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儿胡同 0 e! |8 k' M( W- ~: r8 ]
在风景如画的什刹海岸边,有一条800多米长的鸦儿胡同。鸦儿胡同的历史十分久远,元朝就有了。
' ~- b; q# z1 \7 H4 _ 元朝的大都城,以钟鼓楼前的后门桥为中心点。京杭大运河直通今天的什刹海。什刹海一带舟船相连,热闹非凡。什刹海北岸形成的一条小胡同,因为在湖沿儿边上,人们就把它唤作沿儿胡同。后来,湖面缩小,沿儿胡同与水面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了。 . W1 T& A) b" I- G
有明一代,沿儿胡同成了广化寺街。那时因为胡同里有一座元代的广化寺。广化寺在明代为净土宗庙,清朝道光年改为子孙剃度庙。1927年,北平的南、北两个佛教会合并,会址就在广化寺。 0 K0 j" p0 t' r$ f2 I: f' e0 R! U
到了大清朝,取沿儿胡同的谐音,广化寺街有成了鸦儿胡同(鸭儿胡同),一直沿用到今天。 0 w6 h6 |, n: t+ `1 s G; J
清朝宣统元年,学部在鸦儿胡同广化寺筹建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前身)。民国时期,鲁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科长,主管图书馆工作,也来此工作过。鲁迅先生不会想到,30多年后,他的弟子、战友萧军,会在鸦儿胡同生活、工作将近40年之久。
9 p) e* a8 b) P+ t4 N" K; H( o 鸦儿胡同6号院内那座欧式小楼,就是东北著名作家萧军1951~1988年的旧居。 1 J: ~5 e. C. t' v0 Z0 B: b
萧军(原名刘鸿霖)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一位传奇作家。他出身贫寒,当过骑兵,曾考入讲武堂炮兵科,组织过抗日义勇军,最后弃武从文。他是一条典型的东北汉子,倔强直率、粗犷鲁莽、爱憎分明、嫉恶如仇。 9 W5 U; n# g+ W5 a" R0 Y4 J7 u
1934年11月,萧军带着萧红和小说《八月的乡村》,到上海拜见鲁迅先生。几个月后,《八月的乡村》由鲁迅作序,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因为他的笔名“三郎”有同名作者,经鲁迅建议,改笔名为“萧军”。 1 @0 k9 L/ S: U8 w
萧军对鲁迅感情极深。有人撰文攻击鲁迅,萧军竟提出“决斗”,将对方狠揍一顿。从此,萧军成为疾恶如仇的文坛独行侠。
9 S0 y4 ?0 q$ x8 x+ | 萧军不仅侠肝义但,而且古道热肠。 , f% j8 P7 X/ C1 V1 w* K* G
1932年7月,哈尔滨《国际协报》编辑老斐,收到一封署名张乃莹的女子的来信。信上说:她被男友所骗,对方偷偷溜走,把她一人甩在东兴旅馆,欠了旅馆好多钱,被旅馆扣住不放。旅店老板甚至打算把已有身孕的她卖到妓院,押身还债。她希望能得到报社的救助。老斐到了旅店后,警告老板不许打歪主意,张迺莹欠的店钱,他们想办法还上。后来,老斐让刘鸿霖前去,给张乃莹送几本文艺书籍。
: N- I. q: G* [" T 刘鸿霖到了东兴旅馆,在甬道尽头的杂务间,见到头发散乱、面色苍白的张乃莹。笔名“三郎”的他侠义之心顿起,警告旅馆老板不得有别的企图。 " I5 M+ s7 |! c
然而,“三郎”自己也是穷困潦倒,哪来钱救人?
