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74|回复: 9

树人给看看,这家伙是啥?[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5-12 1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家紫藤开花了,招来不少大家伙,有蚕豆大小,挺吓人的,不知是啥,蛰人不?

# A ^: Y7 a+ A& ^- c2 b

树人给看看,这家伙是啥?

树人给看看,这家伙是啥?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14: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树人!熊蜂,我说比牛蜂个头大嘛,不惹它,躲远点。这家伙蛰人,这么大个蛰人还不把人蛰晕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14: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孤旅在2010-5-12 13:51:00的发言:
这是牛蜂吧
3 d# z+ E. ?- C, G- G8 Z) m& [) K

谢谢老朋友。我们小时把比马蜂大一点的叫牛蜂,这家伙个头比牛蜂大。

发表于 2010-5-12 14: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D; V+ R( y0 q! h7 `


   前辈我看它很像是熊蜂属的蜂类,因为也是个大家族,还是要专业昆虫系的好友来说道了,如果你们感兴趣我就去联系,

5 q/ |/ r0 `: J. H7 O

熊蜂属目录

7 L* s2 K- Y# W, A0 `, |$ I


  熊蜂
分类地位
  熊蜂属(Bombus;bumble bee)是节肢动物门、有颚亚门、六足总纲、昆虫纲、有翅亚纲、膜翅目、蜜蜂总科、蜜蜂科的1属。该属昆虫通称熊蜂。
种属分布
  该属已知300余种,除南极洲外,各洲都有分布,广泛分布于寒带、温带,其中温带地区较多。中国的熊蜂不少于150种,分布极广。在新疆和东北地区,熊蜂种类极为丰富,新疆有典型的草原荒漠种松熊蜂,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有典型的针叶林种藓状熊蜂和森林草原种乌苏黑熊蜂。在青海、西藏以及四川和云南的西北部山区,熊蜂种类亦丰,青藏高原有典型的高山种猛熊蜂,云南、四川有喜温的种类鸣熊蜂,但中国南方和西南方的平原上熊蜂很少。
形态特征
  熊蜂因为体态似熊而得名。外形近似蜜蜂,但唇基隆起;颚眼距明显;第1亚缘室被斜脉分割;雌蜂和工蜂后胫具花粉篮,胫节外侧光滑,边缘具长毛;雄蜂阳茎基腹铗和刺缘突突出或明显超过生殖突基节。熊蜂个体大,寿命长,浑身绒毛,有较长的吻,对一些深冠管花朵的授粉特别有效。
生活习性
  熊蜂与蜜蜂同属于社会性昆虫,其进化程度处于从独居蜂到半社会性蜜蜂的中间阶段。职能有分工,分雌蜂、雄蜂和工蜂。大多数种类一年1代。一个蜂群只有1个雌蜂。以雌蜂越冬。春暖花开时,越冬的雌蜂开始活动——寻找建筑蜂房的地点、采粉、繁殖等。工蜂羽化以后,立即清理巢房、储备蜂粮、调节巢房温度以及与雌蜂共同照料子蜂。雄蜂出现较晚,专司交配,交配后几天即死亡。
  熊蜂具有旺盛的采集力,能抵抗恶劣的环境,对低温、低光密度适应力强,在蜜蜂不出巢的阴冷天气,熊蜂可以继续在田间采集。而且,熊蜂不像蜜蜂那样具有灵敏的信息交流系统,它能专心地在温室内作物上采集授粉而不去碰撞或从通气孔飞出去。

- @. t( m% E7 g. o

  熊蜂是益虫,对于农林作物、牧草、中草药以及野生植物的传粉起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对牧草的传粉效果显著。有些国家为了提高牧草的产量,已经开始人工繁殖熊蜂。
  熊蜂是温室中比蜜蜂更为理想的授粉昆虫,尤其为温室内蜜蜂不爱采集的具有特殊气味的番茄授粉,效果更加显著,增产幅度高达30%以上。用熊蜂给温室蔬菜授粉,不但可以提高产量,而且可以改善果菜品质,减少畸形果菜的比率,解决运用化学授粉所带来的激素污染等问题。
  熊蜂是自然环境的一种良好的指标动物,对于动物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均有一定意义。

- G7 b7 Z o6 B# o9 ]

 

