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Q1 {# w9 F8 ?" [/ k
了然客的诗情画意太美了, 分享也! / P1 W2 ~. U# {, C# o, ~
3 E+ G8 t) Y3 f: X 你写的"七绝诗" 西山秋雨, 不错! 学习了, 为与您共勉, 请在平仄押韵方面继续下工夫,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请勿见外!)
6 _ r3 I4 U3 l# U- Q % i# K# A G2 c2 E9 ]" F5 k
你所写的七绝诗是“仄起首句入韵式”, 这首句确定了之后,后续的第二句、第三句和结句第四句也就相应要与首句对应,在首句不变的前提下,后面各句也就相应要跟随确定。(首句有四种变格,相应后面的各句也就有四种变格) # i' x/ i" y4 f
7 A; P6 U6 `$ q/ P* q& b& c你的首句: “ 秋 雨 绵 绵 色 意 浓" 你这句起句开头好!意景美!且严格依照七绝诗的平仄格律而写。
# G& ~( n2 Q# [* d0 w. r 这首句的诗谱平仄: (平) 仄 平 平 仄 (仄)平, "浓"字押《平水韵》上平声[二冬]韵部,首字“秋”的平仄是属“平”的但此格律对这字是“可仄也可平”,故用“平”声调也无妨。 0 y4 D$ v; J' K% `0 {
4 ^* b6 a* d1 G, O- }6 m/ [
第二句在绝诗的平仄格式上称为对首句的“对句”,即第一句与第二句的平仄应是每两字为一个平仄组合要“对”,
' P2 |4 R3 R: O) Q" y此第二句的平仄诗谱载明: 2 ]4 M7 A; o7 v
(平)平(仄)仄 仄 平 平 ,
9 D5 H7 o% R6 s( C! V 2 T1 s8 @8 r( a8 ] r/ r
你的第二句: 枫 叶 黄 栌 簇 簇 红 。 4 \7 P% c5 ?- T
你的第二句用字平仄: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红"字在《平水韵》里的上平声[一东]部,算押运。此第二句的你的第1字和第3字可平可仄不拘声调,第二句你的用字的第2\4\6字"破七绝格律诗谱的平仄,那是不允许的。 : X* ?) r! T: P4 \
9 b: x6 h% r1 [: T( U1 \5 Q第三句要对上面的第二句要“粘”,所谓“粘”,即第三句与第二句的每两字平仄的对应要“基本”相同,
# v( B5 i0 t5 L" `此七绝诗的第三句的诗谱平仄是: (平)平(仄)仄 平 平 仄 ,
! P+ S* u9 t* p/ s- T4 n& g+ p4 I4 B 9 T7 @% k% Z6 Q4 w! N2 N
你的第三句是: 雾 霭 几 度 西 山 起 , 8 p7 z, I4 l) L9 I6 V+ F
你此第三句的平仄是”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这就出现了“四连仄”的写七绝时破格的大忌了。 + k0 z: }0 t6 [% B$ E4 \
$ k/ Z8 t. v& K x( i }& q
收句即第四句要和第三句“对”。既这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每两字在七绝的诗谱平仄格律上要“相对”
+ Y, l2 b r+ K5 N9 l在仄起首句入韵式的七绝上的平仄格律是: (仄) 仄 平 平(仄)仄 平 。 ; F: E/ b) O# I; K
8 e8 I! N2 K( S! v
你写的收句是: 更 有 亭 台 薄 纱 里 。
& g) s1 J- F8 P* U你此结句的用字的平仄是: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 第四句首字的诗谱上“可仄可平”,故可用“更”字。第5字也可平可仄,可用“薄”字。 “有、亭、台、薄、”等4字合符诗谱平仄格律。“第6字“纱”字是“平”声调,原谱格律是“仄”声调,冲撞平仄了,故不行的。此结句的末字“里”不妥, 既把原来七绝的诗格律平仄打破,应该用“平”而破格误用了仄。“里”与《平水韵》的[东][冬]部相去甚远,改为“中”字即可。
/ P: ^+ V# R) I( J8 N- l* y' V/ h
+ R, \/ T0 A. |, C+ `. q9 @3 @我试改你此七绝如下:(仄起首句入韵式,各字附平水韵平仄对照,“(仄)”或“(平)”所加括号的平仄表示对应的用字可平可仄)
9 t6 R1 h) _1 D$ s3 m1 u0 @" ? 秋 雨 绵 绵 色 意 浓 ,
! P. N0 m- o, S8 \& w (仄)仄 平 平 (仄)仄 平(末字押[冬]韵) 4 B4 \( x7 `" @* s& h
! g$ P: H1 V1 ]: R5 v' d 黄 栌 枫 树 斗 丹 红 。
1 ]% Z& M7 ~/ G) A; h2 d3 u- e (平)平(仄) 仄 仄 平 平 (末字押[东]韵) 4 P! m3 c7 @5 W6 ^( Q" \
8 c" Y" b( R! y& ^& R2 @/ L/ ^, s
西 山 雾 霭 飘 然 起 , 8 f$ \7 I* z7 _: A9 H9 t
(平)平(仄) 仄 平 平 仄 (末字非押韵)
0 {# h3 }" N3 t$ Y9 ^+ {8 R - H2 \ M' `( j9 W
多 少 亭 台 紫 气 中。 6 x2 \; g5 B; d2 p
(仄)仄 平 平 (仄)仄 平 。(末字押[东]韵) 4 h8 Z+ m' Y1 O0 ^& {8 Y
在古代《平水韵》还要严格区分[一东]、[二冬]这两个韵部,当代这两个韵部早已合拼了,早已把上平声的[一东]的“中”字(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为第一声的ZHONG、“红”第二声HONG,这两字和把属于上平声的[二东]的“浓”第二声的NONG 都合拼在一起作为“平声”。广州话的方言,现在发“中”字是“阴平”声调的JONG,“红”发“阳平”声调的HONG,“浓”字也是“阳平”声调的NONG,这“浓”、“红”、“中”三字在当代普通话或广州话都认为可作古典唐诗宋词的押韵用字,填词用韵比写诗更为宽松,写诗用《平水韵》,填词用宽韵的《词林正韵》。(有的广州话将“ONG”韵母的广州话拼音方案表达为“UNG”。
. Q8 g& R+ Q! N! F" a+ P% z! _
2 c. w" l! o# a* `
: H0 d9 ?3 g. i) p,
7 h: ]1 Z% X&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