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40|回复: 27

纪念两宫西狩一百一十周年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8-15 2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干支为庚寅,上距庚子之变恰百十周年,决定要仔细纪念一下。是年八月十五日,联军进入北京,慈禧携光绪仓皇出逃,是为“两宫西狩”。今天决定重走两宫西狩第一天的路程。昨天查路线的时候,同事说我:“你看你,明天又不哀悼舟曲遇难同胞,又不庆祝抗战胜利,跑去怀念两宫西狩,真该让人民大学编清史的那帮人把你也加进人物列传里去。”我一贯都是这样,若是大家都在关注的,就不愿意去凑热闹了,更想把精力放在那些微小的、随时有可能被遗忘的事情。何况庚子之变、八国联军进北京和两宫西狩实在也算不得什么可以遗忘的小事。

我没有读过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只听人转述过他的观点,他是向着未来看的,其实若回头看,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又何尝不是西方文明与传统的冲突呢?两宫在一百一十年前狼狈地从神武门离开紫禁城出逃,恰是以最不光彩地方式宣告了中国两千年以来的东方专制主义的文明在冲突中已经失败。庚子以前,洋务运动之类的改良都是属于体制内的变化,还指望着“中学为体”,朝廷不过是编练了若干新军、开办了些实业,政治体制丝毫未动,国家事务处理的方式还是沿用康乾以来的传统;经此一役以后,地方势力抬头,上下离心,中央专制崩溃,直到四九年之前都未重归一统。以此观之,一百一十年前那个闷热的早晨,坐着几辆骡车离开北京的背影,或可视为历史转变的重要标志。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2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总地来说,目前查得的记录中,都保持一致的是两宫于内廷起驾,自神武门出紫禁城,过景山西街,出地安门,当夜宿于京西北的贯市清真寺。仅有《庚子国变记》中记录出紫禁城是经过的西华门,愚意以为不可信,考辨如下:

西华门为紫禁城西门,属于外朝部分,自慈禧居住的乐寿堂要到此门需从内廷穿出,经过三大殿、太和殿前广场、武英殿等处,路程极长。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吴永口述《庚子西狩丛谈》中转述慈禧的话是:

洋兵已进了城,宫里完全没有知道,只听着枪弹飞过,这声音全象猫儿叫,(言次即效猫叫声)“眇”。我正疑心那里有许多的猫儿,那时正在梳妆,又听着“眇”一声,一个枪弹从窗格子飞进来,那弹子落地跳滚,仔细认着明白,方才骇异,才要问外边查问,一眼瞧见载澜跪在帘子外,颤着声气奏道:“洋兵已进了城,老佛爷还不快走!” 我才慌忙起身,急问皇帝何在?说在某殿上行礼,我叫赶速通报。原来这下天刚刚碰着祭祀,皇帝正在那里拈香,听着叫唤,急忙前来,头上还戴着红缨帽子,身上穿的是补服。我道:“洋兵已到,咱们只得立刻走避,再作计较。”皇帝更着了慌,仓猝就要跟着我跑,我道:“你瞧这样服色, 那里好走出去?”才千手百脚的把朝珠,缨帽一起儿胡乱抛弃,一面扯卸了外褂,换了长袍, 我也改换了下人的装束

此时只求快速出宫,当不会选择较远的路程。而且当日联军进城的方向是由南而北,《宫女谈往录》有:

李莲英说:“德国鬼子由朝阳门进来了,日本鬼子由东直门进来的,俄国鬼子由永定门进来,把天坛都围上了,全都冲着紫禁城开枪,枪子一溜一溜地在半天空飞。”据说这是护军统领澜公爷特来禀告的

朝阳门、东直门在东,永定门在南,进城后往紫禁城也只能是从东南面来,此时若选择西华门,意味着要先向南走,向联军扑去,在子弹已经打到乐寿堂的时候,慈禧当不会做这样的选择。