# p# a7 |* w2 O/ A( ?- ]1 @9 m

熊蜂的采食活动
   熊峰是一种野生传粉昆虫,它属于蜜蜂总科,熊蜂属。熊蜂个体较大,全身长有茸毛,体色多种多样,一般熊蜂的头部较黑,胸部呈黄色或黑白相间的颜色,由于这种蜂体形肥大,酷似黑熊因而在国内被命名为熊蜂。熊蜂约占全球熊蜂种类的37%,熊蜂分布比较广泛,自然界的熊蜂常在土坡、洞穴和废弃的鸟巢内栖息,多数种类是一年繁育一代
它们的外形同蜜蜂差不多,体外的几丁质表皮上覆盖着软毛,这些软毛在采集花粉时具有重要的功用,特别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在它们的头部有2条具有嗅觉功能的触角,还有2个司视觉的大复眼。头部的下方为口器,其上有吻和特别发达的上颚。熊蜂的吻是用于从植物上采集花蜜和花粉的重要器官,有趣的是,不同种类的熊蜂,吻的长度也是不一样的,其中长颊熊蜂吻的长度可达18~19毫米,比蜜蜂的吻要长3倍!但也有一些种类的吻很短,比如卵腹熊蜂的吻的长度只有7~10毫米。吻长的熊蜂种类往往喜欢采集深花冠的植物,这样它们不必咬破花冠就能采集到花蜜,而这些深花管的植物也正需要长吻类熊蜂来帮助它们进行授粉。熊蜂的上颚很尖利,不仅能咬破花管吸取某些植物的花蜜,还能咬穿坚硬的土壤来清理巢房和营造巢室。熊蜂有三对足,可以用来从全身的绒毛上收集花粉粒,并且把这些花粉粒打扫到后足的花粉筐内,在营造巢室的时候也很有用。熊蜂的2对翅膀除飞翔外,还可通过扇动来调节巢内的温度和湿度。与蜜蜂相似,它们的腹内也有贮蜜囊,采集到的花蜜可以装入蜜囊带回巢内。在它们腹部的末端具有毒腺和尾针,也能螫人,是防御和攻击的主要武器。但在用尾针螫击时却与蜜蜂有所不同,熊蜂能将尾针拔出,进行连续地螫刺,而自己却不会死亡。

. J0 F4 W- |; p+ }

  工蜂是繁殖器官发育不全的雌性熊蜂,它们不能和雄蜂交配。蜂王是受精的越冬雌蜂,它的寿命包括越冬期在内平均为一年,活动时期为3~5个月。蜂王从蛹内羽化出来的季节,当巢内食粮不足的时候,虽然也能在花上采集,但只为自食,不为蜂群采食。蜂王一生只有一次交配现象,它们首次飞出巢外就能交配,交配在飞翔中进行,但也可在地面花草等物体上进行。工蜂外形上和能生育的蜂王相类似,但在个体大小上有差别。当巢内失去蜂王时,工蜂产未受精卵培育雄蜂,直至巢内饲料消耗完为止。自然界中大量雄蜂是由工蜂产未受精卵而育成的,仅有极小部分是由蜂王产未受精卵育成的。雄蜂与工蜂和蜂王的区别,可以从外部形态和习性上的差异显示出来:它们腹部的末端钝圆,没有尾针,胸背和腹部的彩色带多半是不同的,刚好与头部唇基软毛的色彩一样。此外,雄蜂还有较长的触角,飞行时发出较混浊的“粗音”,它们的飞行目的不是为了采集食粮,而是为寻找雌蜂。雄蜂仅在巢内短时间栖居,羽化出巢后3~5昼夜就永远离开蜂巢,在巢外过露天生活,并开始与蜂王进行交配活动。雄蜂独自采食,晚上常停留在取食的花上或在草丛内潜伏,其寿命的长短常与气候和交配时间长短有关,一般可以持续1个月左右。

: Z2 Q* [8 Q& y" M

  社会性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已经学会了利用多种多样的资源,它们也形成了利用这些资源的多种多样的对策。因此,实际上社会性昆虫对觅食和保持能量平衡都有着复杂而多方面的适应。熊蜂虽然也属于社会性昆虫,但不象蜜蜂的社会那样庞大,而且也没有蜜蜂那样发达的通讯能力。当熊蜂发现一个蜜源地后,并没有能力召唤同伴一起去采食,也不能靠群体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对付其他的蜜蜂和劫掠别人的蜂巢,更不能像无刺蜂那样占有和保卫一个取食领域。因此,在任何一个熊蜂社会中,通常都是不同的个体去采访不同植物的花,这样一个蜂群就能依靠个体特化提高采食效率和做到广采博收,因为它发挥了每一个个体的采食专长。这种个体特化是一种成功的采食对策,特别是对那些结构比较复杂的花来说,因为从形态各异的花朵中采食花粉和花蜜,必须具备多样的采食技巧,并能完成一些特殊的动作。例如:为了采集一种茄属植物的花粉,熊蜂必须先用上颚抓紧花朵,然后靠胸肌的收缩使花朵震颤,并把花粉从管状花药上震落到自己身体腹部的腹面,然后再从那里把花粉送到花粉筐中去;在采集野玫瑰花粉时,熊蜂先在浅杯状的花朵中抓住一组花药,将花粉抖落。然后再去摇动另一组花药……,最后才把花粉从自己体毛上刮下来;为了采集乌头属植物的花蜜,熊蜂必须越过花药,钻到花朵的前部,然后从由花蜜容器演变而成的两片变态“花瓣”的顶部吸食花蜜。

