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60|回复: 10

《老北京人的棉鞋》[含2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12-1 23: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人的棉鞋》

$ A! M( W, ^' _4 k

这两天虽说过了小雪节气,可天气还是挺暖和,只是早晨起来感觉雾气沉沉的让人不太舒服。说到天气就让我想起我们小时候的北京冬天,那时候北京的冬天比现在要冷的多,记忆最深的是胡同的土地上能冻出裂口,伸手去拉屋门的铁拉手刺啦一下能粘下一层皮。出门得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还得带个大口罩为得是保暖,脚上一定穿着家里做的又结实又暖和的棉鞋----“毛窝”。今天的北京也搭着气候变暖,天不冷棉鞋的要求就不一样了,样式、色彩是主流,保暖的要求不高。您出门看一看满大街的人穿正儿八经棉鞋的有多少,特别是那些爱美的女士、mm们短裙长靴,在瑟瑟发抖的寒风中依然“亭亭玉立”,给冬天不太冷的北京街头凭添了温暖的景色。不管怎样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在享受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要体现美的感受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不是我们小时候的年代了,与时俱进嘛。

, R; [. L6 F. e' ]; R9 N3 {6 c+ j
" d/ a( u$ v7 N4 z

说起我们小时候,棉鞋老北京人家大多是自己做,很少去鞋店买。过去的人家都有居家过日子的几样东西,什么线板,袜板、捻捻坠等物,大人们一般在春秋季的晴天打“袼褙”就是用平时积攒的布头在一块平木板上用糨子一块一块的粘拼好再一层一层的加到一定厚度放到太阳下去晒干,晒干后的“袼褙”再按鞋底样子剪好把边口用白布条粘好五六层的厚度就可以纳鞋底了,纳鞋底用的是麻绳或小线, 手工捻的细麻绳是做鞋的重要材料,纳鞋底和绱鞋都得用它,捻麻绳也是每个家庭主妇都会的基本功,捻坠就捻麻绳的专用工具,它的主体是一头尖一头秃的铁棒也有用木头做的,中间安着一个有酒瓶底大小的铁砣,铁棒尖的一头弯成一个小钩子,把麻紕缠在搓搓上,一只手提住麻纰,一只手转动搓搓,就把麻纰捻成了绳坯,捻够一定的长度后,再把两股合成有香柱粗的麻绳,就可以用来纳鞋底和绱鞋了。

" S9 @. S. g- |3 \; m6 Q

纳鞋底那可是“女工”里面最苦的营生了,用五六层鞋坯合起来的鞋底,其厚其硬都是令人望而生畏的,要用麻绳把它密密地纳一遍其难度和劳动强度都是非常大的。纳鞋底时,先用细锥子在上面钻一个眼儿,把麻绳头穿过去,然后再把麻绳绕在手上使足老劲往紧勒,每纳一针都要费好多时间都要费好多力气,手上磨出茧子来勒出血来那是家常便饭。鞋帮也是先用报纸或牛皮纸剪好的鞋样在布面上画好,裁剪下来,絮上棉花缝好,那时候基本上家家都是用黑灯芯绒布(条绒布)做鞋面。随后将纳好的鞋底和鞋帮缝合在一起叫绱鞋。过去大多数人家自己绱鞋。上好后送到鞋铺排一排(用鞋楦子把鞋撑出型来,既美观又舒服),也有送到鞋铺绱鞋后边的工序也就全有了,排好的鞋在鞋底一圈涮上大白,砸好气眼穿上鞋带就可以穿上了,一般的人家特别是给孩子做的新鞋都是过年的时候穿。

- L$ l! N/ I4 i) M

在过去,老北京人一般到了冬天都一种棉鞋,叫做骆驼鞍式的棉鞋(毛窝),还比较讲究穿大棉花篓,名为老头乐,这种棉鞋的鞋帮和鞋底棉花很多,底子也很厚,鞋帮上还用手工扎出了许多云状的花纹,所以又称它做大云棉鞋。当年以内联陞鞋店和全胜鞋店所经营的这个品种是最为著名。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的千层底的鞋越来越少了取代它的是塑料底子、橡胶底子,过去的鞋铺也不见了踪迹,现如今五眼的毛窝也不多见了,取代的是各式各样的新款皮鞋,运动鞋等等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理念也转变了,一切都在变可有一节那就是万变不离其宗,咱老北京人朴实勤俭的生活态度不能变,居家过日子图的就是安稳踏实,您脚上要是穿上自己老母亲给您做的一双鞋,不论您走到哪儿都踏实,您说是不?