所以首先从神武门出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2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安门内: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2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地安门后,现有的记录发生了最重大的分歧,一部分指两宫经西直门出城,然后慈禧还在西直门外高粱桥附近的倚虹堂略作休息,再前往颐和园,持这样说法的主要是《庚子慈禧西行具述》、《庚子国变记》、《慈禧传信录》。另一部分则记录的是两宫自德胜门出城,随后前往颐和园,包括《清实录》、《两宫西狩记》、          《拳变余闻》、《宫女谈往录》和《庚子西狩丛谈》。在前往颐和园的这一点上,各记录没有异议,仅有些未提,应当是可靠的,但出城只可能从西直门和德胜门其中之一。推断起来,慈禧如果立意要前往颐和园,选择西直门出城是有可能的。西直门外高粱桥就是通往西苑等处的水道起点,慈禧日常往颐和园便在此换乘船,倚虹堂即为此修建。光绪二十年还修造了自西直门前往颐和园的石板路。但从文献可信度的角度来看,以德胜门一方较优,《清实录》为清代官方档案,虽然必定经过修饰,但在没有更加确凿的证据时,不应加以随意推翻,其中记载极简单:

是日各国联军入京师。  
庚申。辰刻。上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启銮。出德胜门。巡幸太原。

《庚子西狩丛谈》中记载这段时在最前面说:

太后一日且为予缕述出宫情事,... ...

其记载经过的转述步骤极少,也当认为是较为可靠的史料。《宫女谈往录》是所有找到的文献中描述最为详尽的,口述人是当时参与西行的宫女:

车出了神武门就拿不定主意往哪个方向走了。往西过了景山,又顺景山西墙往北奔后门(地安门)。这我是认识的,过了地安门就不知道东南西北了。突然,看见一个骑耗子皮色骡子的人到老太后车跟前,细看才知道是崔玉贵。大概是碰到军机处的人,他认识,请示老太后召见他不?又看那个人下车请了个安,大高个儿,膀大腰肥。老太后大概让那个人前边远远地开路,所以他上车很快地就往前走了。听说是奔德胜门。正巧在鼓楼遇到一辆轿车,崔玉贵认识,说是澜公爷的,于是让出来,给皇后小主坐。我们全是北京长大的,可谁也不知道北京城是什么样儿,现在又不走大街,专找僻静的胡同走,泥水很多,我蜷伏在料笸箩上,弯腰屈背,那个罪是可想而知的了。不久,就沿着城墙根走。


到了德胜门脸,逃难的人群就非常多了,大篷车,小轿车,骡驮子,驴车,都是听到洋人进城往乡下逃的,大家嘈杂杂地拥挤在一起。照这个情况,傍晌午也出不了城。后来,还是路上遇到的那个大高个子给疏通好了,让我们的车先过,我们才出了城。后来才知道,路上遇到的这个人是军机赵舒翘,听说这个人也是支持义和拳的,后来被老太后杀了,死得很惨,是把脸蒙上窗户纸再喷上酒,闷死的。


出了德胜门情况就不同了。我常听说德胜门是九门里最坚固最美好的门。城楼上的箭楼、女墙、马道、藏兵洞,都是最拔尖的,过去征讨时出兵打仗都出德胜门,叫白了叫得胜门,为的是得胜。现在我们逃跑也出德胜门了。出了德胜门,就见到残兵败卒在到处找吃的,各商店全上着板,七八个人一堆,十几个人一伙,砸门翻柜子,和饥民一样。另外,还有很多头上缠着红布,敞胸赤背的义和拳,依旧是神气十足,他们还好,各不相顾。人们有往城外逃的,也有往城里挤的,乱哄哄的人群,把德胜门关厢弄得很嘈乱,再加上地下的泥水,掺杂着驴屎马溺味,大阳一出来,热气一蒸,让人很难忍受。我偷眼看看,皇后、格格们都闭紧嘴不言语。


一般来说,如此详尽的资料完全作伪的可能性还是相对低的。因此综合起来看,出德胜门的说法较为可信。虽然《宫女谈往录》也有记录不合实际的地方,例如讲到夜宿贯市时,说两宫住的房子很破旧狭小,贯市清真寺至今犹存,虽不能说是金碧辉煌,但也谈不上破旧狭小,毕竟回民对于自己的宗教活动场所还是非常重视的。当然,关于出城的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是出了德胜门又沿城墙根去了西直门,不过这样的路线实在有些莫名其妙,大约不太可能是事实。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为了照顾到两种说法,我自己的走法是先出德胜门,再到西直门。
德胜门箭楼背面: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2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后沙涧到西贯市途中的玉米地:



