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66|回复: 17

周六观鸟收获[含2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1-15 1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版主和热情的鸟友的帮助,虽然仅仅一天的时间,但获益多多,唯有多发片片表示谢意!

1 A) |5 `* W; {2 D% S

 

周六观鸟收获

周六观鸟收获

周六观鸟收获

周六观鸟收获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5 2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BR]第5张图片,那只鸟的眼睛特别像某一类人的眼睛。我觉得很熟,却想不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5 2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六观鸟收获

周六观鸟收获

周六观鸟收获

周六观鸟收获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5 2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的风采:

% D" d# W4 S$ K2 \" R# N

 

$ \: s7 l3 X; C% l2 H

周六观鸟收获

周六观鸟收获

/ K& q2 X8 a3 ]) A3 Z% h \% `8 l

版主,这个真可以加精!

发表于 2010-11-15 2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苞子真像美军特种兵,真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5 1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六观鸟收获

周六观鸟收获

周六观鸟收获

周六观鸟收获

发表于 2010-11-16 1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树人版主成了特种兵啦!
发表于 2010-11-16 17: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r+ a3 S7 Q6 {& i( `8 [


  麋鹿老师的照片还有啥可说的,也都是美图!我就做一些补充介绍吧!谢谢老师的美图。观鸟会组织的密云行老师收获真大!把我照的真好谢谢啦!
第一张是契尾伯劳是伯劳里头最大的品种当然扑起猎物来也更凶了,这次北戴河环志我碰到的它的表兄红尾伯劳让我想起了久违的被虎皮鹦鹉咬到的感觉。。。。疼呀

# E& Q9 l- T! f* a

 

' {* n- v7 W% W1 o' t6 a$ v5 H

 我的此图为网上拷下来介绍的图

yaVQkcUI.jpg
3 f. F: X' L; T& l

楔尾伯劳(学名:Lanius sphenocercus)为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名长尾灰伯劳。分布于蒙古、俄罗斯、朝鲜、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山西、辽宁、河北以南至长江流域、福建、广东等地,常见于平原到山地、河谷的林缘及疏林地带、尤以草地林地和半荒漠疏林地带为多以及在乔木或灌木上筑巢。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东广州。

! C; D% S! t! r g. U7 C

    楔尾伯劳
学名:Lanius sphenocercus   
中文别名:长尾灰伯劳   
英文名:Chinese Grey Shrike   
二名法:Lanius sphenocerc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伯劳科   
属:伯劳属   
种:楔尾伯劳   
描述:体型甚大(31厘米)的灰色伯劳。眼罩黑色,眉纹白,两翼黑色并具粗的白色横纹。比灰伯劳体型大。三枚中央尾羽黑色,羽端具狭窄的白色,外侧尾羽白。亚种 giganteus比指名亚种色暗且缺少白色眉纹。  楔尾伯劳
  虹膜-褐色;嘴-灰色;脚-黑色。   叫声:粗哑的ga-ga-ga叫声似灰伯劳。   分布范围:中亚、西伯利亚东南部、朝鲜、中国北部及华东。   分布状况:不常见。亚种giganteus繁殖于青海柴达木盆地、西藏东北部、四川北部及西部;指名亚种繁殖于内蒙古及中国东北、山西、陕西、宁夏及甘肃。有记录迁徙时见于经辽宁、青海至福建及广东越冬。出现于较干旱的平原、灌丛、半荒漠及林缘或河边树上。   习性:停在空中振翼并捕食猎物如昆虫或小型鸟类。在开阔原野的突出树干、灌丛或电线上捕食,常栖于农场或村庄附近。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亚种
    楔尾伯劳
楔尾伯劳西南亚种(学名:Lanius sphenocercus gigante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青海、西藏、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青海湖南部山脉。   楔尾伯劳指名亚种(学名:Lanius sphenocercus sphenocercus)。分布于俄罗斯、蒙古、朝鲜、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陕西、辽宁以南至长江流域、福建、广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东广州。
形态特征
  别名:长尾灰伯劳大型伯劳,上体灰色,中央尾羽及翅羽黑色,初级飞羽具大型白色翅斑;尾特长,凸形尾。雄性成鸟:额基白色,略染淡棕,有鲜明而宽的眼上纹;自头顶至尾上覆羽灰色;肩羽与背羽同色,  楔尾伯劳
但外??灰白;中央尾羽黑色具白端斑;其外侧的一对大部黑色,羽基外及羽端白色;其外的一对外白色并具较明显的白内基部和大型白端斑;最外3对尾羽纯白,羽轴的中段黑色;翅覆羽黑色,初级覆羽具淡白色羽缘和羽端;初级习羽黑色,自第2枚以内均具超过羽长之半的白色羽基,构成鲜明的白色翅斑;次级飞羽黑色具宽白端缘,各羽的基部大半为白色,因而在翅上构成二个鲜明的翅斑;眼先黑色杂有灰褐羽,眼周、过眼及耳羽黑色。颏、喉白色;胸以下灰白略沾淡粉棕色。   雏鸟:背羽灰褐,自头顶至上背各羽的端部淡棕色,形成不清晰的细碎鳞纹;尾羽的黑色部分沾褐;尾上覆羽与背羽同色。颏、喉白色沾棕;胸、胁灰白沾粉褐色;尾下覆羽淡白略染乳黄;下体鳞纹不显著。
繁殖
  栖息于自平原到山地、河谷的林缘及疏林地带,尤以草地林地和半荒漠疏林地带为多。一般习性似灰灰伯劳,除以昆虫为主食外,常捕食小型脊椎动物,例如蜥蜴、小鸟及鼠类,能长时间追捕小鸟并抓捕就地撕食或刺挂于树上的尖桩上撕食。繁殖期5~7月,在乔木或灌木上筑巢,据内蒙古大学在锡林格勒盟、伊克昭盟和呼和浩特采到的5巢,均置于半荒漠地带的疏林林间、柳树及榆树上,距地2~4m。巢的结构粗糙,外壁为树枝、草茎编成;中层有2~3.5cm厚的致密层,全由兽毛、羽及植物纤维编成;内衬细根、兽毛与羽编成的薄壁。巢的量度平均:外径19~21cm,内径10~12cm,巢高9cm,巢深4~5cm。满窝卵5~6枚,淡青色布以灰褐色及灰色斑。卵的量度为20.5~21mm×28~30mm(傅桐生等,1984)。卵的孵化期15~16天,雏鸟坐巢期约20天。幼鸟离巢后在亲鸟的照顾下于巢区附近觅食。至秋季,家族群逐渐形成混合群,自高山向低山移动;9月以后混群分散,渐成单只活动越冬。越冬个体有领域性。

la2iqeSI.jpg
这次我们北京郊野看到了五种鸥类,分别是红嘴鸥,黑尾鸥,海鸥,银鸥,和未定的少见种三指鸥 ,老师拍的是海鸥叼鱼飞过的一瞬间!我对鸥类识别很弱智有错还请专家好友指正!海鸥和这几种鸥我就不上图介绍了
ehmJDRRH.jpg
pQ2ZmmGt.jpg
) K5 ~1 R9 F+ s _