0 ^. @7 Y' c3 h

  熊蜂的工蜂在羽化后的第2~3天就开始外出觅食了,当它们第一次采访构造较复杂的花朵时,其动作往往显得笨拙,而且效率不高,或者它们根本找不到食物在什么地方。它们前2~3次外出采食时平均每次大约采访5种不同植物的花,但在最初的1~2天内,只限于在有这些花朵的地方和能带给它们大量花粉的花上采食。但是,当这些优质花的花蜜减少或被采尽以后,它们便只好重新取样,不得不转移到其他植物的花上去采食。于是,起初含蜜量较少和不被采访的一些花,也逐渐开始有熊蜂来采食了。

& j' X3 p' h0 T9 ?

  当熊蜂被迫去采访一种新的结构较为复杂的花朵时,它们就会逐渐改进采食技巧,使采食技能趋于特化,科学家曾经用数学模拟的方法证明,这种特化觅食总是能比随机觅食取得更好的效益。在自然界中,大多数熊蜂最终都将发生特化,直到以利用一种植物资源为主。但是,除了这一种最主要的植物(称为主要特化植物)以外,通常还会有一种或更多种植物也是它们所擅长利用的(称为次要特化植物)。当次要特化植物变得更有利的时候,或者当主要特化植物缺乏的时候,熊蜂就会很容易地转化到以利用次要特化植物为主。

3 r+ j. \, z C* ~+ m9 H8 L* L# P

  熊蜂对食物资源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对资源的开拓和有效利用上,而不是表现在对食物的直接争夺上。竞争成败的关键是改进采食技巧,而采食技巧的改进又是同主要采食工具棗吻密切相关的。一种熊峰的吻越长,它们单位时间所能采访的深花冠的花朵也越多,收益也越大。此外,长吻熊蜂采访每一朵花所花的时间要比短吻熊蜂少得多。因此,同短吻熊蜂相比,长吻熊蜂在同样时间内就可以采访更多的花朵,并能得到较高的经济收益。在自然界,食物资源往往是分散分布的,难得有集中而丰富的食物基地,所以,熊蜂每次外出采食常常要采访几百朵花,这些花大约分布在500平方米的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同时还会有其他熊蜂在活动,由于熊蜂没有召唤同伴的通讯能力,所以任何一个蜂群都无法独占一个采食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停止采食活动而去追逐和攻击其他熊蜂,那对自己只会带来不利,所以,最好的取食对策就是埋头采蜜,事实正是这样,花朵上的熊蜂总是倾全力专心工作,专心致力于采食和提高采食效率,决不花时间和精力去驱赶其他的竞争者。

& g7 d) A' Y8 c( i( f

  尽管熊蜂比蜜蜂出勤早、收工晚,而且飞行速度也比蜜蜂快得多,能够达到每小时-60公里,但它们蜂巢中所贮存的食物一般也只够几个坏天气不能出勤时食用。它们把采集的食物很快就转喂给了幼蜂。同蜜蜂相比,熊蜂蜂群的寿命要短得多,到秋末就解体了,只留下受过精的雌蜂越冬。因此它们不需要为过冬而采集和贮存食物,也不需要在培养大量的新的蜂王和雄蜂上消耗资源。总之,熊蜂的采食对策是成功的,这种成功的采食对策主要是依靠个体的特化采食技巧,每个个体通过特化都能较有效地利用几种蜜源植物,这样大家合起来,几乎所有能被利用的资源就都可以被蜂群所利用了。

5 k2 b6 Y6 W4 V+ S

(注好友俗语的牛蜂是属于胡蜂科的几个品种的土叫法)

发表于 2010-5-12 13: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牛蜂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1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1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5-12 2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吴老家真好。城里的孩子只见过马蜂。。。。。
发表于 2010-5-13 1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挺吓人的,还真别理它,我走长城时经常看到这种蜂,嗡嗡的声音还特大~~~~
发表于 2011-1-26 17: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蜂毒性大,我小时候被蜇过,整个脸都肿了,鼻血都出来了。现在脸上还有半个绿豆大的坑,就是那次的留念,本来在眼角,长大后跑颧骨上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24 03:02 , Processed in 1.11581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