之所以特别注意到了玉米,是因为《宫女谈往录》里专门有记载:

    她颇有感慨地说:“人千算万算也有算计不到的地方。老太后这次出走,什么都不带,只随身带了些散碎银子,以为沿途一定会有卖东西的。有钱能买鬼推磨,这种想法到现在完全落空了。由海淀奔温泉,由温泉北上到居庸关的古道,原来是南来北往的要道。做买卖的,开客栈的,尤其是驿站,都应该有人支应,可现在跑得一干二尽。那些败卒残兵,有什么抢什么,一帮一帮的戴红头巾的义和拳也是有什么拿什么。殷实一点的人家都躲起来了,剩下不藏不躲的人也就穷得只剩一条命了,目前的光景是有势力没处用,有银子没处花。一两银子也换不出一口吃的来。我们可以说,一步一步走向苦难。
  “太阳已经到西南角上了。庄稼地里的玉米叶子都晒蔫了,一丝风也没有,只能用手当扇子扇,汗湿透了衣衫,从来也没穿过这种粗布衣服,现在披在身上感到像牛皮一样,浑身到处刺痒,脖子底下、两腋周围有一种水泡似的小圆颗粒,长了痱子了,不搔就奇痒,一搔就痛。我们开始尝到了另一种痛苦。走到了一个镇甸,已经是人困马乏,车夫说不能走了,该喂牲口了,人也该吃点东西。可哪里能有吃的呢,而且人又这样多,幸亏车夫认识这里的一个熟人留守在大车店里,我们说尽了好话,请他给想办法。首先提出,可以多给他们点银子。他也没办法,现成的米面是绝对找不到了。最后说地里有豇豆角,可以煮熟了吃。穷人在秋雨连绵、青黄不接的时候常吃这些东西。大概议妥,我们包他一片地的青棵,把豇豆和青老玉米混合摘采煮熟,我们每人分一个煮玉米、半碗豇豆粒。老太后和皇上、皇后等出逃后的第一次午餐,就是这样度过的。老太后根本没吃。煮老玉米汤可成了宝贝了,你一碗我一碗地分抢着喝,皇上也喝了一碗,这是我亲眼看见的。
  “还要往回说,我们都是五谷不分的人,什么是老玉米,什么是高梁,根本不认识,更不用说是怎么长的了。这是第一次吃这类东西。豇豆角有筷子那样长,一串串的粒包在外荚里,鼓胀胀的。已经不是饭来张口的时候了。我们四个丫头亲自动手把豇豆从割断的秧上摘下来,又把青老玉米的外皮剥去,扔在锅里煮上。正是雨水多的季节,干柴是没有的,当时用的是乌煤面子,用水合了往灶里填,我们什么都不懂,填上煤以后,不起火苗光冒黑烟,旁边有木头箱子说是风匣,我和小娟子轮流拉动风匣吹火。这是个动力气的活儿,拉二十几下就腰酸臂痛浑身流汗了。小娟子和我把烧热的水舀出点来,奉敬给老太后,让老太后洗洗脸,老太后十分感叹:‘还是荣子和娟子能伺候我。’我们对着眼前的情况,累得精疲力竭,不禁在老太后面前掉泪了。我俩眼圈红红的,离开老太后的上房,小娟子对我说,现在洋人可能进宫了,宫里的姐妹们不知如何呢?也许上吊,也许跳井,我们不禁用手摸摸临别时送给我俩的饰物,哭着走回了伙房。小娟子说,她预感到她们是死了。
  “到伙房一看,屋子进不去人,又是烟气又是水气,风匣还不停地响着,仿佛看见一个人在一仰一合地拉着风匣,细看才看清楚是崔玉贵。在宫里我们同崔是不交谈的,在这个场合下,我们是同生共死的患难之交了。崔玉贵很严肃地对我俩说:‘看情况目前的地方供献不会有,买东西也实在难,大家免不了受困!咱们是老人家的近人,无论如何不能让老人家挨饿!’这时为避免走露风声,我们把老太后都叫老人家。
  “小娟子哭出声来了说:‘那就割我们俩的肉吧!先割我的,我不怕。’
  “崔玉贵说:‘姑娘,不是要割谁的肉,要想办法。眼前咱们包人家半亩地的青棵,还要剩下一点,多半都被兵抢光了。咱们应该把青玉米剥出来,把豇豆角捋下来,把青玉米秸砍下来,捆成捆带在车上,人和牲口都需要。现在咱们没指望了,俗话说,须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羡有时。目前咱们大家动手罢,免得将来饿死在半路上。’
  “崔玉贵的话真真提醒了我们,我和娟子和另两名侍女,开始把割下来的豇豆角捋下来,盛在车夫的布袋里,把剩下来的青玉米堆在料笸箩里,把青玉米秸捆成两捆带在车尾。我亲眼看到饥民们什么都抢,我们剥好的青老玉米,生的,他们就是嘴啃着吃,白浆顺嘴角流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2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山前街:

景山西街: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2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山西街上恰遇一对新人结婚的仪仗,清式打扮:

顺带看了看大高玄殿: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2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直门外高粱桥,感觉这地方虽然现在脏乱,可能规划还是要安排成街心公园之类的,可以期待期待:


高粱桥附近的大树,按照树龄应该是有机会见到慈禧的,可惜它不能告诉我们两宫西狩的车有没有经过这里: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2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颐和园外: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2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贯市村口:



西贯市清真寺,当晚两宫就睡在这里:





邦克楼: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2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泉:


温泉附近,其中的塔下是滦州起义烈士陵园,当然两宫西狩的时候还是没有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2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一下路线:

神武门——景山西街——地安门——鼓楼——德胜门——西直门——高粱桥——魏公村——颐和园——百望山——温泉——贯市

参考文献中的路线

《庚子国变记》:
西华门——西直门——贯市

《西行具述》:
神武门——景山西街——地安门——西直门——高粱桥——倚虹堂——颐和园——青龙桥——红山口——望儿山——西北旺——贯市

《两宫西狩记》:
德胜门——贯市

《拳变余闻》
德胜门——贯市

《慈禧传信录》
西直门——颐和园

《德宗实录》
德胜门——贯市

《宫女谈往录》
贞顺门——神武门——景山西墙——地安门——鼓楼——德胜门——魏公村——颐和园东大门——仁寿殿——温泉——西贯市

《庚子西行丛谈》
后门(神武门?)——德胜门——贯市

发表于 2010-8-15 2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bbniao在2010-8-15 20:40:00的发言:
 出地安门后,现有的记录发生了最重大的分歧,一部分指两宫经西直门出城,然后慈禧还在西直门外高粱桥附近的倚虹堂略作休息,再前往颐和园,持这样说法的主要是《庚子慈禧西行具述》、《庚子国变记》、《慈禧传信录》。另一部分则记录的是两宫自德胜门出城,随后前往颐和园,包括《清实录》、《两宫西狩记》、          《拳变余闻》、《宫女谈往录》和《庚子西狩丛谈》。在前往颐和园的这一点上,各记录没有异议,仅有些未提,应当是可靠的,但出城只可能从西直门和德胜门其中之一。推断起来,慈禧如果立意要前往颐和园,选择西直门出城是有可能的。西直门外高粱桥就是通往西苑等处的水道起点,慈禧日常往颐和园便在此换乘船,倚虹堂即为此修建。光绪二十年还修造了自西直门前往颐和园的石板路。但从文献可信度的角度来看,以德胜门一方较优,《清实录》为清代官方档案,虽然必定经过修饰,但在没有更加确凿的证据时,不应加以随意推翻,其中记载极简单:

是日各国联军入京师。  
庚申。辰刻。上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启銮。出德胜门。巡幸太原。

《庚子西狩丛谈》中记载这段时在最前面说:

太后一日且为予缕述出宫情事,... ...