麋鹿老师拍的鹛是北观鸟会老师说得山鹛,这也是中国特有鸟类,麋鹿老师为了不误认子弟很严谨的只是写下大体的范畴,

& n$ s& m+ f, @) ~7 S3 _* R1 R

它的介绍如下

G/ Z" I) g) i, N* h. `

 

, A) L! ~$ G% d3 S) a

山鹛(学名:Rhopophilus pekinensis)属于雀形目鹟科,又名山莺、华北山莺、北京山鹛、小背串、长尾巴狼,是中国特有鸟种。

I$ ^( z1 }3 H5 d1 N& C6 o( ^/ [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鹟科 Cisticolidae   
属:山鹛属 Rhopophilus   
种:山鹛 R. pekinensis
分布状况
  山鹛是中国特有鸟种,仅在中国北方有分布,在中国西部的新疆  山鹛
、青海、甘肃、陕西;华北的河北、山西、河南、内蒙古、北京等省市。通常罕见于干旱多石并多矮树丛的丘陵地带及山地灌丛。亚种 pekinensis分布于辽宁南部西至宁夏贺兰山的黄河河谷地;leptorhynchus由陕西南部的秦岭至甘肃南部;albosuperciliaris从青海及内蒙古西部至新疆西部的喀什地区。
特征
    体形修长的莺类,尾尤其长,体长可达18厘米左右,上体以灰色  山鹛
为基色,头、颊、背、翅均为灰色中夹带纵向褐色斑纹,头部具淡色眉纹,但并不明显,眼周围有一圈幼细的亮白色羽毛,粗看起来颇似白眼珠,因而总给人以恶狠狠地蹬着眼睛的感觉,这也是民间将山鹛称为“长尾巴狼”的原因,嘴后有黑色颊纹,甚显著。   自颊纹以下的喉部和整个下体均为浅色,自胸以下开始出现长而直的栗色纵纹,纵纹颜色鲜艳与腹部污白色的底色对比鲜明,这些纵纹从前到后逐渐变粗颜色变深,直到尾下覆羽全部过渡为栗色。尾羽端部污白色。山鹛的虹膜褐色,嘴角质色,脚黄褐色。
叫声
  山鹛的叫声颇具特色,为极其嘹亮圆润的的“啾——;啾——”似猫叫而更嘹亮刚强,似狼嚎而更圆润悦耳,为圆润的chee-anh对应叫声。鸣声据称为甜润持久的"dear, dear, dear"声,开始音高,很快下降,又开始叫第二遍。
食物
  山鹛为典型的食虫鸟类,偶尔取食草籽等植物型食物。
习性
                                                     栖于灌丛及芦苇丛。于隐蔽处之间作快速飞行,善在地面奔跑。不惧生。繁殖期外结群活动,有时与鹛类混群。
繁殖
  营巢于灌丛树枝上,每窝产卵4-5枚。
保护状况
  本物种没有列入保护动物名单,但受到栖息地破坏和非法鸟类贸易的威胁:在本物种分布的区域由于人类活动,山间植被破坏较严重,适宜本物种栖息的低矮灌丛呈减少趋势;同时本物种也是非法鸟类贸易常涉及的鸟种之一。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9 W- P* T5 l" l9 V! t/ s- x

恭喜麋鹿老师拍到宝了!

, L1 d* F$ Y: E0 f

 

oN4mJ42d.jpg

山噪鹛和山鹛虽然只一字之差可体型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中国特产鸟类。该种为我国噪鹛属中分布最北的一个种,而且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北京。恭喜麋鹿老师又拍到宝了!
dfbLeFdR.jpg
/ s! W- l! X4 Z' n W8 C4 ~: {% E1 q


山噪鹛(学名:Garrulax davidi)是雀形目鶲科的鸟类,中型鸣禽。全身黑褐色,上体羽灰砂褐色或暗灰褐色,嘴稍向下曲。栖息于山地斜坡上的灌丛中。经常成对活动,善于地面刨食。夏季吃昆虫,辅以少量植物种子、果实;冬季则以植物种子为主。

' o7 T8 e( \# t; F) B, B

中文名称: 山噪鹛
二名法: Garrulax davidi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鶲科
属: 噪鹛属
种: 山噪鹛
 

. |$ d( e$ L7 }2 Z* k- D5 v2 W

外形特征
  中型鸣禽。全身黑褐色,上体羽灰砂褐色或暗灰褐色;嘴稍向下曲;鼻孔完全被须羽掩盖;嘴在鼻孔处的厚度与其宽度几乎相等。
编辑本段生态特征
     
鸣叫声多变化,富于音韵而动听。鸣叫时常振翅展尾,在树枝上跳上跳下,非常活跃。栖息于山地斜坡上的灌丛中。经常成对活动,善于地面刨食。巢呈浅杯状,由枯草叶、茎和细根筑成,巢内铺残羽和细草茎,建于茂密灌丛中。巢中卵3枚左右;为淡宝石蓝,卵壳鲜亮而光滑。夏季吃昆虫,辅以少量植物种子、果实;冬季则以植物种子为主。
亚种分化
     
山噪鹛四川亚种(学名:Garrulax davidi concolor),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青海、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松潘。   山噪鹛指名亚种(学名:Garrulax davidi davidi),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内蒙古、华北、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北京。   山噪鹛甘肃亚种(学名:Garrulax davidi experrectu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甘肃等地。
分布范围
  中国特产鸟类。该种为我国噪鹛属中分布最北的一个种,分布于西北地区东南部、东北的西南部和华北部分地区。
生活习性
     
栖息于山地斜坡上的灌丛中。经常成对活动,善于地面刨食。巢呈浅杯状,由枯草叶、茎和细根筑成,巢内铺残羽和细草茎,建于茂密灌丛中。巢中卵3枚左右;为淡宝石蓝,卵壳鲜亮而光滑。夏季吃昆虫,辅以少量植物种子、果实;冬季则以植物种子为主。山区留鸟。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发表于 2010-11-16 18: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拍的很生动很有灵气,谢谢您的分享

发表于 2010-11-16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办法,因为镜头不行只能在服装上找点主意尽量能靠鸟近一点点,结果好像树人treeman的网名叫不开了意外的观鸟会的鸟友把我网名改成植物人了。。。。。

! P- m, ]" m2 A1 X3 {" a! }+ J

 

# K6 z' C. b3 h% Z8 T) [) h

 

# G+ n: w" H2 K0 A) _! Q

    介绍还未完请待续。。。。。

9 A! s Z' n" S6 a: q

麋鹿老师拍到的0320是银喉长尾山雀我还是头一次看到这个角度的影像好!

