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90|回复: 8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含4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8-7 19: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 o0 a- e- O' L% e# d9 n9 f5 V& S j8 x ?1 |! g( @ r3 v8 d) t) k& o0 ~! a! c/ ?/ [, p6 B! F, d6 Z7 S$ G( a4 b0 E
到溫州 看明代傑出石構建築
/ c: g& }( M0 s! l8 O! _ S) n* ?0 \" m: L( ?5 u* R7 B9 v' |. o1 d: [ S2 O* q! @- U8 k7 S9 v3 s/ C# W0 O" p) s

* c& Y3 } T& B. W- X9 i . a6 x' r) U* X9 A* _ `( H; [( f' G3 @; l2 C' X* R7 f+ l! y8 @' ]! D' {
  遊歷依山之所,體察生動超然的歷史表情

  剛到溫州,還沒來得及和這座富有傳奇色彩的城市打個照面,就被朋友熱情地拉著去看明代的石構建築。他知道,我是古建築的狂熱擁躉。
  現代的建築對我沒有太多吸引力,總覺得它們冷酷、高傲、沒有人情味。看看城市裏那些鋼筋水泥築造的後現代建築群,終日矗立在繁華街頭,賣弄著自己的奢侈與華麗,接受著人們的昂首仰視。而相比之下,古建築就平和多了,只要平視即可見全貌,溫和而好相處。也許,這就是我迷戀它們的理由。
  從溫州機場出發20多分鐘後,車子駛過溫州大橋,到達了一江之遙的樂清市地界。朋友指了指橋墩不遠處一個名叫“高岙”的村落,告訴我,那裏就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
  乍一看,這個村子更像是中國眾多農村村落的標本,樸素、平實,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而當我們進入村子,看到一座又一座的牌坊立在村中,深沉而篤定,一下子覺得這村莊很有些來歷。
  村落的最東邊是一條景致幽雅的山谷,山谷的小山坡上幾座古亭從容地點染在青山綠樹間。若不是朋友提醒,怎麼也想不到這依山的景致,竟是一位古人的墓地。提起墓地,總會讓人產生有關生與死的玄想,而遊歷這依山之所,讓人體察到的卻是500年前精湛的石刻藝術和保存下來的生動超然的歷史表情。
  建築群被三座大山環繞著,青龍、鳳凰、觀音,每一座都擁有一個祥瑞的名字。墓地傍山而建,佔地約1000平方米,共分上下五壇,均坐東朝西,由神道門、華表、碑亭、神樓等單體石構建築以及石像組成。周圍用石砌的低墻圍攏,自然地與外界隔離開來,清幽,寧靜,青山峻拔,綠樹蔥蘢,令人恭穆敬重。
  墓地的主人是高友璣,明朝歷史上有名的清官。字肅政,號南屏道人,出生於樂清茗嶼鄉高岙村的一門簪纓望族。他“小有大志,事親至孝”,9歲進入私塾讀書,30歲登進士第,累官工部尚書、刑部尚書,晉階資政大夫(正二品),是樂清歷史上官位最高的人。他為官四十餘年,歷事三朝十九任。一生清正廉潔,體恤百姓,素食布衣,所居樸陋。嘉靖八年(1529),69歲高齡的高友璣在刑部尚書任上退休,帶著幾篋伴隨他宦遊多年的圖書回鄉後,第一件事就是在家鄉開設了“南屏書院”。正如明代大學士首輔徐階讚他的詩云:“簪笏後來知多少,柏臺行李只圖書。”高友璣86歲辭世,由於其政績卓然,嘉靖皇帝贈其太子太保(從一品),賜謚“襄簡”,並專門撥款為他建墓地於此。
  倣似鮮活的生命,讓墓地沒有一點蕭瑟的孤寂
  隨著五壇在面前依次遞展,巧奪天工的明代石構建築愈發讓人沉迷。
  進入高尚書墓,首先要通過的是神道門。所謂神道就是墓道,意思是神行的道路,是通向陵墓的道路。神道門上刻著的圖案都很精巧,白鹿銜花、鸞鳳和鳴、麒麟飛奔、海浪駿馬、鯉魚躍龍門,紋理清晰,刀工簡練。
  由神道門入內,應和這寂靜肅穆的氛圍,不禁放輕放緩了腳步。拾階而上,底壇的兩側依次排列著青石立馬、坐獅和臥羊,形態逼真,栩栩如生。二壇為神道門至高氏宗祠通道,青石鋪路,石縫間偶有青草迎寒健拔地生長著。
  三壇兩側相間築有華表和碑亭。
  華表的基座是須彌座式,圭腳刻有卷草紋,柱身是小八角式,上半部凸雕卷草紋和仙鶴,最上面雕著的是望天吼,外形有些像小獅子,四爪力抓大地,昂首挺胸,怒目對天,剛健有力,好像正對著蒼天大吼,形態惟妙惟肖。華表後面的四角碑亭,古樸雅致,飛檐雕琢精良,不由暗自稱讚木雕師傅手工之精巧,忍不住用手輕觸其上,堅硬、清寒,才恍然大悟,非木雕而是用石頭倣木雕刻的,不禁更加叫絕。兩亭內各立石碑一通,螭首龜跌。相傳螭是龍生九子的一子,性好文采,故立於碑上方,而龜跌為龍生九子的另一子,性好負重,故立於碑下。
  踏上五級臺階,就到了四壇。兩側是烹制祭祖所用牛、羊、豬、兔、菜等祭品的所在,又叫神櫥。櫥前是一對2米多高的文臣像,相向而立,頭戴朝冠,前低後高,手持朝笏,神態儼然。
  五壇兩旁是貯藏祭祖所用祭器的神庫,上面刻著“鯉魚跳龍門”、“鹿”、“靈芝”、“仙牛”、“奔馬”等浮雕圖案,活靈活現。墓室位於中間,葬有墓主、父、祖及四個兒子。後設神位牌樓三組,按左昭右穆排列。在各牌樓的闌額上,透雕著獅子、麒麟、鳳凰、小鳥、駿馬、石榴樹、梅樹。最生動如真的是牌樓左、右梢間正面所刻的侍女,她們手秉煙裊香爐,身著長衫,腰縛薄帶,仿佛即將從牌樓上走下一般。
  地下是一個逝去的生命,而地上是一群倣似鮮活的生命,竟讓這墓地沒有一點蕭瑟的孤寂。
  文物是凝固的歷史,是文明的最直接見證
  整個墓地建築群工整對稱,青石鋪地、垂帶踏跺、臺基、圍墻等附屬物,將各個單體連接成整體,精巧佈局,有主有從,前後呼應,一點沒有雜亂或者偶然湊合的感覺。
  除了倣木的石刻讓人驚嘆外,建築上的刀法也變化多樣,刻畫細膩。據導遊介紹,除了剔地起突法外,還用了透雕、圓雕等手法,那些雕琢出來的馬、羊、白鹿、魚、鶴、龍、麒麟、人像,以及葡萄、梅花、卷草、石榴樹等,紋飾無不表現得自然流暢、富有質感,如此高超工藝且保留完整的明代官制墓葬,在江南已無出其右者。
  文物是凝固的歷史,是文明的最直接見證。因為高友璣墓既是古建築的經典作品,又是一座明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所以浙江省文物局有關專家在考察後,鄭重推薦其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的表情在變幻,很多已經物是人非,但畢竟有些東西保留了下來,比如仙逝者廉正清明的佳話,比如500多年前這石構建築的精湛技藝…… (解放日報)