其记载经过的转述步骤极少,也当认为是较为可靠的史料。《宫女谈往录》是所有找到的文献中描述最为详尽的,口述人是当时参与西行的宫女:

车出了神武门就拿不定主意往哪个方向走了。往西过了景山,又顺景山西墙往北奔后门(地安门)。这我是认识的,过了地安门就不知道东南西北了。突然,看见一个骑耗子皮色骡子的人到老太后车跟前,细看才知道是崔玉贵。大概是碰到军机处的人,他认识,请示老太后召见他不?又看那个人下车请了个安,大高个儿,膀大腰肥。老太后大概让那个人前边远远地开路,所以他上车很快地就往前走了。听说是奔德胜门。正巧在鼓楼遇到一辆轿车,崔玉贵认识,说是澜公爷的,于是让出来,给皇后小主坐。我们全是北京长大的,可谁也不知道北京城是什么样儿,现在又不走大街,专找僻静的胡同走,泥水很多,我蜷伏在料笸箩上,弯腰屈背,那个罪是可想而知的了。不久,就沿着城墙根走。


到了德胜门脸,逃难的人群就非常多了,大篷车,小轿车,骡驮子,驴车,都是听到洋人进城往乡下逃的,大家嘈杂杂地拥挤在一起。照这个情况,傍晌午也出不了城。后来,还是路上遇到的那个大高个子给疏通好了,让我们的车先过,我们才出了城。后来才知道,路上遇到的这个人是军机赵舒翘,听说这个人也是支持义和拳的,后来被老太后杀了,死得很惨,是把脸蒙上窗户纸再喷上酒,闷死的。


出了德胜门情况就不同了。我常听说德胜门是九门里最坚固最美好的门。城楼上的箭楼、女墙、马道、藏兵洞,都是最拔尖的,过去征讨时出兵打仗都出德胜门,叫白了叫得胜门,为的是得胜。现在我们逃跑也出德胜门了。出了德胜门,就见到残兵败卒在到处找吃的,各商店全上着板,七八个人一堆,十几个人一伙,砸门翻柜子,和饥民一样。另外,还有很多头上缠着红布,敞胸赤背的义和拳,依旧是神气十足,他们还好,各不相顾。人们有往城外逃的,也有往城里挤的,乱哄哄的人群,把德胜门关厢弄得很嘈乱,再加上地下的泥水,掺杂着驴屎马溺味,大阳一出来,热气一蒸,让人很难忍受。我偷眼看看,皇后、格格们都闭紧嘴不言语。


一般来说,如此详尽的资料完全作伪的可能性还是相对低的。因此综合起来看,出德胜门的说法较为可信。虽然《宫女谈往录》也有记录不合实际的地方,例如讲到夜宿贯市时,说两宫住的房子很破旧狭小,贯市清真寺至今犹存,虽不能说是金碧辉煌,但也谈不上破旧狭小,毕竟回民对于自己的宗教活动场所还是非常重视的。当然,关于出城的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是出了德胜门又沿城墙根去了西直门,不过这样的路线实在有些莫名其妙,大约不太可能是事实。
( I! h: Y& L* {& D- J) i! j

还有一本《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年第一版),内有“庚子-辛丑随銮纪实 ” 作者岳超。此人是桂祥的亲随,当初是此事的亲历者,从神武门到西安。

4 H: ?: [( {; Q7 R

吴永是半途接驾的,《宫女谈往录》属于文学作品。

) D6 Y, p: H' k5 C; z/ E m4 ~

如果对于此事感兴趣,建议多找些东西看看。很有趣的。

8 n6 w4 u, H- n p

根据岳超所记,是从景山西街-地安门-西直门去的颐和园。

发表于 2010-8-15 2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是说的出西直门.

) k8 n! n& N2 y

  

1 O% h2 z* t" D$ e) C8 E

                    温总理名言"多难兴邦"!!这不也是一"难"吗?

发表于 2010-8-15 2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算是一个国耻日,好好研究,以戒今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1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家的鼓励支持啊,不过第一天的路程已经走完,第二天慈禧就出居庸关奔怀来了,我这样的靠公共汽车往来的就赶不上圣驾了。这次也就是也个人瞎逛逛,算不上专门的研究拍记。

又,前面提到《庚子西狩丛谈》,将其中未引的部分补充如下:



发表于 2010-8-18 08: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哪个回忆录里说过,出逃的大车和一行人穿戴的汉族服装,都是事先备好的。

* ?4 {# l# ~! F

总之这段历史里我们还不太远,很感兴趣。时隔几十年,又发生了一次“西狩”-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旧中国真是多灾多难!

