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47|回复: 7

请教一下关于---萨祺玛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1-8 18: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C/ | g# n! S+ [

在咱们北京的糕点中,最喜欢吃的就是萨祺玛.一般每次回到故乡,总要去稻香村买萨祺玛当做早点.

) l* U- {6 o* T& y" v! H6 R

 

; V/ b) c7 M+ V% g. b% n( Y

前不久曾看过一篇文章,说是制做萨祺玛时要使用大油(猪油).请问一下故乡的同胞,是不是有这种情况?

7 o. S/ e! u' B7 Q9 n( h

 

' d4 H- A) o+ } T

因为不想摄入太多的动物性脂肪,所以想了解一下大油(猪油)是不是制做萨祺玛的原料?

0 H; x; L0 d0 ~1 I# M! ^& x, z

 

. O& P- B7 O: ~% z! W0 u

 

: s3 u1 n A3 ~0 |

如果大油(猪油)是制做萨祺玛的原料,是否要买萨祺玛就得到回民糕点店去购买?据说北京有家---稻香春是家回民糕点店,不过从来没去过.故乡的同胞有没有买过回民糕点店的食品?感觉怎样?

% B' w0 J$ s, j6 A

 

0 q4 w. X5 u) y; j" }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1-8 18: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传统。清真饽饽铺用香油,汉民的用大油(起酥类的)满蒙的用奶油。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8: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盘子老兄有没有买过回民糕点店的食品?感觉怎样? , `; g2 K9 I( d) s; x

 

发表于 2011-1-8 1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人不爱吃甜的,因此对糕点没怎么在意过。
发表于 2011-1-8 1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萨其马里没有大油!但有臭粉(碳酸氢铵),少吃为好!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8: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11-1-8 18:30:00的发言:
我这人不爱吃甜的,因此对糕点没怎么在意过。
6 J! d& W- P! x0 |& E

是的,甜的食品要少吃,否则容易发胖.

6 l5 Q% f# f# }, O8 y, _3 E

 

' V( Z; a: s. R1 f

不过,在北京当做早点的食品,可选择的不太多啊.外边卖的油条包子不敢吃,就连稻香村卖的8角一个的馒头也没有麦子的香味......

发表于 2011-1-8 2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一篇王世襄老先生的旧文《饽饽铺  萨其马》

北京的老饽饽铺,时常引起我怀念,因为从店铺外貌到柜内食品都很有特点,民族风味很浓,堪称中国文化的象征。

饽饽铺字号多以斋名,金匾大字,铺面装修极为考究,如果不是牌楼高耸,挑头远跳,就是屋顶三面曲尺栏杆,下有镂刻很精的挂檐板,用卷草、番莲、螭龙、花鸟等作纹饰,悬挂着“大小八件”、“百果花糕”、“中秋月饼”、“八宝南糖”等招幌。从金碧辉煌、细雕巧琢的铺面,已经使人联想到店内的糕点也一定是精心制作,味佳色美的。老饽饽铺还有一个特点,即店内不设货品柜、玻璃橱,因而连一块点心也看不到。以当年开设在东四八条口外的瑞芳斋为例,三间门面,店堂颇深,糕点都放在朱漆木箱内,贴着后墙一字儿排开。箱盖虽有竿支起,惟箱深壁高,距柜台又有一两丈远,顾客即使踮起脚也看不到糕点的踪影,只能“隔山买老牛”,说出名称,任凭店伙去取。但顾客却个个放心,因为货真价实,久已有口皆碑。

饽饽铺的糕点,名目繁多,有大八件、小八件,又各有翻毛、起酥、提浆、酒皮等不同做法。属于蛋糕一类有油糕、槽糕。起酥一类有桃酥、状元饼、枣泥酥、棋子。应时糕点有藤萝饼、月饼、重阳花糕、元宵等。有各色缸炉,包括物美价廉用点心渣回炉烤成的螺蛳缸炉。还有蜜供、小茶食、小炸食、鸡蛋卷等,不胜备述。其中我最爱吃的是萨其马。