, V7 S$ l# _3 X4 z

v13r1M2I.jpg

   银喉长尾山雀银喉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 caudatus)是雀形目山雀科的鸟类。全长约14cm。头顶黑色具浅色纵纹,背灰尾长,黑色并具白边。栖息于山地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繁殖期外结成小群至大群,常见于树冠或灌丛顶部,捕食空中的昆虫。 为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及西南地区的留鸟,较常见 。
ZurpyQc5.jpg
Cyuv1VxF.jpg
    
银喉长尾山雀   
拉丁名:Aegithalos caudatus   
英文名:Long-tailed Tit   
雀形目:Passeriformes   
山雀科:Paridae   
长尾山雀属:Aegithalos   
   形态特征:全长约14cm。头顶黑色具浅色纵纹,头和颈侧呈葡萄棕色(指名亚种头部纯白),背灰尾长,黑色并具白边,下体淡葡萄红色,喉部中央具银灰色斑。     银喉长尾山雀
习性:栖息于山地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繁殖期外结成小群至大群,常见于树冠或灌丛顶部,捕食空中的昆虫。   繁殖:3~4月开始繁殖,多营巢于落叶松的枝杈间,每窝产卵6~8枚或9~10枚,白色缀以淡红褐色小斑,钝端尤密集。雌鸟孵卵。雏鸟离巢后由亲鸟在巢区内领飞多次后,才随亲鸟离开巢区。   分布:为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及西南地区的留鸟,较常见 。   保护级别: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i. N0 M( ^- L: j

 

; D h' e6 ~! S, Y% T5 t


麋鹿老师拍到的dsc_0365.jpg是棕头鸦雀
  棕头鸦雀是成群唧唧喳喳,可真要拍它却扎在草里不出来让你直挠头的一群可爱的小不点!可爱呀,麋鹿老师以极大的耐心最后已经离它们只有三四十厘米距离!!!!按下快门在我的震惊中得到这张美丽的照片!

p8aJQen8.jpg
IK1eEWhH.jpg

棕头鸦雀     
中文名:棕头鸦雀  
 拉丁名:Paradoxornis webbianus   
英文名:Vinous-throated Crowtit   
雀形目  
 鸦雀科   
   全长约12cm。头顶至上背棕红色,上体余部橄榄褐色,翅红棕色,尾暗褐色。喉、胸粉红色,下体余部淡黄褐色。   栖息于中海拔的灌丛及林缘地带,常结群在灌木荆棘间窜动,在灌丛间作短距离的低飞,觅食时叫声嘈杂。夏季多在山地。冬季迁到山坡草地、芦苇丛或者苗圃中。其食物主要为昆虫,也有野生植物的种子。4~7月繁殖,营杯状巢于灌木的树杈间,每窝产卵3~5枚,谈蓝色至兰绿色。   分布于自东北至西南一线向东的广大地区,为较常见的留鸟。   生活习性:棕头鸦雀成对或成小群活动,秋、冬季节有时也集成20或30多只乃至更大的群。性格活泼而大胆,常常在灌木或小树枝叶间活动,一般都短距离低空飞翔,不做长距离飞行。常边飞边叫或边跳边叫,鸣声低沉而急速,较为嘈杂。
发表于 2010-11-17 0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活动真精彩啊,看到好多没见过的鸟
发表于 2010-11-16 21: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麋鹿老师给北网的好友们送上北京郊野的视觉大餐!拍的真好!

1 p( J3 `# q9 v, N9 U

 

* {4 D6 K$ Z( ?


麋鹿老师拍到的0424.jpg
是美丽的白尾鹞雌鸟,别的不说啦就这一张就可以见老师猛禽的拍摄功底!北网的好友你们可曾这样拍到猛禽的俯视角度照片,好就一个字!白尾鹞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易危(v)、!!!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恭喜麋鹿老师又。。。宝了!

o6cyM9ps.jpg
YB8CFEgl.jpg
gS6MzPuq.jpg
RO3m0FGn.jpg
( p+ z. B! u: Y2 u


  白尾鹞又叫灰鹰、白抓、扑地鹞、灰泽鹞和灰鹞等,是中型猛禽,体长41一53厘米,体重310—600克。

& a% } Y0 S P; T8 Y$ G+ ^* }

中文学名: 白尾鹞
别称: 灰泽鵟
二名法: Circus cyaneu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隼形目
科: 鹰科
种: 鹞属
分布区域: 北美洲和欧亚大陆繁殖,南移至中美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东南部过冬
命名人、时间: Linnaeus, 1766
 
