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99|回复: 2

《梦回德外》之四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1-9 08: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胜门外,50年代。

8 Y' j D1 o0 p' [5 e

解放初期,政府在巩固新政权的同时也将一些无正当职业青年人组织起来,参加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我父亲就是在1953年参加了少数民族训练班,而后被分配到邮局工作的。从而结束了他前途渺茫的漂泊生涯。

, Y' }4 ?# Q& N

人称老伯的父亲是家里的老小。在娘胎里的遭遇就注定了他短暂一生的坎坷。奶奶怀他的时候已四十有余(奶奶是爷爷丧妻后,第二任妻子)——和儿媳妇一起生孩子,让奶奶处境尴尬。奶奶几次爬上八仙桌往下跳,试图用这笨拙的土办法使自己流产,然而,父亲依然按时降临人世,体验宿命中的经历和磨难。

/ R; g3 x( i; A/ V, R' k V

父亲中等身材,善良本份,为人随和。长得白净面善,有着一头浓密的黑发,两道上挑眉毛。儿时对父亲的记忆是模糊的,像被岁月浸淫褪色的老胶片——没有色彩,迷离而跳跃。灵光一闪出现的情景是: 约3岁的我扶着窗台站在炕上,因为得了腮腺炎,脸肿的很大,父亲戏称我“刘胖子”,或许出于本能的反感,我机巧地回敬他“小爸爸”。可想而知,当年的父亲在我幼稚的眼里是没有长辈的威严的。

4 P, n/ j1 ]- N7 q# X4 }

父亲20岁娶的我母亲,是父亲的哥哥我一个伯伯说的媒。伯伯年轻时到京东做买卖,常到蓟州某镇我姥爷开的回民饭馆落脚用餐,一来二去混熟了,知道这家有个老姑娘和我父亲年龄相仿,回家和就我爷爷商量——当时父亲的婚事因为辈份关系总是不合适,经伯伯一提,我爷爷就同意了。也是该着的缘分,18岁的母亲就随同娘家哥哥来北京见了父亲一面,双方同意后,就各自忙乎嫁娶成亲之事。

. B+ k8 }. x. G1 \7 ~3 k2 A

母亲20岁上有的我。我百日后,母亲带着我回姥姥家。年迈的姥爷看着老女儿生得大胖小子,不时发出“嘿、嘿!”的慨叹。母亲很是疼爱我这个长子,我的降临给母亲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和慰藉,淡化了婚后的孤寂和远离父母的思念之情。母亲哄我入睡的歌声至今萦绕在我的耳边:

5 ?% {# Q* ~# U/ U. ~% `

小禿儿卖豆腐,

8 r$ p6 N, c5 ^3 j% Q. n8 O5 k

起早贪黑好辛苦。

9 J- O* }, t; E/ a$ b+ T* F% Z+ j

豆腐卖完一算账,

6 h! @8 @! v4 p I2 v

落个赔本赚吆喝。

3 J5 v1 r2 s" |7 H

小禿儿很生气,

! t) ], b. u: [" x1 W3 o) m

回家就打媳妇。

' L' p/ ^1 E1 _

媳妇说,你别打我,

/ r3 u# l' j+ k9 t2 J( r, {

怨你给的多……

( T# f9 _7 p' `

母亲的歌声凄婉悠长,包含着不为人知的哀怨。后来我才知道这熟悉的曲调,是古曲《苏武牧羊》,可歌词却不知是谁改成了这《小禿儿卖豆腐》。

! @" }0 s% t o# D

父母结婚前不认识,可以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桩老式的婚姻让两人结合,没什么感情基础。父亲性情懦弱,沉默寡言,母亲性情刚烈,快人快语。像大多数的包办婚姻一样,经过听天由命的岁月磨合,慢慢生成——更多的是相依为命的亲情。

5 \0 z$ M! i8 m2 [/ L. g2 i) p

一个倍受父母疼爱,远离家乡只有18岁的女孩儿,婚后的生活不知隐藏着多少辛酸。这个女孩就是我生身——给了我生命的母亲。从嫁到德外这处院落的那一刻起,就结束了她少女的时代,开始生儿育女,终生操劳的命运。

6 J( U3 x( t5 ^5 L9 U5 `& h

母亲天性心灵手巧,悟性很强。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很会过日子。即使生活最困难时期,我们几个孩子也从未穿过破了烂了的衣裤。总是穿针引线大改小,缝缝补补 ,忙里忙外,洗染浆涮,打“隔帛”(音),纳鞋底,做全家人的鞋。把大人孩子拾掇的干净利索。母亲常说“笑破不笑补。”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使生活充满生气。母亲高兴时,边在灯下做着活计边给我们讲故事。“傻姑爷”“大黄狗”“屁儿香”“铜钱和尚”等等,我至今纳闷,母亲小时候也没念过书,怎么会讲那么多的故事啊!而且内容丰富,逻辑性很强,讲的头头是道。