发表于 2010-8-18 1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一看
发表于 2010-8-18 0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翻到“景善日记”其中也提到出的是德胜门。但是,他是转述的“予邻居曾恭送一程,见圣驾至德胜门…”

) x$ H; O" X* g0 V: K. V. K! B

景善  正白旗人 生于1823年,同治八年(1869年)升内务副大臣,光绪五年(1879年)升内务府正大臣。“西狩”当夜,景善被杀(而且是被自己的长子,家中妇女皆吞金自尽)

2 [) q3 T2 M( h% l! b0 L

 

* q: ?* ~. R! A. g F6 k" b

, W) K$ I: I, ?( Q7 {$ o1 p. s

另外看到荣禄致许应骙(当时的福建总督)内也提到,慈禧是在怀来初见吴永。

发表于 2010-8-18 0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狩丛谈》的作者是吴永么?他不是怀来知县?在半途迎驾的么?

! W2 b9 \3 o$ [3 w4 N$ V- m

 

% I' j! J& x/ A

《辛丑随銮纪实》所述,“庚子年七月二十一日 (一九零零年八月十五日)”是两宫出逃的日子。

1 E3 F* Y. t4 L M! h( r; A& O' O4 l

“二十三日(十七日)黎明即起,向西续进。经康庄,略事休息,吃小米粥。天又下雨,道路泥泞,跋涉维艰。午后,怀来县在望,但城东有河…至怀来县东门外,知县吴永率多人郊迎,夹道跪接(为出京以来初见),迎两宫等至县衙休息。吴永年三十许,外表文弱,斜肩,但甚精干。以一边塞小县,而能肆筵设席,供应自如,颇非易事。…当晚,慈禧召见吴永,温语嘉慰,又询其出身、履历,知为浙江人,系曾国藩孙婿。慈禧对曾印象甚好,爱屋及乌,益加器重,即派吴往西路各州开办传驿,赴前站预备皇差…”

1 q o0 W X. y

 

2 |( J( W7 g. o& b q

由此看出,七月二十一日出逃西狩,二十三日,慈禧才初见吴永,询问履历等等。

) L2 A' y' k) x

 

& c" P3 p& @2 t# I

上面有篇引文吴永自述随从出地安门,与此相差很大。

3 h3 F4 W/ ?5 R5 k" X* m) {5 B J6 ? y

 

) b% ]# u0 a4 E0 V, t$ f

附作者岳超自述身份    余为满族人,姓叶赫那拉,与慈禧太后同民族,属其侄孙辈,父名伊里布,为清廷御前虎枪侍卫。余九岁入官学攻读,兼习武。十七岁时补神机营管理大臣桂祥(慈禧之胞弟)之戈什哈(满语:卫士),故能经常伴随出入府第宫廷。庚子-辛丑间曾随銮往返北京西安,回忆经过如次。

2 S3 K. i) l7 J0 ^

 

/ C5 T& r, g/ r5 j, P

家里还有一些野史之类的,其中不乏记录“拳变”的文章,最近搬家弄乱了,待有时间翻出来再找几段相关文章摘录出来吧。

发表于 2010-8-17 2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好帖得顶!
发表于 2010-8-16 2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不错!有图有真相!希望楼主能继续!
发表于 2010-8-17 0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配好图,多谢分享!期待此文的继续.
发表于 2010-8-17 0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岳麓书社好书多
发表于 2010-8-16 2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永的书,很详实。

) e1 K L* `* [# c" E8 V' F) ~' Y$ `

 

纪念两宫西狩一百一十周年

纪念两宫西狩一百一十周年

纪念两宫西狩一百一十周年

纪念两宫西狩一百一十周年

发表于 2010-8-22 16: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公使穆莫1901年赴居庸关途中,应该也在西贯市打尖,当时清真寺里的主持率众弟子,走出寺门合影留念.图见图像日记编号393的其中一张.

这几位,1900年大概也曾恭迎过老佛爷了.

纪念两宫西狩一百一十周年

纪念两宫西狩一百一十周年
发表于 2010-8-22 1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啊!

9 F$ {) U7 n: c- |

楼主可是费了心思的

( [. c! c5 W8 d. Q* W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1 13:28 , Processed in 1.18554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