  中文名:白尾鹞   中文别名:灰鹰、白抓、灰鹞、鸡鸟、鸡鵟、白尾巴根子、扑地鹞、灰泽鹞、灰鹞   拉丁文学名:Circus cyaneus (Linnaeus)   英文名:Northern Harrier   物种分类:   域:真核生物域 eukaryotes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Phylum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隼形目 Falconiformes   科:鹰科 Accipitridae   属:鹞属 Circus
外形特征
  灰色或褐色,具有显眼的白色腰部及黑色翼尖。体型比乌灰鹞大,比草原鹞也大且色彩较深。缺少乌灰鹞次级飞羽上的黑色横斑,黑色翼尖比草原鹞长。雌鸟褐色,与乌灰鹞的区别在领环色浅,头部色彩平淡且翼下覆羽无赤褐色横斑。与草原鹞的区别在深色的后翼缘延伸至翼尖,次级飞羽色浅,上胸具纵纹。幼鸟与草原鹞及乌灰鹞幼鸟的区别在两翼较短而宽,翼尖较圆钝。   前额为污灰白色,头顶灰褐色,而且具暗色的羽干纹,后头为暗褐色,具棕黄色的羽缘,耳羽的后下方向下至颏有一圈蓬松而稍微卷曲的羽毛所形成的皱领,后颈微蓝灰色,常缀以褐色或黄褐色的羽缘,上体的背部、肩部和腰部等都是蓝灰色,有时稍微沾褐色,翅膀的尖端为黑色。尾上覆羽为纯白,中央尾羽为银灰色,上面的横斑不明显,紧接着的两对尾羽为蓝灰色,具有暗灰色横斑,外侧的尾羽则是白色,杂以暗灰褐色的横斑,尾上覆羽为白色,所以被叫做白尾鹞。下体的颏部、喉部和上胸部均为蓝灰色,其余部分为纯白色。虹膜为黄色,嘴黑色,基部蓝灰色,蜡膜黄绿色,脚和趾黄色,爪黑色。飞翔时,从上面看,蓝灰色的上体、白色的腰和黑色的翅尖形成明显对比;从下面看,白色的下体,较暗的胸部和黑色的翅尖也形成鲜明的对比。雌鸟的上体为暗褐色,尾上覆羽为白色,下体为皮黄白色或棕黄褐色,杂以粗著的红褐色或暗棕褐色纵纹。常贴地面低空飞行,滑翔时两翅上举成“V”字形,并且不时地抖动。
编辑本段生活环境
  白尾鹞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尤其是平原上的湖泊、沼泽、河谷、草原、荒野以及低山、林间沼泽和草地,农田耕地、沿海沼泽和芦苇塘等开阔地区。冬季有时也到村屯附近的水田、草坡和疏林地带活动。常沿地面低空飞行,频频鼓动两翼,飞行极为敏捷迅速,特别是在追击猎物的时候,有时又飘浮在草地上空,两翅上举成“V”字形,缓慢地移动,并不时地抖动两翅、滑翔时两翅微向后弯曲。有时也落在地上不动,并且密切地注视着草丛中猎物的活动情况。   主要以小型鸟类、鼠类、蛙、蜥蜴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主要在白天活动和觅食,尤以早晨和黄昏最为活跃,叫声宏亮。捕食主要在地上。常沿地面低空飞行搜寻猎物,发现后急速降到地面捕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非洲、古北界、印度、中国北部及小巽他群岛。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天山,可能在中国中北区也有繁殖。罕见候鸟记录分散于中国北方各地。西藏东南部也有其分布。繁殖于全北界;冬季南迁至北非、中国南方、东南亚及婆罗洲。主要见于湖区山地丘陵和湖滩洲地,数量稀少。   白尾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猛禽,在国外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北部,美洲北部和中部,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产指名亚种,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为夏候鸟,在吉林、辽宁、宁夏有一部分为留鸟,在北京、河北、山东、陕西为旅鸟,其他各省、区则均为冬候鸟。春季迁到东北繁殖地的时间在3月末至4月初,离开繁殖地的时间在10—11月。
生活习性
  喜开阔原野、草地及农耕地。飞行比草原鹞或乌灰鹞更显缓慢而沉重。主要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尤其是平原上的湖泊、沼泽、河谷、草原、荒野以及低山、林间沼泽和草地、农田耕地、沿海沼泽和芦苇塘等开阔地区,冬季有时也到村屯附近的水田、草坡和疏林地带活动。   常沿地面低空飞行,频频鼓动两翼,飞行极为敏捷迅速,特别是在追击猎物的时候,有时又飘浮在草地上空,两翅上举成“V”字形,缓慢地移动,并不时地抖动两翅、滑翔时两翅微向后弯曲。有时也落在地上不动,并且密切地注视着草丛中猎物的活动情况。主要以小型鸟类、鼠类、蛙、蜥蜴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主要在白天活动和觅食,尤以早晨和黄昏最为活跃,叫声宏亮。捕食主要在地上。常沿地面低空飞行搜寻猎物,发现后急速降到地面捕食。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4—7月,开始时常见雄鸟和雌鸟在空中作求偶飞行,彼此相互追逐。营巢于干枯的芦苇丛、草丛或灌丛间的地面上,偶尔在悬崖上营巢。主要由芦苇、蒲草、细枝等构成,形状为浅盘状。每窝产卵4—5枚,偶尔少至3枚和多至6枚。   卵刚产出时为淡绿色或白色,被有肉桂色或红褐色的斑点。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期为29—31天。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被有短的白色绒羽。通常在孵出后的头几天由雌鸟在巢中看护,雄鸟外出觅食,2—3天后,雌鸟也经常外出捕食,饲喂雏鸟,大约在35—42天后雏鸟才能离巢。
种群现状
  甚常见的季候鸟。指名亚种(circus cyaneus cyaneus)繁殖于新疆西部喀什地区(门源、互助、乐都等地,迁徙时遍布全国)、河北及东北各省。迁徙时见于中国的东半部,越冬于青海东部、西藏东南部及长江以南地区。   濒危等级:易危(v)、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野外鉴别特征:体长41~53cm。雄鸟上体蓝灰色、头和胸较暗,翅尖黑色,尾上覆羽白色,腹、两胁和翅下覆羽白色。飞翔时,从上面看,蓝灰色的上体、白色的腰和黑色翅尖形成明显对比;从下面看,白色的下体与暗色的胸和黑色的翅尖形成鲜明对比。雌鸟上体暗褐色,尾上覆羽白色,下体皮黄白色或棕黄褐色,杂以粗的红褐色或暗棕褐色纵纹;常贴地面低空飞行,滑翔时两翅上举成“V”字形,并不时地抖动。相似种草原鹞腰不为白色。   保护措施:升金湖、武夷山(福建)、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鼎湖山、赤水桫椤、麻阳河、草海、习水、茂兰、董寨鸟类、济源猕猴、洪河、凉水、兴凯湖、后河、东洞庭湖、莫莫格、大丰麋鹿、鄱阳湖、武夷山(江西)、桃红岭、双台河口、老秃顶子、白芨滩、白芨滩、天龙山、庞泉沟、芦芽山、五鹿山、灵空山、绵山、历山、高黎贡山、衡水湖湿地和鸟类、赛罕乌拉、黄河三角洲、额济纳胡杨林。

6 a9 u, w) g. E4 ]7 x9 Y Z+ X( `

 

5 Q6 _( D* M0 p2 F3 ?

 麋鹿老师拍到的dsc_0440.jpg是黑鹳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恭喜麋鹿老师又。。。宝了!!!!!

CCvE0FnB.jpg
oUehuwqL.jpg
itnEpjN1.jpg
. }: E% S6 \- b; V1 @9 {( S9 F

黑鹳(学名:Ciconia nigra)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成鸟的体长为1—1.2米,体重2—3公斤;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可以映出变幻多种颜色。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有沿用旧巢的习性。繁殖期4-7月,营巢于偏僻和人类干扰小的地方。这种鸟类虽然分布很广,但数量却十分稀少,是保护动物。

- b9 i. ?* Y% w3 k. d% h/ W% e0 a

中文学名: 黑鹳
拉丁学名: Black Stork
别称: 黑老鹳、乌鹳、锅鹳
二名法: Ciconia nigra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鹳形目
科: 鹳科
属: 鹳属
分布区域: 繁殖于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天山山地、阿尔泰山地
 
