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94|回复: 1

[转帖]五位著名专家联名发表给北京市政府的建议书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6-26 2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纪念国务院公布历史文化名城20周年座谈会”上

五位著名专家联名发表给北京市政府的建议书

    名城网4月18日北京消息:今天上午,在“纪念国务院公布历史文化名城20周年座谈会”上,国家名城委主任、两院院士、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周干峙,国家名城委副主任郑孝燮,国家名城委副主任、华夏(中国)名城网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北京市规划局原局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原党委书记刘小石(执笔),中国建筑史学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杨鸿勋等5位著名专家联名发表了给北京市政府的建议书。全文如下:

关于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建议

    我们十分高兴的见到《北京奥运行动规划》的发布和征求意见的说明。申办奥运会成功是促进北京的城市建设十分难得的机遇。为此特就保护和展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及有关问题提出以下的意见和建议
    一、扩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并进行积极的保护和整治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具有八百年都城历史的古城,现在也被称为旧城。它是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最具体、最直观的载体。对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进行积极的、认真的保护和整治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同时也是我国优秀文化历史遗产在奥运会举办期最好的展示。
    北京对已列入保护名单的历史文物的保护工作,总的来说,是作的很好的,这也是古城保护的一个重要部分。但这还只是"文物保护",还不是"古城保护"。因为还有大量的老旧建筑和历史地段并未列入历史文物保护的名单,其中的大部分是四合院民居, 由于未得到保护, 以致多年来不断的被拆毁。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日益的毁损,实与平庸的新建筑的日益增长同步的加速进行。近些年来确定了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加以保护和整治,这是可贵的进步。但是,这些历史文化保护区由于规模较小,位置零散而难以形成气候,不能形成显著的良好效果。
    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西方国家采用较普遍的住宅类型是独院型住宅(detached house),其布局特点是房屋在中间而庭院在四周。北京的四合院住宅是庭院型住宅(courtyard house)。它的布局正好相反,庭院在中间而房屋在四周,其优点是节省地皮,既便于通风、日照、植树养花,又便于得到安静和安全的环境,满足良好住宅的重要的基本条件。一座四合院常有三、四个庭院,前庭有海棠、丁香,后院有柳树、榆树。这种多个四合院组成的安静的胡同和在胡同端头集中多种商店的狭窄而热闹的街道,组成了可以享受便利的城市服务而又有能"闹中取静"的北京四合院住宅区。这和欧美那种远在郊区,必须自己开汽车才能得到城市便利服务的独院型住宅区相比,自然是自有其优点和特色的。这样的传统住宅不但是具有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文化财富,而且还是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财富。把它保存下来加以整治、安装现代化的设施,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部分居民逐渐的向郊区搬迁,使现状10来户居民拥挤在一个四合院里的状态,改变为3、4户居民居住,这样的四合院则不失为良好的生态住宅。如果我们对帝王将相的宫殿府第、宗教界的寺庙教堂,都视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妥为保护,为什么不把传统的供居民使用的民间住宅也同样作为宝贵的财富加以保护呢?何况,这些居民和民居正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主人,而四合院的布局结构,从历史上讲,正是那些宫殿和寺庙等宏伟建筑群的原型呢!
    四合院屋顶上富于质感的青瓦和上面覆盖着的浓密树冠,形成北京传统住宅区的独特景色,这也是衬托故宫、钟鼓楼等纪念性建筑物的不可缺少的背景。正是由于这深色调青瓦绿树环境的对比,使得故宫的金色琉璃瓦屋顶更加壮丽辉煌。"红花虽好终需绿叶扶持"。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陪衬,把这些四合院拆毁,而代之以现代的楼房,那样故宫、景山、钟鼓楼等重要的历史文物就会被不伦不类,杂乱无章的环境包围和孤立起来而黯然失色,大煞风景了。因此,对这些四合院街区妥加保护,实为与国家重点文物的保护密不可分的、刻不容缓的任务。
    大幅度的扩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积极的保护和整治传统的四合院住宅区是保存古城的实体,是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最现实、有效的措施和最重要的任务,是目前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关键。
    现在,首要的工作是要把故宫、太庙、景山、钟鼓楼、三海等北京最重要的历史文物和风景名胜地段附近的地区,大面积的、尽可能的划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作出保护和整治的规划并付诸实施。所谓"整治"(rehabilitation)即是"康复"的意思,主要是指对老、旧建筑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办法:对于比较好的,予以原样保留;对于有破损的,加以修整;对于业已破烂不堪的,予以拆除翻建; 同时,增加上下水、供气、供电等现代化设施,这就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整治(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historic city)。这是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提法,我们也应采用这样国际通用的学术名词和概念以促进交流,增进理解和改进工作。
