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个资料
) |7 Z! Q$ s! Z$ t - E; v9 `; @) \
' k4 _6 d: |; C9 G: A+ Z5 n! s ' `" s6 b$ M! l! P$ X) ~. }+ L
( {% n& @7 a z7 a' }
. f* M2 s8 K" b$ P) t7 a: F时报馆——中西合璧的建筑奇观 |
4 u! v+ c! ]% Y1 i; u- |
% V& {0 x5 R+ S4 C! v& |
8 \' o' Z$ T4 p; \
- c+ P# I% O2 ~$ ?人们在福州路老照片上可以看见一幢风格奇特的塔状楼房,这在上海市中心是绝无仅有的,它就是时报馆。
$ m$ \& l5 ~9 F* k《时报》创办于1904年,是戊戌变法后维新派在国内的第一份报纸,康有为的弟子狄葆贤和罗普分任经理和主笔,梁启超也参与策划,报馆位于福州路、望平街(今山东中路)口。该报开辟“时评”栏目,分版论断,反对专制,主张立宪,提倡教育,宣传欧美文化。《时报》文章思想先进、观点鲜明,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国学大师胡适在上海居住期间,几乎每天都要读《时报》,他还把报纸上的诗话、笔记、小说等剪贴成小册子,作为日后创作的资料。 ; R0 `! V" c/ O6 Z0 H
由于报馆面积狭小,不敷使用,狄葆贤于1921年建造报馆新楼。新楼占地1081平方米,建筑面积4981平方米。混凝土结构,共7层,通高25.64米。底层有欧式拱券门和爱奥尼克柱式装饰,东、南两立面均为西洋风格,上部还有巴洛克式山花装饰。在3层顶部辟有屋顶花园,种植花木,安放桌椅,供人游览息憩。东南转角处矗立中国传统风格的八角形塔楼,飞檐翘角葫芦顶,但门洞为欧式拱券装饰。塔身周围挑出阳台,供游人登高赏景。这幢中西合璧的建筑是当时上海一道奇特的风景。 ' M1 u' @* Z- J, d. W; e- w4 G" z
时报馆新楼落成时,民国政要和各界名流纷纷题词祝贺,孙中山题 “宣传文化”,黎元洪题“扬光飞文”,蔡元培题“日日新又日新”,马相伯、章太炎、唐绍仪、伍廷芳、严范孙以及外国学者杜威、罗素、卜舫济等也撰文、作诗或题词致贺。
' m: l. q9 N2 I9 \由于年老体衰,狄葆贤后来把《时报》盘给留学归国的黄伯惠。黄伯惠改变了报纸的风格、内容,增加了图片和新闻的份量。1927年,《时报》率先使用三色套印报纸,使印刷质量居国内领先地位。1928年,郎静山、黄伯惠等人在时报馆楼内成立了“华社”,这是我国南方第一个摄影团体。1929年,《时报》迁至浙江路小花园处,塔楼建筑由大东书局使用,但上海市民仍习惯称之为“时报馆”。
( u5 K" y8 w1 M5 O3 m解放后,这里曾作为外文和美术书刊的销售处。1998年建造百腾大厦,这幢曾给上海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建筑被拆除,令人扼腕。 * U3 S" J" ^/ }$ P" G$ i/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