物种简介
  黑鹳,学名Ciconia nigra,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 1758)  黑鹳
黑鹳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   成鸟的体长为1—1.2米,体重2—3公斤。   鲜红色的嘴长而直,基部较粗,往先端逐渐变细,鼻孔较小,呈裂缝状。   它的腿也较长,胫以下的部分裸出,呈鲜红色,前趾的基部之间具蹼。眼睛内的虹膜为褐色或黑色,周围裸出的皮肤也呈鲜红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可以映出变幻多端的绿色、紫色或青铜色金属光辉,尤以头、颈部的更为明显。
外形特征
  大型涉禽,全长约100cm。上体从头至尾包括翼羽呈黑褐色,  黑鹳
有金属紫绿色光,颏、喉至上胸为黑褐色,下体余部纯白色。虹膜为褐色或黑色,嘴、围眼裸区、腿及脚均朱红色。幼鸟的头、颈及上胸均为褐色,颈及上胸羽端棕褐色,呈点斑状,翼羽及尾微缀以淡棕色,胸腹中央微沾棕色,嘴及脚为褐灰色。
分布范围
  黑鹳在国外的分布亦很广,繁殖在从欧洲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德国、西班牙、葡萄牙、东欧、往东经苏联和蒙古到西伯利亚东部、俄罗斯远东、朝鲜等整个欧亚大陆古北区范围,大约在北纬40°-60°的整个区域,它也繁殖在南非,从赞比亚和马拉维到开普省;越冬在西非、东非、非洲东北部和亚洲南部,从巴基斯坦西部经印度北部到东南亚和我国南部。国内:繁殖于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天山山地、阿尔泰山地、准噶尔盆地和东部盆地,青海西宁、祁连山,甘肃东北部、中部、西南部祁连山、西北部张腋、酒泉、敦煌,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中部伊克昭盟、东胜、乌梁素海、呼和浩特、东北部巴林、赤峰、阿伦河,黑龙江省哈尔滨、山河屯、牡丹江,吉林省长白山,辽宁省熊岳、朝阳、鞍山。    分布在山区悬崖浅洞,绿洲湿地高大胡杨。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多在山区悬崖峭壁的凹处石沿或浅洞处营巢(山西),或在绿洲湿地高大的胡杨树上营巢(新疆塔里木河中游),有沿用旧巢的习性。  黑鹳
夏天在中国北方繁殖,秋天飞往南方越冬。迁飞时结群活动,平时则单独活动,繁殖季节成对活动。黑鹳在大树或悬崖上的石隙中筑巢,每窝产卵3~5枚,雌雄鸟共同喂养幼鸟。成年黑鹳的声带退化,不会发出叫声,但能用上下嘴快速叩击发出“嗒嗒嗒”的响声。食物主要是鱼类,如鲫鱼和条鳅,约占80%一90%,其次为蛙,也食蝼蛄、蟋蟀、龙虱等昆虫,蛇和甲壳动物。   2004年12月至2005年3月在北京十渡地区的二渡和涞水县野三坡两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对越冬期黑鹳(Ciconia nigra)的取食行为进行了观察。每星期观察一次,累计观察246h。   黑鹳觅食处水深5~40cm左右,以鱼类和螺类为食,其中鱼类占90%以上;平均每小时进食20次左右,黑鹳在两个研究地点取食的食物没何差别(P=0.439〉0.05)。黑鹳取食长度小于4cm的鱼类最多,占取食总次数的65.0%。   迁徙   黑鹳是一种迁徙鸟,但在西班牙大部分留居,仅少数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西非越冬;在南非繁殖的种群也不迁徙,仅在繁殖期后向四周扩散,主要做局部的高度运动。   繁殖在欧洲的种群,几乎全部迁到非洲越冬,其中少数在西欧繁殖的种群主要经直布罗陀海峡到西非。在西古北区和东欧繁殖的种群主要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地中海东端迁往非洲越冬;在西亚繁殖的种群主要迁到印度越冬;而在俄罗斯东部和中国繁殖的种群,主要迁到我国长江以南越冬;迁徙时常成10余只至20多只的小群。主要在白天迁徙。   迁徙飞行主要靠两翼鼓动飞翔,有时也利用热气流进行滑翔。迁徙时间秋季在我国主要在9月下旬至10月初开始南迁,春季多在3月初至3月末到达繁殖地;在欧洲秋季多在8月末至10月离开繁殖地迁往越冬地,春季在3-5月到达繁殖地。
生育繁殖
  繁殖期4-7月,营巢于偏僻和人类干扰小的地方。在中国的营巢环境基本上可以分为3种:即森林、荒原和荒山。森林可以是平原森林也或许是山地森林,但多是离人类较远、干扰小的原始森林或成熟森林。通常营巢在森林中河流两岸的悬岩峭壁上,在长白山原始森林中就曾发现营巢在河边悬岩凹进去的岩石平台上和沼泽地中落叶松树上两种不同的营巢环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则营巢于胡杨林中的胡杨树上和荒山悬岩上。巢距水域等觅食地一般都在2km以上,在荒山营巢地距最近的湖泊和水库均在7km以外。在荒原和荒山地区则多营巢在被雨水急剧冲刷的干河或深沟两壁悬岩上,在甘肃、内蒙古、宁夏、新疆均可见到这种营巢环境。通常成对单独营巢,巢甚隐蔽,不易发现。  黑鹳
3月初至4月中旬开始营巢,巢间距最2000-3000m。如果当年繁殖成功和未被干扰,则第二年巢还将被继续利用,但每年都要重新进行修补和增加新的巢材,从而使巢随使用年限的增加而变得愈来愈庞大。巢的大小据在新疆测量的4个巢为:外径150-160cm×130-160cm,平均146.7cm×153.3cm;内径42-73cm×46-73cm,平均61.7cm×63.0cm;高70-84cm,平均78cm;巢深4-7cm,平均5.3cm;距地高4.8-7.9m。巢主要由干树枝筑成,内垫有苔藓、树叶、干草、树皮、芦苇、动物毛和碎片等,巢呈盘状。雌雄亲鸟共同参与筑巢,雄鸟主要寻找和运输巢材,雌鸟筑巢,晚上亦留巢中,巢筑好后雌雄亲鸟在巢中交尾。   3月中旬至3月下旬开始产卵,多数在4月初至4月中旬、个别也有迟至4月末至5月初才产卵的。1年繁殖1窝,每窝通常产卵4-5枚,也有少至2枚和多至6枚的。卵椭圆形,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62-71mm×47-55mm,平均67.1mm×50mm,重66-88g,平均77.3g。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通常1天轮换6次,白天坐巢时间雌雄亲鸟基本相同,晚上同在巢中过夜,一鸟孵卵,一鸟站在巢边守卫。孵化后期则整天均由雌鸟孵卵,不再轮换。孵化期31天,孵化率为61%和孵化期33-34天,孵化率为55%。雏鸟晚成性,刚孵出后全身被有白色绒羽,在孵出后的最初几天,由于雏鸟食量小,恒温机制还未建立,通常由一亲鸟外出寻食,另一亲鸟留在巢中继续孵卵和暖雏。随着卵全部孵出和雏鸟逐步长大,体温调节能力的增强和食量的增加,雌雄亲鸟才同时外出觅食喂雏,但大多数时候仍有一亲鸟留在巢中警卫,或轮流外出觅食和休息。如遇人等干扰者进入巢区,则雌雄亲鸟长时间的在巢上空飞翔、盘旋,直至人离去。每日喂雏2-3次,亲鸟将觅得的食物贮存于食囊带回巢中,然后将食物吐在巢内,由雏鸟自行啄食。 黑鹳雏鸟是晚成性鸟类,留巢期甚长,70日龄时才具飞行能力,并可在巢附近做短距离的练习飞行,75日龄后可随亲鸟到河湖岸边或河漫滩觅食,夜晚仍归巢栖息,直至100日龄后才不归巢,跟随亲鸟到更大范围内活动。幼鸟在3-4龄时性成熟。据环志观察,最老的环志鸟在18年时回收,据笼养条件下的观察,最高寿命可达31年。
人工繁殖
  动物园有饲养,1986年上海动物园和齐齐哈尔龙沙公园人工孵化和育雏成功。齐齐哈尔龙沙公园从1975年开始饲养黑鹳,并在1986年繁殖成功,已连续繁殖10年,到目前为止,已繁殖出37只黑鹳。北京、哈尔滨、天津、济南、西宁、银川、兰州、合肥、杭州等动物园均有饲养,但数量不多,估计总数约为20一30只。
种群现状
  据1990—1993年中国水鸟隆冬统计,1990年(6个湿地)和1991年(4个湿地)均为48只,通常所见仅3—5只,在鄱阳湖越冬的黑鹳最多也仅见有11只。   在长白山北坡及其附近800km2的统计,平均为0.75只/100km2;在山西省1982—1984年4680km2统计,平均为1.03只/km2,繁殖种群数量估计为40只左右;   在新疆南部1985一1992年对40多条河流和水库的直接统计,平均每条河至少有1—4对黑鹳分布,按200条河流推算,黑鹳总数为500—1000只。2004年1月至2007年3月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北京市拒马河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鹳的数量观察种群数量超过20只。   2007年秋冬季节,在山西灵丘黑鹳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观察到越冬黑鹳的种群数量达32只。   黑鹳具有较高的观赏和展览价值,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由于近年数量急剧减少,已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物种,珍稀程度不亚于大熊猫,专家多认为其数量还在下降
编辑本段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国家l级重点保护动物   红皮书 : e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