    二、停止采用大拆大改的办法进行危旧房改造
    在保护传统四合院住宅小区同时,需要停止采用大拆大改的办法进行危旧房改造。北京成片的大规模的危旧房改造开始于90年代初,其目的是为居民解困。头两期工程大多属于危险房屋比较集中的地段。居民回迁率较高,部分被拆迁居民也被安置于离旧城较近的地段,居住条件普遍得到改善,因而受到居民的欢迎和社会舆论的称赞。后来,情况逐渐的发生变化。为了解决建设资金的困难,负责筹建的开发公司或地方房管部门往往采取拆迁部分居民,来建办公楼或出让空出来的用地等办法来筹集建房的资金。以后筹建单位了解到增加拆迁率不但可以筹措必要的资金而且还可以有相当的利润可以获得。因此,受利润的驱使,后续工程的拆迁率不断增高,所建的楼房也越来越高大,被拆迁的居民不断增多,迁居的地段已越来越远,直到丰台,通县等远郊区。这对于这些居民上班、上学,就医等经常性的生活条件和经济负担都造成了不少困难,对于其中不少的低收入的弱势群体更是一种难于承受的困难。这样,一项为民解困的德政就逐渐的演变为以营利为目的,着眼于土地投机,吃土地差价,与民争利的"扰民工程"了。由于居民不满,多年来集体上访时有发生,损害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种旧房改造的目标从"解困"到"营利"的转变,就形成了强有力的损害历史文化名城的机制。富有特色,富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四合院住宅区,就被当作可以赚钱的地皮廉价出售了。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住宅中,北京的四合院住宅是质量好,形制完备,最有保留价值的。有一些破烂、危险房屋比较集中的地区,如城墙和坛墙附近的原有贫民住宅区,是危房地区,是需要拆除重建的。但是更多的却是危房和较好的房屋混杂并存的,本应有区别的审慎的处理的。可是,现在这些地区也越来越多的被当作"危"房当作"垃圾"一并大规模的被拆除重建。"危旧房改造"就成为"危房"和"旧房"都一起被拆除改造了。成片的四合院住宅区不断的被划拨给区属开发公司,由开发公司主导建设。在这富有北京历史印记的文化财富被毁的同时,代之而起的是大量单调而不适应长远居住需求的六层公寓楼房和高容积率的高层住宅,使北京面目全非了,严重的损害了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这种一幢高楼里住近百户居民的高层住宅,除纽约的曼哈顿岛、香港和新加坡等岛屿城市,由于受到地形限制仍作为一种基本的住宅类型而存在外,在国际上早巳由于其适用性差、造价和维持费昂贵而为国际学术界所否定。这种高层住宅不但充斥着北京郊区,使北京的房价高出别的城市很多,近几年来居然成群的出现在北京旧城以内。这只能反映我们的缺乏知识和过于热心支持开发公司尽量营利,实在有伤大雅,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了!
    这种大拆大建、大幅度增加容积率的办法,使原来就拥挤的旧城"挤上加挤"。"拥挤"(overcrowding)是"大城市病"中的头等病害。随之而来的便是,环境恶化,交通堵塞,防治灾害困难等种种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旧城改造"对于城市的功能来说,不是改进而是改退了。欧洲在二战后曾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大拆大建,拆毁许多老旧的房屋大建新房和高楼,到了七十年代初进行了反思,觉悟过来,纠正了错误,重新强调保护历史城市,保护历史文物的重要性,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成效。可惜那时中国正处在与世隔绝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股风并未能吹到中国来。应该说我们已滞后多年,现在已是刻不容缓,改弦更张,采取坚决措施的时候了。
    三、研究并修订旧城区的规划控制
    北京的明代城墙,城楼和护城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最为宏伟的历史古迹,它不仅是坚固的城防工事,也是城市明确边界,构成了独特的天际线,成为来到北京的人们首先看到的显著的城市标志和古城壮丽的形象。六十年代以后,城墙和城楼被拆毁。古城没有边了,天际线和宏伟的城市标志也消失了。失去了这个坚固屏障的维护,古城保护的困难就大为增加。中外的历史城市在城墙拆毁后大都把原址建成道路,但也有处理得比较好的,安徽的合肥就保留城墙的原址和护城河,连成了一个水面围绕的树木浓密的环城公园,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德国的佛兰克福把城墙遗址建成有高大树木的公共绿地,其中布置了良好的步行道,游人漫步经过古色古香的步行街,走出旧城,就可步入这片宜人的绿地。现代化的建筑大都建在这条绿地以外,即旧城以外,新城与老城,界限分明,相得益彰。
    北京在城墙遗址上修建了二环路。多少年来在二环路的内侧已建了不少高楼,但是还有更多的地段未建高楼,护城河也还有不少段落仍然存在,还大有文章可作,应从严的控制其建设,从速的开展研究和城市设计,使这些重要地段取得与城市文脉相适应,具有特色,具有整体效果的城市形象,同时取得有利于城市功能的效果。
    在西二环路的内侧,特别是阜成门到建国门和广安门到右安门之间,在旧城城墙位置上,现已陆续的建了许多高达七、八十米高的高层建筑,在规划管理上有所失控。这些建筑物的高度和体量都与水平构图的北京旧城很不相称,形成了一条在世界不少城市城中心都能见到的普通的街道。其形象与北京旧城的环境迥异,而与高楼密集的香港颇为相像。现在看来,这对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来说是不适当的,也是不体面的。这种高楼、高容积率的建设使二环路的交通负荷显著增加,对于城市功能的改善也是无益而有损的。因此,除了复兴门内大街,建国门内大街可仍按现有控高控制外,在二环路以内,在旧城的范围内,要实施严格地规划管理,不再允许建造高层楼房。这样就可以从规划管理方面为建筑师创作与旧城环境相适应的建筑设计创造必要的条件。如果用"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严格的要求城市的规划管理和建筑设计,从而抑制追求数量和速度而忽视质量的倾向,则新建筑的设计水平可望得到显著改进。
    以上意见是否得当,谨供领导参考。

转自历史文化名城网,特别说明.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6-6-27 12: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交作业喽

中国的专家提的建议都是最好的,但基本没用,有人听,没人采纳和实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1 13:28 , Processed in 1.12462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