年人都是有责任的。而当一个回回的群体中,连老人都堕落之时,便是一方教门坍塌的时刻。
) }6 l/ k% h# F% e. p求真主让我们守住这年华的两端,莫要取走我们的知识,莫要让我们得到正信后再走入歧途。阿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