3 E! \. T4 h) Q5 r. l! x' Y


麋鹿老师拍到的0473.jpg和dsc_0523.jpg是灰鹤和豆雁飞起的瞬间图,真的很美!灰鹤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8XlSSe8L.jpg
l33m8hAS.jpg
4 d+ J* x8 b1 G! t2 w3 {4 n


灰鹤是大型涉禽,略大于白头鹤,略小于白枕鹤,全长约1100 mm;全体灰色,头顶裸出部分红色,两颊至颈侧灰白色,喉、前颈和后颈灰黑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色。

& ?0 }, q/ I; o: z% V( P

中文学名: 灰鹤
拉丁学名: Grus grus
别称: 千岁鹤、玄鹤、番薯鹤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鹤形目
科: 鹤科
属: 鹤属
分布区域: 欧洲、非洲、印度次大陆和中国的西南地区
命名者: Linnaeus, 1758
 

, I$ v# `- q& g3 n4 k, C

形态特征
    灰鹤(图片1)
灰鹤是大型涉禽,成鸟两性相似,雌鹤略小。前额和眼先黑色,被有稀疏的黑色毛状短羽,冠部几乎无羽,裸出的皮肤为红色。眼后有一白色宽纹穿过耳羽至后枕,再沿颈部向下到上背,身体其余部分为石板灰色,在背、腰灰色较深,胸、翅灰色较淡,背常沾有褐色。喉、前颈和后颈灰黑色。初级飞羽、次级飞羽端部、尾羽端部和尾上覆羽  灰鹤(图片2)
为黑色;三级飞羽灰色,先端略黑,且延长弯曲成弓状,其羽端的羽枝分离成毛发状。   幼鸟:体羽已呈灰色但羽毛端部为棕褐色,冠部被羽,无下垂的内侧飞羽;第二年头顶开始裸露,仅被有毛状短羽,上体仍留有棕褐色的旧羽。   虹膜红褐色;嘴黑绿色,端部沾黄;腿和脚灰黑色。   幼鸟虹膜浅灰色;嘴基肉色,尖端灰肉色;脚灰黑色。[1]
分布范围
    灰鹤(图片3)
灰鹤是世界上15种鹤类中分布最广的物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2]
国内分部
    灰鹤分布图
在中国其繁殖地主要在北方,见于新疆(巴音布鲁克、乌鲁木齐河沼泽地、阿尔泰山青河、阿尔金山地区)、内蒙古(呼伦贝尔)、黑龙江(林甸、泰来)、青海(大苏干湖、小苏干湖、青海湖、柴达木盆地中的达布逊湖)、甘肃(尕海)、宁夏(银川、平吉堡)和四川(若尔盖);迁徙时经过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区;越冬地十分广阔,大致从辽东半岛向西南经北京、山西、四川到云南一线以南,见于北京(密云水库)、山西(河津、万荣、临猗、运城、永济以及应县、朔县)、辽宁(瓦房店)、江苏 (灌河口、洪泽湖、高邮湖、邵伯湖、盐城、东台)、浙江(平阳、象山)、安徽(女山湖、升金湖、石臼湖)、江西(鄱阳湖)、山东(黄河三角洲、无棣、荣城、大沽河口、胶州湾、青岛、日照)、河南(黄河故道,卫辉庞寨)、湖北(沉湖)、湖南(洞庭湖、万子湖)、海南(临高)、四川(雅江、理塘)、贵州(草海、清镇、平坝)、云南(昆明、巧家、嵩明、寻甸、会泽、中旬、丽江、蒙自、个旧、勐海)及宁夏(青铜峡水库)。[2]
国外分布
  在世界范围内,灰鹤的繁殖地主要在欧亚大陆的前苏联,从斯坎的纳维亚半岛和欧洲的东北部,向东到中国的西部和东北部以及蒙古北部和俄罗斯东部;其越冬地在法国,阿拉伯半岛,非洲西北部和东北部,中东,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偶见于朝鲜半岛,日本和北美西部。[1]
生活习性
栖息地
    灰鹤(图5)
灰鹤栖息于沼泽草甸,沼泽中多草丘和水洼地,水生植物有水麦冬、水毛茛和薹草等20多种;在黑龙江省林甸县灰鹤栖息在芦苇沼泽,有芦苇、狭叶甜茅、菰、小猩藻等植物;在迁徙途中的停歇地和越冬地,主要栖息在河流、湖泊、水库或海岸附近,常到农田中觅食,回到河漫滩、沼泽地或海滩夜宿,例如,在山西省河津县黄河滩越冬的灰鹤,白天主要在作物地中觅食休息,以花生地中最多,夜间在距河岸1—2 km处四面环水的沙滩或荒草丛生的小岛上过夜,但从未见到灰鹤在耕地内集群过夜。[1]
食性
  杂食性,但以植物为主,包括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喜食芦苇的根和叶,夏季也吃昆虫、蚯蚓、蛙、蛇、鼠等,它能利用新的生境并适应不同生境中的不同食物,从水生植物、谷粒和种子到小型无脊椎动物。在草海越冬的灰鹤,吃豆类、玉米、马铃薯、胡萝卜、萝卜、白菜、菠菜、冬小麦、水葱及荆三棱的根茎,也兼吃一些动物性食物,常见的有中华田螺、铜锈环棱螺、胀肚环棱螺和犁型环棱  灰鹤(图6)
螺;在云南省个旧市,据1971—1978年对20只灰鹤胃的食物剖验,发现主要以甘薯及花生为食,其中5个胃内有少量的白色草根;在海南省临高间剖验3个胃,内有谷粒及其碎屑占81%,也有小螺及其他动物残体占18.4%,在1个胃内有稻谷885粒,该鸟还可将整穗吞下,有见其到晒谷场盗食;在黄河三角洲,野外观察灰鹤主要食物有玉米、花生、豆类、麦苗、水草等,也吃部分螺和鱼、虾,其觅食场所主要集中在有残留的农作物地带、草场内和沼泽地带。[1]
