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乡县的口头语儿
' u& S1 D0 O I9 y' X* Hfficeffice" /> ( V: ?' r% I6 ]& i4 J# X
北京西南有三个县比较出名,就是过了宛平县的房、良、琢三县。为什么出名,大概跟“京琢州,怯良乡,不开眼的房山县”有关系。顺口溜是说琢州离北京最远,过了良乡还有七十里,可人家说话京腔京韵,京味十足,很标准;良乡县离北京最近,区区五十华里,可说话“怯”,带着“咵”味,离北京话的原汁原味相去甚远,不开眼的房山县呢,则是说房山在大山里头,没见过世面,当然这么说有点踩乎人,说房山的县城没开水沟眼儿更让人爱听。我的祖籍是良乡县,一直想闹明白良乡这个“怯”是怎么来的,查来找去也没有个说道。有一种说法有点道理,是说良乡人的祖先是“外来户”,是西北入侵中原的少数民族的后代,像什么,“羌”啦“戎”的之类,我倒觉得比较可信。到底如何,鬼才知道!
$ `2 V3 P8 i& A/ R0 e不说那些了,说说良乡县的口头语儿。什么口头语儿?这个:“良乡县的口头儿,不带他妈的不顺嘴儿”。我在良乡呆的时间不长,很早就离开了,现在人家说话时是不是还那样我就不清楚了,反正我是有这个毛病,说话爱带那几个字,不过很弱,再加上变音和吞字,我自己已经感觉不出来了。这三个字发出来就好像是一个字,“他”,但听起来也不是“ta”, 是“ten”,“妈”字也不发“ma”的音,发“men”, “的”字则完全吞没了,一连读几乎就听不出来了。不是我向着良乡人,这个口头语无伤大雅,因为它是第三人称,不伤说话对象的自尊。当然了要像工人体育场踢足球那样,我肯定坚决反对! & W) a- P# i Q# ?
我八十年代初在山西晋东南搞过一段“农业规划普查”,陪我下乡的是县里农工部的一位干事,这小子每句话都带一个口头语儿,讨厌的是偏偏用第二人称,你说就我们两个人,面对面地的,除了我还有谁!别管说什么,张嘴就是“你妈个X”这个,“你妈个X”那个的,这个“X”还不是用“的”代表的,而是那玩艺本身,谁能受得了!我真想大嘴巴扇丫的! $ k$ @& ^( n9 Z7 u* \9 V
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良乡县的口头语儿”,说起来“顺嘴儿”,还不伤人,即使骂,也骂的是“他”,“他”又不在场,有什么关系? + e h' h! ^0 O+ g
想起来了,河北兴隆也有个顺口溜,更狠,举个例子,改革开放以前,买肉都愿意买肥的,有个老乡买肉,翻腾了半天也没买,嘴里头叨咕着:“这 X X 肉,真 X X 瘦,光 X X 皮,没 X X 肉!” 你要能猜着两个“X”是那两个字,保正你乐得前仰后合的。
- x! _( [2 x1 l" n7 ` ]算了,就到这,我也玩点“高雅”的,省得编辑再叫我一声“亲爱的”了,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