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c0 Q C# J0 y' w2 j6 V6 i
春风吹泪过昭陵ffice ffice" /> 7 {% @, Q S( C3 z! b& g `$ Q9 l
所谓“仁政”,一直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但北宋仁宗皇帝赵祯之前,中国没有一个帝王敢以“仁”自称或被冠之以“仁”。 " \/ b8 K/ x0 T/ {
赵祯晏驾后,庙号“仁宗”,之后的元、明、清,都有步宋仁宗后尘的皇帝,他们都成了“仁宗”,但没有一个能追赶上宋仁宗所实施的“仁政”。
8 s7 ^ Z$ v# e/ c2 D0 T" j7 H|惧怕大臣的皇帝|
. e3 @: q1 o6 {* ?) Y" L记者在永昭陵遇到一个当地女郎,问她:“这是什么?”答:“宋陵呀!”问:“谁的陵墓?”答:“赵匡胤的!”
0 Y% M; O* Y- f2 s其实,永昭陵是宋仁宗赵祯的陵墓。宋仁宗可能是北宋9位皇帝中知名度较低的皇帝之一,但他驾崩时,人民发自内心的悲痛却是其他皇帝难以相比的。
7 l" z; _ g0 x& z' E, h' e l+ {+ S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明">明ersonName>君圣主,在位时间最长,达42年,其间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仁宗当政期间,政府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相对于“私交子”而言)。当仁宗死亡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 j5 D5 u4 Y! ]3 {- U
当讣告送达辽国时,大辽的皇帝也十分难过,将仁宗送给他的御衣“葬为衣冠冢”,岁岁祭奠。时人路过永昭陵,在陵寝的墙壁上题诗写道: & q/ ]( Y8 b9 X) B1 H
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更不能。四十二年如梦觉,春风吹泪过昭陵。
s% J% m. m% ]0 R( k2 Z2 G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颇能约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古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史载,有一天,他处理事务直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第二天皇后知道此事,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面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厨下以后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就要数百只。若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更不堪算计。为我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实在不忍。因此我甘愿忍一时之饥。”
& W, ]. o- g) Z# f/ h6 ^0 |仁宗的善于纳谏还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青天。包青天实在是政治清明的产物而非其他。想想吧,如果皇帝不清明,哪会有包青天产生的政治环境?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包拯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的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是接受了他的建议。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上要拿掉三司使(国家计委主任兼财政部长)张尧佐的职务,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张尧佐是仁宗的宠妃张氏的伯父。包拯把奏章递上去了,仁宗也有点为难。最后他想了个变通的办法,就是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没想到包拯还是不愿意,且谏诤更加激烈。 ) Z8 a+ y1 b7 S6 Q
仁宗有些生气地说:“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包拯的回答更加不客气:“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 3 w% P) w5 b1 o( F# U
不管是遭到反唇相讥,还是被喷上一脸唾沫星子,仁宗都很清醒、很民主。他不认为这样会龙威尽失,能接受的,他就接受,一时不能接受的,他就不理不睬。但他对提意见者绝不打击报复,有时甚至会安抚有加。
/ Y! q) s; q+ L! w8 g, ~/ ]张尧佐最终没能当成节度使。仁宗回到后宫后,对张贵妃说了一句现在看来还很具政治远见的话:“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史载,仁宗情急之下把节度使说成了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
5 j1 T `% J9 t1 P一个惧怕大臣的皇帝,一般来说是会赢得人民的热爱的,这个王朝的天也会比较清亮。
' ]& C5 g% l4 S; r" i%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