4 O3 H( G4 x! ]" f( E

 “货郎”的故事:

; x5 F% V1 c3 @% U* T' C$ _/ c( V

从前,有个走街串巷的货郎,卖针头线脑。一天,一个妇女领着自己的一个小孩来买东西。妇女一时忍不住放了个响屁,很不好意思,就急中生智对着孩子说:“这孩子,怎么当着人放屁啊,没出息。”孩子不会撒谎,急忙争辩道:“是你放的,不是我放的。”他妈脸一红拉起孩子扭头就走。边走边对孩子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啊,说你放的,你就别言语了。我这么个大人,又是女的,当着生人多不好意思啊。”孩子一听,挣脱了他妈的手又跑回去对货郎说:“货郎,货郎,刚才那屁不是我妈放的,是我放的。”货郎买卖没做成正来气。就对那孩子嚷道:“爱你妈谁放谁放的。滚!”

! [. @, \! y0 r" w. @* s6 @0 l5 z) p7 r5 ^

母亲温柔的语调娓娓动听,令我们着迷。讲得有趣的地方,会让我们笑得前仰后合。多少个夜晚,我们是充满遐想和期待,笑着进入香甜的梦乡的。母亲的故事无疑启蒙了我对文学的爱好,培养了我形象思维与浪漫的情怀。

' X) _' N$ N! p! M% u; k) \

 

, J9 J6 u: r& k6 c0 ]( v/ j

很小的时候,家庭教育的第一课是不能自个出去瞎跑,外边有“拍花子的”。小孩会给拍走喽,就找不着家了。

( {! C* b5 ?' K( h5 R- M9 s

记得当时还和大人争辩,我不和他走不就结了。奶奶说,“拍花子的”有迷魂药,往你身上一洒,你迷糊了,就乖乖的和他走了。”

! f" [# X9 v- n8 C# q! }

“那他要小孩干什么啊?”我的第二个问题。

: m( S' M1 b& ^% l# z3 B

“干什么?把小孩带到外地,卖了,卖到戏班子里,杂耍去。过去咱们这地界就丢过小孩,先头海家那院住着的有一个叫铁片的小孩就丢了,让‘拍花子的’给拍走了。到现在也没音信啊。”爷爷也睁开眼睛插言道。

" D: W2 H4 o2 w, n

爷爷总是坐在八仙桌左首太师椅上双手拄着拐棍闭目沉思,偶尔会哼唱起谁也听不懂的蒙古歌。爷爷是干马行的,当年在关内提起刘四巴没有人不知道的(爷爷行四,巴巴是对长辈的尊称)。年轻时,常和蒙古人做买卖,马骑的很好,会说蒙古话,唱蒙古歌,为人豪爽诚信,交了很多蒙古人做朋友。即使有时资金周转不开,手头不方便,也能从蒙古人那里先赶来马匹来卖。

* o# j7 d9 O7 x8 c$ z

不知大人们说的是不是事实,可“拍花子的”在脑海里却留下了恐怖的印象。独自见到陌生人就会想,这人会不会就是“拍花子的”?就会注意他的手里有没有迷魂药。

6 f$ J& t" `# t$ ^; v k

我小时候嘴上长口疮,老人把这叫“口糊”,就是嘴角发炎了。现在的人几乎都明白,这是缺少维生素引起的。可当时奶奶交给我医治的方法却独特的可笑。奶奶告诉我要在天刚亮时就起来,到门道,把街门上的铁镣吊(装在大门上锁门用的铁搭钩)放到嘴角上,嘴里还要说:“门蛐蛐,镣吊儿,带走我的‘口糊’,我就好了。”不能让人看见。

! J+ w# K/ P! W M* o/ @2 P3 J2 b

次日一大早,奶奶就把我喊起来,让我去照着去做。我悄悄地走到门道,空气寒冷清新,寂静的小院里,大家都还在睡觉。我看看四周没人,就拿起冰冷的镣吊儿放在嘴角的口疮上,嘴里念念有词,开始重复奶奶教我的口诀:

V9 V2 X0 R' V

“门蛐蛐,镣吊儿,带走我的‘口糊’,我就好了。”按奶奶的要求念了三遍,开裂的嘴角开始很疼,可被冰得很舒服。然后,又跑回屋里继续睡觉。且不说这招管不管用,现在看来起码是不卫生啊。(待续)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11-9 1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7 R! N s, f# n/ V

 

+ J1 Z1 _: x% |

                 多么美好的回忆,“苏武老头卖豆腐,卖钱不够本,回家打媳妇,媳妇说不怨我,怨你给的。。。。。。”

发表于 2010-11-9 1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w% o# A* d4 k& p3 K( K

 

, | V, R5 `7 p& Z

 

3 }- Y8 K* l5 M- |8 ^2 f+ ] a& g

             “ 多”给加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0 17:38 , Processed in 1.132796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