5 g; l3 v1 z- _+ `% `% G- Q


北京人的棉鞋

北京人的棉鞋

北京人的棉鞋

北京人的棉鞋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 0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楼主发帖的字体,字大省眼
发表于 2009-12-2 06: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袼褙

5 N6 V7 s* y; B! ~& H

2:内联陞

4 {! [* E9 ~8 ~6 r7 Y) _

-------------

4 E8 V+ W" e, t- a$ s- O

这篇文字写得有趣,楼主加油!!

发表于 2009-12-2 0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说,女红,是女工吧。
发表于 2009-12-2 1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现在脚上就穿了双 不过是买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1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鹰飞先生的指正,是袼褙 及内联陞,看来本人太疏忽了,惭愧。
发表于 2009-12-2 1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09-12-2 9:45:00的发言:
您说,女红,是女工吧。
1 f7 F6 ]7 ?" v9 u' I/ N

猪哥,女红,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女红”最初写作“女工”。

" Z" ^( a- U$ ]/ [& ?9 l& |

        后,随时代发展,人们更习惯用“女工”一词指代从事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的女性工作者,它的本义反而被置于从属地位,为避免混淆,人们用“红”为“工”的异体,“女工”的本义被转移到“女红”一词上,而它本身则转型成功,借另一意义获得重生。

* ~3 E5 [, a \/ z7 s# ^

        所以,女红,读作:nǚ gōng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14: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食烟火者先生,谢谢您的指正,改过来了。小的时候随母亲去鞋铺看到师傅们干活,身边有一小桶白浆,常听师傅让伙计拿做好的鞋“涮一道”,其实就是用刷子一圈大白而已。
发表于 2009-12-2 1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试着说几句:

8 x; R% P% d- y- H F

 

5 ?& D) ?1 U6 [! j/ g: E

“在瑟瑟发抖的寒风中”,“瑟瑟发抖”也许不宜于形容“寒风”。因为是寒风使人冷得发抖,不是寒风自己冷得发抖。

- U S' q0 ?' W, V2 L

“凭添了温暖的景色”,“凭添”似乎是“平添”。

3 u7 O! g( [) b: _4 l* K; \# K

“吧边口用白布条粘好五六层的厚度就可以纳鞋底了”,“吧”应该是“把”。

, r4 Y0 J8 W5 N! f

纳鞋底那可是“女工”里面最苦的营生了”,“女红”是正确的,且无须加引号。

4 m+ E/ t* M% K3 V! ~

“在鞋底一圈涮上大白”,也许就应该是“涮”,不是“刷”?这个涉及专用动词,不敢质疑。

& X6 {9 [1 P2 f

“这两天虽说过了小雪节气,可天气还是挺暖和,只是早晨起来感觉雾气沉沉的让人不太舒服。说到天气就让我想起我们小时候的北京冬天,那时候北京的冬天比现在要冷的多”。

! N+ k" t# B" `3 O& a( ~/ t0 G

 

; c; ~$ l% I1 u3 L

我喜欢这个开头。“起”,“承”,都好。

/ ?2 q* {1 p# K2 a- s

“一切都在变,可有一节那就是万变不离其宗,咱老北京人朴实勤俭的生活态度不能变,居家过日子图的就是安稳踏实,您脚上要是穿上自己老母亲给您做的一双鞋,不论您走到哪儿都踏实,您说是不?!”

; s# c8 |9 L4 h+ Q# t' \

 

+ Q$ s% C! \6 h- P; F' ]

也喜欢这个结尾,堪称是“豹尾”。但是最后的惊叹号,不用更好。

# F8 z0 u! J; e) d3 c% W% I3 W

 

8 ^& Z- l3 o/ l. G

(摘引粘贴的文字,字体居然不一致,不会玩啦)

1 g/ H& a/ z- R' o2 T

 

! H3 }3 @( v, u% e# U% R

 

* s* ~" n# T. [4 B# r: U, L0 O

 

发表于 2009-12-2 19: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棉窝!
发表于 2009-12-2 1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小时的手工课,老师非让纳鞋底子,就是这样的工序,可费了劲了。后来还是邻家奶奶给做了几针,凑合得了3分,及格了:)。

3 I7 a* y1 S5 T* t% Q. C

那会儿走街上,也能看到有人家儿门口大板子上晒着袼褙。

2 K) T: x4 C/ ~7 f6 U2 [& `

有的人家儿手巧的,做的比买的还好看呢。

6 c9 l7 v0 ]# m. G' q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1 16:05 , Processed in 1.14607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