繁殖习性
    灰鹤(图7)
单配制,但不稳定,丧失配偶会很快找到新的配偶。到达繁殖地经发情配对后,便开始营巢。在新疆选择在深水沼泽区的草台子或明水区岛状草丛中,周围植被高20—40 cm,巢材多为干薹草,测量8个巢的平均大小:外径99 cm×109 cm,内径36 cm×41 cm,巢深3.5 cm,巢高出水面14 cm,巢周水深44—78 cm;4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较集中,一直到6月仍有筑巢产卵的;每窝产卵2枚,灰褐色,与丹顶鹤卵的颜色接近,布满大小不等的深褐色斑点及斑块,钝端较密集,17枚卵的平均大小为96.7 cm×60.5 mm,卵重174.3 g;产卵间隔常为2天,有时为1天、3天或4天,产下第1枚卵后就开始孵卵,雌雄鹤轮流换孵,凉卵时间一般为5—10 min,孵化期卵的失重率为14%—15%,日失重约1.0—1.5 g,孵化期为30天左右(马鸣等,1993),也有报道灰鹤卵的孵化期为28—31天;最早见到出壳雏鸟为5月28日,3日龄可啄食和饮水,55日龄体重可达2 300 g,高度70 cm,3月龄可以飞翔。[1]   灰鹤的繁殖地横贯欧亚大陆,通常都是就近进行南北方向  灰鹤(图8)
迁徙,在新疆和青海繁殖的灰鹤向南迁到印度东部越冬,在中国中部北方地区如内蒙古等地繁殖的灰鹤迁到长江中游及贵州、云南等地越冬,在东北和西伯利亚中部繁殖的灰鹤迁到山西及其以南,并沿渤海湾西岸飞往长江下游越冬。秋季从9月下旬至10月初开始离开繁殖地,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经过北戴河,10月中旬至11月陆续到达越冬地。在黄河三角洲越冬的灰鹤,秋季气温0—5℃时陆续迁来,春季气温10℃左右时陆续迁走,即在11月初迁来,4月上旬离去,居留150—160天;在越冬地集群活动,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到农田觅食麦苗或残留的作物种子。[1]

5 v0 @+ b O. P4 b5 F3 w. w- ?# N

    灰鹤(图9)
灰鹤是人们认识较早的一种鹤。古籍《古今注》载:“鹤千岁则变苍,子二千岁则变黑,所谓元鹤也”。《三才图会》载:“雷山有元鹤者,粹黑如漆,共寿满三百六十岁,则纯黑。五者,有音乐之节则至,昔黄帝习乐于昆化山,有元鹤飞翔。”这些记载把这种鸟神化了。在欧洲,《圣经》中就已提到灰鹤;在埃及的庙堂和史前洞穴壁画上,也有这种鹤的形象。生活在公元前384-322年的亚里士多德曾对灰鹤的迁徙、休息、交尾、孵化等都进行了精确的记载。   中国古代对灰鹤的认识也很早,汉朝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曾在《史记·乐书》中记载:师旷援琴时,“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不过,古人又对灰鹤有误解。晋朝崔豹《古今注》中说,鹤千岁变苍,又千岁变黑,称为玄鹤。古代玄通元。《尔雅翼》将元鹤释为“鹤之老者”,故长寿鹤又称元鹤。这种说法一直到到明朝才由李时珍予以纠正,指出鹤“亦有灰色者”。[3]

JxfIuiy6.jpg
& m2 b0 x' H/ o( x! C& j

豆雁是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6]? 豆雁是空中飞起来美丽的鸟类而且它们是一夫一妻制,一旦结婚较为固定,这比起我们人类社会上的一些为钱为利啥都可以抛弃来实在高尚很多。。。。我希望我也能像大雁般痴情

/ V+ ]" B& p5 B( `! V9 A5 X7 m/ L5 ^

 

DD1w6jiN.jpg
- K* f( Q/ r$ g6 U6 c ?# s

 

2 u& w0 H) f& [& |7 G! ^) L+ s

豆雁(学名:Anser fabalis)是雁属中体形大,个体重的鸟类。飞行时双翼拍打用力,振翅频率高。脖子较长。腿位于身体的中心支点,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边缘锯齿状,有助于过滤食物。有迁徙的习性,迁飞距离也较远。喜群居,飞行时成有序的队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为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的养育。

$ l6 [% d- o6 W# T# D b

中文名称: 豆雁
外文名称: Bean goose
别称: 大雁、麦鹅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雁形目
科: 鸭科
属: 雁属
拉丁学名: Anser fabalis
命名时间: Latham, 1787)

