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47|回复: 11

社员记事1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6-6 15: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近,营养学家说白薯是最佳食品,有多种益于身体的养分。好消化,易吸收。和老玉米搭配着吃,营养素互补,相得益彰。老百姓常吃白薯,也常搭着棒子面窝头。或者白薯棒渣粥。生活水平低下时,营养学家还没发现白薯的营养价值。老百姓没有闲心管营养,填饱肚子为本。核算的是手里的钱,生存至上。饮食习惯也不全靠碰巧劲,有日积月累的体验经受。总结之后,有淘汰、有保留,习以为常。旧的,传统的生活习惯,早经先民筛选,多有可取。新的,时尚的生活方式,仍在试验观察,慎选为佳。伟人有教导:“摸着石头过河”。凡事都试着步往前挪。保险!fficeffice" />

" j& X Q( A. I F* q1 R

说起白薯,北京穷人喜欢吃。生的熟的,凉的热的。拿起来就能吃。一斤棒子面的钱,买三斤白薯。便宜合算。孩子多的人家。蒸或煮一锅白薯,是个抓挠儿。可心里不把它当正经东西,不如五谷杂粮实诚。粮食统购统销以后,米面定量供应。大米白面按比例。白面很少,老吃窝头。搭点白薯,下去顺当些。赶上白薯大丰收,光搭着吃,销不了多少。粮食部门就规定按比例配售。记得也是三斤白薯,收一斤粗粮票。必须买够多少斤,少买就是放弃,粮票作废。电台报纸,如同现在讲烹调讲养生一样。大讲白薯的养分和吃法。蒸熟和到面里烙饼蒸馒头。切碎掺到米里焖米饭。到大饥荒的时候,就老说“双蒸法”,说“小球藻”人造肉,说“代食品”,说褪了玉米粒的棒子核、稻草都有营养成分了(肯定有。可人的肠胃能否吸收?)。他们是需要时的代言人,广告就不能叫真儿。

$ H( ~$ q: ~+ h) h) J3 O

北京城里吃鲜白薯多。加工过的白薯干、白薯面少。北方有些农村,有些年份,白薯干磨的面,是主要口粮。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林彪下一号令。准备打仗,疏散城市人口。我到了邢台农村。那里沙土地多,种白薯、花生、西瓜都相宜。出白薯。那地方管白薯叫山药,土豆叫山药蛋。当地人说,“山药干子是主粮,鸡腚眼子是银行”。吃饭仗着白薯干,化钱靠着卖鸡蛋。同样的日子我过过三年。

8 R4 @6 O( e% ~

离开那里快四十年了。没回去过,不知现在的变化。离北京不远,三百多公里。不通火车,交通也还便利。村东挨着一条国道,北京到广州。当年冬天回京,有人就骑自行车。晓行夜宿,三天,进永定门。至今也常忆起那时的情景,感谢生活给我的经历。增加体验,扩展见闻。听够了广告,细看了商品。知道了底细,明白了就里。虽然‘难得糊涂’,可‘朝闻道夕死可矣’。也值。

$ H9 f& N8 n6 \1 z. i5 `' a* y) y

196910月离京,在隆尧县一所中学住下。学习待命。1970年开春儿,分到农村。仨人一拨儿,去一个大队(村)。头一两天吃派饭。早午晚有人叫你,到他家吃饭。不习惯。找支书提出自己做饭。一个人150元的安家费在大队放着。要求买炊具,给粮食。不框外。我们被安排在一个狭长的小院,三间北房两间东房。三间房的宽窄,八九间房的长短。这是地主的家。他孤身一人,文革期间,抗拒改造,出走流亡。已有几年了。北屋两明一暗。我们住两明(间)。一暗(间)堆放房东的东西,大队上锁。东屋做厨房。大队不肯掏钱,叫用房东的锅碗瓢盆,给了点小米和山药。顿顿小米粥,蒸白薯。吃了几天。找大队要粮食。支书说“不是给了吗。”“光给的小米跟山药。”“那还要啥?春起,都吃这”。才明白,白薯是粮食,是主食的主,把它当配角,就屈才了。白薯搭配窝头就大腌萝卜,喝点粥溜缝儿。北京穷人的家常饭。在那儿就显得特殊。每逢集日,到集上买点干粮,搭补。偷着。怕贫下中农提意见。工资发了三个月,停了。干啃工分,彻底成了社员。搭补成为心想,事成已无实力。