! v0 w: Q1 c u/ ?. E; K' P 8月上旬,连降大雨,松花江决堤,水淹哈尔滨。东兴旅馆一层进水,人们涌到二层。混乱之中,张乃莹在旅馆老茶房的帮助下,搭乘一条从旅馆前经过的柴火船,逃离了虎口,投奔“三郎”。
S' e1 t5 d/ S “三郎”刘鸿霖就是萧军,张乃莹就是后来驰名中国文坛的萧红。
P2 _- K1 f8 `4 q9 [* @. { 萧军与萧红后来虽然分手了,但萧红至死也没有忘却萧军。在香港病重之时,萧红曾企盼:“如果萧军在四川,我打一个电报给他,请他接我出去,他一定会来接我的。 ( m3 v& t Q7 @- Z( S
1951年,由于政治原因,也由于萧军的倔脾气,萧军从沈阳东北局文化部来到北京,全家迁居北京鸦儿胡同6号。 % E8 ^3 n2 k) e( V
这是一所二层西式小楼。楼上楼下共有八间宽敞高大的居室,房产主人是张公度先生。萧军承租了楼上四间居室,供全家十几口人居住,并自费安装了电灯。由于院子里只有一个公用水龙头,提水倒水,都由萧军来承担。 $ e! f2 b8 M& W* H: L
萧军住在楼上东边一间25平米的南屋里,屋子有一个17平米阳台。他经常在晾台上打拳舞剑,凭栏眺望。 , ? L- B d8 R& @
不久,以文为生的萧军陷入生活困境,幸亏得到彭真同志的关照,经济上才有所缓解。
3 v0 V3 k% W( Q; ^+ n" d) D) F “文革”时期,鸦儿胡同6号房产被归公,院内建起了街道工厂。楼内院内住进了几十户房客,成了名符其实的“大杂院”。紧接着,萧军被劳改。直到1972年初,他才回到鸦儿胡同6号家中。
8 F% w7 \4 C( g) N9 D, J- n5 o 此时,房子大部分被他人所占,全家人挤在一间屋里。他把一个宽约一米、长不足二米的壁橱打扫出来当书房,勉强塞进去一张三屉桌、一把椅子。由于没有窗户,连白天也得开着灯。萧军给这个书房起了一个别致的名字--“蜗蜗居”。后来儿子萧鸣在墙上开了一个月牙形的窟窿,“蜗蜗居”才透进来一点阳光。他还给“蜗蜗居”题诗一首: 5 ~/ ^: Y4 h9 W4 _9 @) D m/ n
蜗居虽小亦何嫌,
# a9 i f$ m# o' {7 x# Q 芥子须弥两大千。 3 X" w8 E. T- T5 w1 t3 {4 G
苍狗白云瞰去往, % h2 c. {3 j3 H! z* \" F+ E
镜花水月幻中看。
o4 V9 f9 f/ B( c+ q( {" e 虫沙劫历身犹健,
6 c- b6 P# S: s6 V2 M$ U4 Q 烽火频经胆未寒。
* S7 V" _- N/ U7 M3 O" ^ 一笑回眸六六载,
3 ^- R) Y5 V. i$ E 闲将琴剑娱余年。 ! z. h" Z* u T4 Z, L
后来萧军又被撤销公职,每月仅由街道发给110元的生活费。但他乐观地说:“这点钱,撑不死,饿不着,挺好。” ' ?: h( c/ m# T& j' u
萧军曾说:“我是有窝就下蛋,有水就行船,决不等什么好条件。”在鸦儿胡同6号,萧军辛勤地用笔耕耘,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第三代》(1955年以《过去的年代》书名发表)、《五月的矿山》、《吴越春秋史话》、京剧剧本《吴越春秋》以及《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萧红书简辑存释录》等著作。
/ l' ~9 y) W6 I2 D+ H4 g- J 十年浩劫结束了,萧军终于复出文坛。他赋诗言志: 5 ]( g7 W! J6 D4 r; I! Y9 w
读书击剑两无成,
0 Z% i2 A6 j% c4 p 空把韶华误请缨。 # a, @% \: [% q# n
但得能为天下雨, ( |& K! Q# E: l* H1 z" Y
白云原自一身轻。
# k: K4 ^' |/ Z8 p) D7 s: R 1980年,中共中央、中共北京市委为萧军落实政策平反昭雪后。1987年,市政府给他分配了木樨地茂林居小区新住宅,但他还是依恋着这所小楼不愿离去。
/ y- J$ q$ H' z. w& ~7 v" R- m! L9 F- d; G 1988年6月22日,萧军辞世而去。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留下“死,也要死得艺术!死得有气派!”的话语。萧军,真正的汉子!
) U+ S, b0 `4 n9 Z1 l 如今,鸦儿胡同游客如织,但萧军已然化成一片特立独行的白云,飘向远方的天际。 4 N/ _' {& q3 u+ u$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