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柏胡同位于宣武区宣外大街路东(庄胜崇光的后面),虽至今尚存,却已残垣断壁,破烂不堪,若是没有名人故居在此,也早就夷为了平地!很难再找到当年的影子...... 海柏胡同之所以闻名,是因为它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在这里不仅有名人故居(朱彝尊,孔尚任),而且曾有三位京剧名家在此居住过,海柏胡同19号曾是京剧世家叶盛章的寓所,是胡同中最好的一所宅子(文革期间闲置了下来,66年住上了来京串连的红卫兵)。胡同的东头路北5号是京剧名家茹富兰(叶氏三婿之一,也就是叶盛章、叶盛兰的姐夫,叶少兰的姑父)的住所,京剧名家谷春章的家就住在他的旁边。另外曲艺名家马连登(马增芬、马增惠的父亲)住在紧挨海柏的香炉营小六条,因为都归海柏居委会管辖,所以也很熟知....... 海柏胡同16号院(顺德会馆 也叫广东会馆)在胡同的中部路南,清代文人朱彝尊的故居就坐落于此...... 我们家是1960搬入海柏胡同16号院的(当时叫海北寺街28号,当地人叫28号大院),大院一进门道是东西各有一间门房,整个大院主要分东西两部分,习惯称:东胡同,西胡同,俩胡同之间又有一东西走向的胡同相连,整个院落大概呈英文字母 H 型,大院又套着若干个小院,共住有70多户人家,70多户共走一个大门,所以彼此间就非常的熟悉..... 一进16号院往左手拐下四、五层的台阶,当时哪是一块较大的空场(小孩习惯叫大院),空旷的大院东西两边各有一棵硕大的臭春树,一到夏季,遮天蔽日,甚是凉爽,所以也就成了孩子们集中玩耍的地方......战备期间,在这片空场的下面,大家齐动手,曾经挖有U字型的防空洞,在这片空场的上面,也曾经垒过砖窑烧过砖(当时要求各户献砖 托完砖坯,就拿到这来烧)....... 一进16号院右手(西胡同)往里走中间部分,也有一块空地,院里的孩子们就自己动手,垒了一个长方型的池子,各家各户往里倒炉灰填满,在在上面铺上砖磨上水泥,就成了一个较标准的乒乓球台子,大伙排队玩,谁输了谁就下去...... 朱彝尊的故居就坐落整个大院的中央,是坐南朝北的一间正方型的大屋(院里人习惯称它为大房子),当时住在大房子的主人是一户姓冯的人家,他家共有9个孩子(男主人是水电部的工程师,所以也养的起),由于他家出身不好(资本家),所以在文革期间,被轰回老家,大房子就空闲了下来,后被居委会放置了一台电视机,院里的孩子们就可以花2分钱看电视.....另外,冯氏人家一个亲属也住在大院的南头,他家有11个孩子,共13口人(是整个大院中家庭人口之最),所以说 整个院落孩子之多是可想而知的了..... 放暑假的时候,院里的孩子们相约去看电影、游泳,秋天去郊外逮蛐蛐,甚至是去十里堡捡瓷片..... 寒假春节前后,大院里更是热闹,白天空竹声此起彼伏,傍晚时分,爆竹不断,小孩子们举着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纸灯笼出来玩耍,烛光闪闪,万紫千红,透着节日的气氛! 由于院子大,地型之有利、复杂、孩子又重多,所以整个院落酷似一个露天的大俱乐部,这院的孩子无奇不有、无所不玩,没有不玩的,且丰富多彩、花样繁多,数不胜数...... 白天院里热闹非凡,傍晚也不平静,天黑以后,有的孩子在大门口的两个石鼓门墩后面打火石玩,有的分拨逮着玩的,所以每家每户的犄角旮旯就成了孩子们的藏身之地.就连雨后上房抓蜗牛(小时候我们管它叫“水沑儿”)也成了孩子们的一种乐趣....... 哪时玩的玩意现在看起来比较寒酸,但那是我们自己动手发明创造的,比如:用捡来的瓷片可以发明成智能游戏——也就是现在还流行的华容道,当时叫“揪刘少奇”,大方块是刘少奇,横条的是王光美,四个竖条的是彭、罗、陆、扬,四个小方块是红卫兵。又比如:用一根旧竹门帘10分钟就可以糊成一个屁帘、豆腐块(简易的风筝)放起来。再比如:用大个的爆竹做成地雷——把爆竹绑在一根大钉子上,捻儿和火柴棍也绑在一起,中间夹一火柴皮,用根绳栓个勾,勾在火柴皮上就告成(一般是天黑了才玩,对人可以造成一定的伤害),摔炮、砸炮、链子枪 无所不能....... 我们的童年时代,天真无邪,心灵纯洁,情感真挚,是值得我们这一代人传承和发扬的...... 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会越来越少,但胡同文化、四合院的生活,是值得我们回味的......
% N9 ]7 G# J8 X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