2 _9 E4 y# t a$ G& Q

 

! a* e! ]7 p Y0 d3 R3 k* t' @- \

 

, A6 q. O, ]- O, d6 [8 i

 

6 W8 j2 V6 P) i4 R! V% Y2 k' ?

 

8 ~4 d: B# u) D9 E8 m! n

 

8 |: O$ x6 q% K# B$ M5 x$ A4 ^

 

0 ?, f0 q" x( W5 j0 Z* o5 V

 

* k/ b i E2 O% d% Z

 

# H5 u" y$ T6 Z, G7 r4 Q

 

4 f' M% [( P- R/ {. k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6-6 17: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潘先生这两天和白薯干上了!难怪,就白薯还没爆料有问题,黄瓜都使上避孕药了,顶花带刺匀溜的和当兵的似的那么整齐。
发表于 2011-6-6 1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薯古称救荒之粮,有白薯吃,还要感谢哥伦布呢。
发表于 2011-6-6 16: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文章,很有感触,对于白薯在人们心目中的变化,觉得还是客观的,毕竟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人,肚子里大鱼大肉的多了,自然想想白薯香,也难怪媒体那么忽悠。
发表于 2011-6-6 18: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没少吃山药面的窝窝头,黑黑的,甜咝咝的。现在想起来那味道还不难吃。但不斤时候。山药的加工方法很多,做粉条,做淀粉,白薯切片儿晾干蒸熟吃。现在成了香饽饽了。
发表于 2011-6-7 08: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 吃白薯干,多是生白薯干,真是味如嚼蜡。而如果谁能从乡下老家,带点熟白薯干,那简直就是山珍海味,至于每年过十一,国庆不国庆倒无所谓,但白薯就是过了十一就卖的,就卖一个礼拜,过了这村没这店。所以过十一成了快该卖白薯的广告了。
发表于 2011-6-7 15: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有“地瓜坊”连锁店。我吃过他家的烤地瓜和熟地瓜干,味道不错。所有分店地址:http://www.dianping.com/search/branch/2/10_70783

" t- n6 y7 K0 I9 P8 ]) H* M

那儿卖的是零食。

发表于 2011-6-8 08: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跟老先生一个技术贴

' E$ h8 @" \5 H, b/ t7 R: T P

-----------

% E8 O7 U' T+ R( p( R/ x6 c

1:是个抓挠儿---抓挠。儿化以后恐怕指的是小孩子的那个动作。我这么理解。

& Z8 ^6 k! W# A; G1 R& ?# K

2:不如五谷杂粮实诚---实成。

1 g1 ^9 q7 ]( g. R) k

3:同样的日子我过过三年---用 那样 兴许好点儿。

3 ^. i# u* R' @+ l) }- y

 

! v4 _8 x9 i: A+ e- N

 

+ |- w8 C" D2 K9 r( |" i' z4 P$ E

---------------------------------

( H+ N! A; j% X- Q& ^/ |0 R

现而今咱们吃的紫甘薯实际上就是普通白薯上一种特殊肥料变紫的,我觉着不大对劲儿,奉劝各位少吃!!

发表于 2011-6-8 08: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几年吃白薯,真把人吃伤了。还记得排大队买白薯的人们。浮肿着的脸,仍然象捡了大便宜似地兴奋:“这回的好,干瓤儿的。”

发表于 2011-6-8 1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薯面窝头 棕红透亮儿!第一口好吃无比!再吃要多难吃多难吃!吃多大窝头得就多大咸菜!
 楼主| 发表于 2011-6-8 1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承蒙版主指点。说的在理。北京话里“有个抓挠”和逗婴儿“抓挠”,读音不一样前者轻一带而过。后者重在‘挠儿’。写成‘抓闹儿’,或者好些。

# r8 m- b- t/ O* V0 Y

2 地瓜坊的东西,是消闲零食。和老百姓填饱肚子的白薯干,不可同日语。夜壶打酒——差着壶呢。

+ E l& g( s3 |+ c2 U8 Q0 R. D

3向各位致意!不一。

发表于 2011-6-11 15: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薯吃多了,烧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0 13:21 , Processed in 1.153380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