明尚書高友璣墓 01_02...
e. W" v- l3 H4 ~4 \) ?. D: A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7 19: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尚書高友璣墓 03_04...
, t% p1 V. Y0 r

 

* |8 ^. J4 z( ^2 L$ j* D2 [% B$ F0 b

 

ewRpee44.jpg
GEVzwUwa.jpg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楼主| 发表于 2010-8-7 1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尚書高友璣墓 05_06...
9 y7 h( z1 N7 [2 ]: y& ^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楼主| 发表于 2010-8-7 1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尚書高友璣墓 07_08...
4 }. J$ L* I# t0 i/ s6 Q) e/ m1 H T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楼主| 发表于 2010-8-7 19: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尚書高友璣墓 09_10...
3 v5 f9 z1 }" u9 `0 D3 F% E) A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楼主| 发表于 2010-8-7 19: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尚書高友璣墓 11_12...
5 u/ e6 c; j. z. T4 {" |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明朝尚書_高友璣墓

发表于 2010-8-8 2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啊  也不知道 文革时期有没有破坏  要是没有 真难想象那段日子 高墓是如何挣扎过来的
发表于 2010-8-10 1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第二张中的“尚书"牌坊我居然没有看到,在墓的什么位置,这事儿太遗憾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8-12 16: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北老梁在2010-8-10 10:09:00的发言:
请问第二张中的“尚书"牌坊我居然没有看到,在墓的什么位置,这事儿太遗憾了。
5 V* O# j9 p; T% w

在墓之右方...在村莊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7 11:00 , Processed in 1.15068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