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 q, f# r$ W3 j. D% t/ x
漷县东门石桥fficeffice" />
) y8 I, i+ w1 \7 q9 I# l {" ` 前日天气不错,决定去通州访漷县东门石桥,到北京站东乘上938支5路汽车,到漷县村南口下,经沿途打听按向北再向东的方向,顺路来到村东港沟河上横跨的一座十三方孔平面石桥上。 / i+ d* g3 C% R( ^' @8 J) i9 o* q
东门石桥距通州城东南18千米。因位于漷县东门外,故名。建于清二十三年(1897)。桥长60米、宽7米、高5.5米,13孔。桥两侧建有石栏,两端垫起三合土堤坝4丈。因位于旧县城东门外故名漷县东门桥,乃北京地区方孔名桥最大者,最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由乡间集资所建,历史价值较高。村之南西部位,明万历四年(1576)所开护城河遗迹尚存近千米。至于昔日村中萧太后曾饮用之驻跸井、一日井水三变色之三潮井、泉香而冽之甘泉井与村西之落星台(陨石)、村东之观星台(观象台)等著名古迹均因基本建设而荡然无存。
) r% r% P$ S, v* ^; S1958年在桥下建闸,两侧修筑石护坡,建成水库。1975年在桥北侧建了混凝土结构3孔桥。
( ^. Q/ M. R/ H9 L0 H# m4 Q8 V, u 旧时因永定河、潮白河洪水泛滥,延芳淀渐被淤塞,化为几处较大孤立水面。蒙古族帝后王公亦善于弋猎,常至此游幸,称猎鹅场所为飞放泊或海子,当时漷阴县内有马家庄、栲栳垡、南新庄三大飞放泊与柳林海子,漷阴镇北滨马家庄飞放泊,西滨柳林海子。又是镇地锁京杭大运河,而漕河乃是元朝京师(大都城——今北京)以至北国之生命线。因游猎文化与大都政治、经济需要,于至元十三年(1276)升漷阴县为漷州,且领香河、武清二县。州治初设于柳林镇(今牛堡屯镇西永和屯村西),是便于游猎需要;不久,州治南迁至白河(今北运河)西岸之河西务,则是漕运之需;至下正间再将州治北迁至漷阴镇内,而是二者兼顾。明初,国都设在 南京,飞放泊进一步淤浅变小,荒地连片,由于战争频繁,漷州民寡赋薄,遂于洪武五年(1372)降州为县,漷州易漷县,县治仍在漷阴镇。清顺治十六年(1659),因以往屡遭水患,民困役重,裁撤漷县入通州直辖区域,只设一名管河州判驻此,从此,漷县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在历史上消失,但漷阴镇因曾是漷县县治置此而变成一座较大聚落,即以县称为村称,漷阴镇一名随之消失,易称漷县至今。 ) |( c# d' w$ R* V# U6 ?$ k
漷县东门石桥
漷县东门石桥
漷县东门石桥
漷县东门石桥
漷县东门石桥
漷县东门石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