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 ]9 C' o* }4 V7 K1 D
最近几个周末,经常骑车路过白塔寺二龙路一代,记得之前发过几个【捡漏金融街】的帖子,想到了那边多少还有一点死角没有被拆干净,于是打算把这个系列继续做下去,也算是见证着这片地区最后的日子吧,毕竟,我没赶上这里最繁华的时候,而且在当年没有开始拆迁的时候也完全没有要动手去拍摄记录的想法,完整的样子自然不曾有记忆。但是,现在这里多少留下了一些遗留,至少也能让我赶上记录这片地区的末班车,多少还是能略感欣慰(有时候只能这样想想去骗自己了)。 & n/ T' ^$ S& S# m
现在开始介绍今天帖子的主角,锦什坊街。锦什坊街位于阜成门内大街南侧,白塔寺路口西侧,胡同为南北走向,曾经的长度大概约为1200多米,这条街的历史,话说要从元朝开始说起:
5 p+ U9 Q, i7 E7 S! I自元代在北京建立元大都之后,将全城分为50坊。现在西二环路以东地区属于大都城西部金城坊、阜财坊、咸宜坊等19坊,元朝之金城坊取圣人有金城,金城有坚固久安之义以名,这条街在当年事贯穿金城坊南北的一条重要通道,因为在当年,如今的赵登禹路还是一条河道,而且是皇家御用的金水河,完全不具备交通通勤的可能性,故城西部分的交通运输工作这条路承担了很大一部分。 " O- p" `2 K" x L$ l; i0 @/ a3 p
# r" a1 l4 d) ~- O! y" {
6 ?0 R( B$ E! ~9 L8 ?2 R* c
至于锦什坊街的名字,我相信但凡不是正宗的老北京或是真正了解北京的人,很难一次把这个地名给读对吧,相传锦什坊街是元大都金城坊的讹称,,明代《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在金城坊中有金城坊胡同 ,《宛署杂记》中称为金城坊街。后来《京师坊巷志稿》中在锦什坊街条目中记载:正红旗满洲都统署在西……普寿寺有敕建额,回人礼拜寺也。案:元于平则门内置金城坊,明因之。今锦什坊街,南接闹市口,北抵平则门,疑即金城坊街之讹。明一统志:元世祖庙在金城坊,洪武十年建。案:明代岁以二仲,遣顺天府致祭。嘉靖二十四年,给事中奏罢之。见明会典记春明梦余录,今址无考。
9 }( \ b# h. z) V# Q' g' R另外,在如今的北京市区里,以“坊”命名的地方并不多见,特别是在内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五城十坊,结束了沿用两千多年的里坊制。如今,锦什坊街应该是北京内城区中唯一与里坊有直接联系的胡同名了吧。
% L+ ^: h6 |# }' U现在能看到最详细的,依旧是清朝的乾隆京城全图,上面的锦什坊街的走向基本与后来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当年这条街两侧尽是知名寺院或是达官贵人的住宅,想必当年的人气应该是很高的。整条胡同成南北走向,知道上个世纪末,整体格局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两边整齐的排列着如下胡同:顺序由北向南,括号内容中为路东侧胡同,其余为西侧胡同:阜成门内大街(阜成门内大街)—民康胡同(丁章胡同)—大水车胡同—王府仓胡同(大麻线胡同)—华嘉胡同—大乘胡同—武定胡同(武定胡同)—孟端胡同(轱辘把胡同)—东养马营胡同—机织卫胡同—广宁伯街(广宁伯街)—屯绢胡同(太平桥东街)—并入太平桥大街。
* m- s% _* N$ d ^$ G a
: ^& G- D1 k2 T- j3 s7 Y7 V. U 这是我们能看到仅存的老街的首尾部分,不过,南端最近也拆了,照片是前年拍的,算是遗照了。 0 c, f* G0 n" B
) m# a& x+ j& ~2 o; }, _& V
4 h: I; q4 c# U/ w, ~* s在之前的文中提到了这条胡同周围遍布知名庙宇,从北往南,现存的庙宇还有妙应白塔寺,清真普寿寺,还有曾经的花椒寺(现华嘉胡同),大乘寺,松鹤庵,忠义祠以及再向南的都城隍庙,另外周围达官显贵云集,武定胡同的屋顶后,广宁伯街的广宁伯,到后来的顺承郡王府,再到建国后居住在这里的几位建军…可以说,整条街就是中国仅几百年历史变迁最真实的见证,曾经这里遍布的深宅大院就是最好的证明。
2 F$ R$ r+ B4 _7 k 4 i$ } W" M0 g N( Q% R
曾经店铺密集的买卖街
0 M/ _5 o3 _1 h: w: P
8 G' v( Q+ G; D+ w; V而如今,随着金融街的开发,整个锦什坊街伴随着周围几十条胡同一并被划入了拆除的范围,政府要在过去的金城坊建立更多的金钱坊,为此,他们放弃了几百年来的历史沉淀,破坏了祖辈所流传下来的精美的宅院,以及多年早就已经形成的和谐的坊间环境,对这个地区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建, 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棵棵古树砍倒消亡,外多人外地人大举侵入,本地的土著不知道住所何处….总之,这里变得我们不认识了,或许,最终,也就仅仅只剩下个地名,还让我们多少知道这是个曾经有历史的地方吧。可是,不知道哪个没文化的主儿愣是给旁边的一条新路叫金城坊大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