“萨其马”本系满语。据元白尊兄(启功教授)见教:《清文鉴》有此名物,释为“狗奶子糖蘸”。萨其马用鸡蛋、油脂和面,细切后油炸,再用饴糖、蜂蜜搅拌沁透,故曰“糖蘸”。唯于狗奶子则殊费解。如果真是狗奶,需养多少条狗才够用!原来东北有一种野生浆果,以形似狗奶子得名,最初即用它作萨其马的果料,人关以后,逐渐被葡萄干、山楂糕、青梅、瓜子仁等所取代,而狗奶子也鲜为人知了。

当年我最爱吃的萨其马用奶油和面制成。奶油产自内蒙古,装在牛肚子内运来北京,经过一番发酵,已成为一种干酪(cheese);和现在西式糕点通用的鲜奶油、黄油迥不相同。这一特殊风味并非人人都能受用,但爱吃它的则感到非此不足以大快朵颐。过去瑞芳斋主要供应京华的官宦士绅,就备有一般和奶油两种萨其马。前者切长方块,后者则作条形。开设在北新桥的泰华斋,蒙藏喇嘛是他们的主要顾客,所以萨其马的奶油味格外浓。地安门的桂英斋,离紫禁城不远,为了适合太监们的口味,较多保留宫廷点心房的传统,故各家自具特色。惟萨其马柔软香甜,人口即化则是一致的,因为这是最起码的标准。

北京的中式糕点,六十年代以来真是每况愈下。开始是干而不酥,后来发展到硬不可当,而且东西南北城所售几乎都一样,似一手所制。因此社会上流传着一个笑话:汽车把桃酥轧进了沥青马路,用棍子去撬,没有撬动,棍子却折了。幸亏也买了中果条,用它一撬,桃酥出来了。这未免有些夸张,不过点心确实够硬的,吃起来不留神,很可能硌疼了上膛。说起萨其马,连我花钱买的人都感到羞愧,从东北传至关内,已有三百多年,北京虽不是发源地,也是它的老家了,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北京能买到的萨其马还不如天津清真字号桂顺斋的。就是上海、广州市上所谓的萨其马,切得方方正正,用透明纸包着,从味到形已非萨其马,而是另一种点心,但也比北京萨其马要软一些,可口一些。已有不少次当我想起瑞芳斋的奶油萨其马,真恍如隔世,觉得此味只应天上有,而要吃到它,恐怕是“他生未卜此生休”了。

可喜的是近两年来北京的中式糕点有所好转。记得1989年之初,已能在东单祥泰益买到软而不粘牙的萨其马。今年元月,《北京晚报》两次报道东直门外十字坡开设了一家由四个老字号(宝兰斋、桂福斋、致兰斋、聚庆斋)联合组成的荟萃园,力求恢复传统风味中式糕点。我特意前往观光品尝,品种相当齐全,味道也很不错,翻毛和酒皮的大小八件、油糕、穰饼、状元饼、桃酥等应有尽有,连过去桂福斋九月才应时的花糕也能买到,而且依然是老味。萨其马色泽浅黄,果料齐全,入口即化,全无渣滓,只有调料、炸条、拌糖每道工序都掌握得很好才能做出来。我一时欣喜,主动地为荟萃园做了一副对联写在一个小条幅上,其文如下:

卅载提防,糕硬常愁伤我颚!
四斋荟萃,饼酥又喜快吾颐。

予曾有句:“萨其马硬能伤颚,名锡桃酥竟不酥!”北京糕点,不如人意,盖有年矣。今喜荟萃园依旧法精制,旨味重来,丽形再现。麦撰右联,以志忻悦。或问:“有无横额?”答曰:“‘今已如昔’如何?”

己巳十二月畅安王世襄
发表于 2011-1-9 03: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布衣亮子在2011-1-8 19:27:00的发言:
萨其马里没有大油!但有臭粉(碳酸氢铵),少吃为好!
$ C5 U1 d5 E# h6 ? L# T3 N

真是防不胜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4 01:01 , Processed in 1.128298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