$ d% z1 l# v. k# K' i" N5 R% N3 M

外形特征
    豆雁(图2)
  豆雁身长66 - 88 cm,翼展70 - 87 cm,体重3000 - 4100 g,寿命17年。[1]?属大型雁类,外形大小和形状似家鹅。两性相似。头、颈棕褐色,肩、背灰褐色,具淡黄白色羽缘。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灰褐色;初级覆羽黑褐色,具黄白色羽缘,初级和次级飞羽黑褐色,最外侧几枚飞羽外翈灰色,尾黑褐色,具白色端斑;尾上覆羽白色。喉、胸淡棕褐色,腹污白色,两胁具灰褐色横斑;尾下覆羽白色。虹膜褐色,嘴甲和嘴基黑色,嘴甲和鼻孔之间有一橙黄色横斑沿嘴的两侧边缘向后延伸至嘴角,脚橙黄色,爪黑色。[2]?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豆雁(分布图)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3]?   ·繁殖于欧洲北部、西伯利亚、冰岛和格陵兰岛东部。越冬在西欧、伊朗、朝鲜、日本。中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直到台湾和海南岛。迁徙时经过中国东北、华北、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2]?
生活习性
    豆雁(图3)
  繁殖季节的栖息生境因亚种不同而略有变化。有的主要栖息于亚北极泰加林湖泊或亚平原森林河谷地区,有的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北极苔原地带或苔原灌丛地带,有的栖息在很少植物生长的岩石苔原地带。迁徙期间和冬季,则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水库、江河、湖泊及沿海海岸和附近农田地区。   豆雁通常每年8月末至9月初即离开繁殖地,到达中国的时间最早在9月末10月初,大量在10月中下旬,最晚11月初。迁徙多在晚间进行,白天多停下来休息和觅食,有时白天也进行迁徙,特别是天气变化的时候。迁徙时成群,群体由几十只至百余只不等,在停息地常集成更大的群体,有时多达上千只。春季迁离中国的时间最早在3月初至3月中旬,大量在3月末至4月初,最晚在4月中旬至4月末还有少数个体未离开我国。春季迁徙群明显较秋季为小。   性喜集群,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由一只有经验的头雁领队飞行,队形不断变换,有时成‘人’字形,有时成‘一’字形。队形的变换和领飞的头鸟有关,当它加速快飞时,成‘人’字形,当它减速飞行时,则队形又变为‘一’字形。栖息时常和鸿雁在一起。性机警,不易接近,常在距人500m外就起飞。晚间夜宿时,常有1只至数只雁警卫,伸颈四处张望,一旦发现有情况,立即发出报警鸣叫声,雁群闻声立即起飞,边飞边鸣,不断的在栖息地上空盘旋,直到危险过去或确定没有危险时才飞回原处。睡觉时常将头夹于胁间。     豆雁(图4)
  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季节主要吃苔藓、地衣、植物嫩芽、嫩叶、包括芦苇和一些小灌木,也吃植物果实与种子和少量动物性食物。迁徙和越冬季节,则主要以谷物种子、豆类、麦苗、马铃薯、红薯、植物芽、叶和少量软体动物为食。觅食多在陆地上。通常在栖息地附近的农田、草地和沼泽地上觅食,有时亦飞到较远处的觅食地。觅食多在早晨和下午,中午多在湖中水面上或岸边沙滩上休息。[2]?
生长繁殖
    豆雁(图5)
  一雄一雌制,对的结合较为固定。通常成对或成群在一起营群巢。繁殖期5-7月。成鸟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营巢。营巢在多湖泊的苔原沼泽地上或偏僻的泰加林附近的河岸与湖边,也有在海边岸石上、河中或湖心岛屿上营巢的。巢多置于小丘、斜坡等较为干燥的地方,亦或在灌木中或灌木附近开阔地面上。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进行,先将选择好的地方稍微踩踏成凹坑,再用干草和其他干的植物打基础作底垫,内面再放以羽毛和雌鸟从自己身上拔下的绒羽。5月末至6月中旬产卵,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3-8枚,多数为3-4枚。卵乳白色或淡黄白色,大小为74.5-87mm×42-59mm 。雌鸟单独孵卵,雄鸟在巢附近  豆雁(图6)
警戒,一般情况下雌鸟不离开巢,遇危险时它常将头向地上伸出,全身紧紧贴在地上,隐蔽起来躲避敌人,只有在当敌人已临近巢等紧急情况时才离巢,孵化期25-29天。雏鸟早成性,雏鸟孵出后常在雌雄亲鸟带领下活动在水域附近陆地上或沼泽地上,遇危险时亦常通过紧贴地面降低身体高度的方法避敌或进入水中逃避。成鸟通常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换羽,此间基本失去飞翔能力,活动主要靠地上奔跑。幼鸟3年性成熟,亦有少数2龄时即表现出性要求。[2]?
亚种分化
  (6种)  豆雁(图7)
[4]?   1.豆雁指名亚种 Anser fabalis fabalis 分布于从斯堪的纳维亚东部至乌拉尔山脉。   2.豆雁陕西亚种 Anser fabalis johanseni 分布于针叶林区和苔原,从乌拉尔山脉到贝加尔湖。   3.豆雁中亚亚种 Anser fabalis middendorffii 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贝加尔湖的东部。   4.豆雁新疆亚种 Anser fabalis rossicus 分布于从卡宁到西伯利亚西北部的苔原到泰梅尔半岛。   5.豆雁普通亚种 Anser fabalis serrirostris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   6.豆雁西伯利亚亚种 Anser fabalis sibiricus 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北部冻土地带,从莱娜三角洲到安大略岛

& @8 ]! z7 y o+ p% \. G" R& o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2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飞禽!

上几张飞禽:

6 N* b4 u1 u4 U$ b; C2 y, N

周六观鸟收获

周六观鸟收获

周六观鸟收获

周六观鸟收获

周六观鸟收获

周六观鸟收获

周六观鸟收获

周六观鸟收获

周六观鸟收获

周六观鸟收获

周六观鸟收获

周六观鸟收获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2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客气了,以后有好活动一定想着叫我。
发表于 2010-11-16 2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好的!我一定及时通知老师!也欢迎老师常来参加活动呀!

1 Z' L. v. W! [2 j

  

发表于 2010-11-16 2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观鸟须知 注意事项,北京观鸟会的付老师特别对我们说过迁徙的鸟最好不要过多打扰,它们已经飞得很累了好好吃点东西,休息补充体力不要为其他事情浪费不必要的体力,不然会气力衰竭,活活累死和饿死,所以必要的时间观鸟会和保护区的老师联系一下我们就是鸟类考查去了。
发表于 2010-11-19 2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9 08: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上周的观鸟图:

6 b0 y+ Z& J) j$ l/ M

 

周六观鸟收获

周六观鸟收获

K7KPPtR1.jpg
82HRtVzn.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7 18:37 , Processed in 1.17483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