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 S3 w" y# c* j' } 二十五年前,一位博物院的管理员从已见锈蚀的那串钥匙中选出一把,打开了那两扇咿呀作响的大门,将一副历尽沧桑满目凄凉却又难掩昔日雍容华贵的真实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
+ i# i. \3 Y) I! G& ` Z0 W乾隆花园游记 \" H( }" i$ f: T% f
故宫是明清两朝历经27代帝王的皇家宫禁,除正、偏殿9999.5间屋宇外,还有四个花园。 9 i; b% i* c: m
故宫中轴线上的御花园一直开放,为人所稔知,还有个宁寿园,为各代帝王晏驾后他们的后妃所居。此外在紫禁城后部东西对称位置上各有一座花园,布局几乎一致,只是西花园已毁于大火,而东花园名为建福宫则保留至今。 4 `" r; k1 H; H% R' X
建福宫于乾隆35年(公元1771年)开始建造,至乾隆41年(公元1777年)完工。兴建它的目的是准备乾隆帝归政后居住,就是乾隆皇帝的寿宫,因而也被宫人们称之为乾隆花园。 1 e) [) W. S1 O& h( Y
乾隆花园总长度160米,宽40米,狭长的地带被两侧笔直高高的红色宫墙挤压包裹着,这实际上给设计者出了一个难题,必须进行独特地处理才能从安排和布局上使花园既符合皇禁御苑的规制身份,又保有秀雅细巧的园林风范。匠心独运的设计师们于是将花园截为四个院落,各具特色,风格迥异,配以山石花草的小巧联结与点缀,真可说是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 / @" R% C+ k& \
进了故宫珍宝馆,首重院落的东北角有个极不显眼的小门----衍祺门,一般游人到此就该止步了,而乾隆花园恰恰却深藏在门内。 : u, h4 E' N4 D
踏进院门,突兀而出的一座巨型太湖石遮挡住视线,它几乎将整个院子塞满,像是表明此处仅有座假山而已。然而太湖石下却有条窄窄的隧道,穿过去,就好似进入了仙境。它其实很温柔,极具花园特色,在宽敞的院落里栽种着许许多多的奇花异草,古树怪石。院内的主体建筑是中央偏北的敞廊,名为古华轩,整座建筑由24根木柱支撑,也许是象征着24节气。轩前右植一株海棠树,左为一株高大粗实的楸树,其树筋盘虬节、扭曲苍劲,轩之古华也就是由它命名。至于这株老楸树多大年纪已无人知晓,只是树在前而园在后则有据可考,也就是为了保护它,古华轩在建造时只好向后退了丈许,并在海棠东侧撑起一根斜木支住老楸树的腰干。
7 V u0 O0 f8 N+ ?' _, J 古华轩内悬挂着十几块雕龙大匾,已斑烂剥落,倒愈见古朴淡雅,匾上通为乾隆皇帝亲笔题诗。最为醒目的是轩堂上的对联,上联:长楸古柏是佳朋;下联:明月清风无尽藏;横批为匾诗一首:庭楸杰峙已生孙,景郁其年几百沦;以素为华今即古,启余吟兹得于轩。这大概也就是轩名古华的旨趣所在了。 9 @# r7 p6 G! z; g, g
园西南方有座后宽前方的两进亭阁,名为禊赏,亭前地面是条曲折回旋的窄窄水渠,呼为留杯渠,渠虽窄,水虽少,却是建福宫花园里唯一的绿水悠悠处,可惜尽管如此,它也是人工雕凿而成,只是外接一只巨缸,由当值太监向缸内注水,再通过缸下孔洞入渠流转。据传每逢春日三月三,乾隆爷即召臣子于此饮酒题诗,并将盛酒之杯纳入渠中,随流水曲折下行,停在谁的面前则当吟诗一首。现今类似的留杯渠已不多见,除此地外,在中南海和恭王府内也各有一渠。 ( s% v4 y/ M+ o: l2 J
园西北角有座高阁,名为旭辉,因为每天冉冉升起的太阳射入紫禁城时,这里是第一个迎接旭日辉光的地方。 " I1 p+ a7 A8 R! Z# z9 ~0 B3 p
其实,入园处的那座假山并非只是做为建福宫花园的屏障,它还在继续向东北方向延伸,将至尽头却又突兀而起,上有一亭,名为高亭,称之为亭则也不尽然,它无盖无顶,朴素淡泊,其形状实属少见,却表现出主人的良苦用心,这里是乾隆皇帝经常诵经礼佛的所在。 7 k& O5 I: H4 s8 P: d* ~
游过这第一进院落,即可感到它颇具江南园林的纤巧秀雅,据说这是因乾隆皇帝未登基时随爷爷下过江南,归政时自己也曾六下江南,他非常喜欢南方的园林布局,希望自己退政后还能常见江南景致,故此仿照修建而成。然而实际上他极少在此居住,更多的是到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驻跸,所以,园内并不奢华。又由于后来此园也从不对外开放,园内尘封蛛锁,残红凋蔽,败叶枯枝,很是凄凉,加之园中久未修葺,更添万分愁绪,纵然有许多参天古松古柏,争奇斗异的怪石盆景,也无法掩饰人去楼空的荒落。
. }7 K* ~' `* Y2 k/ k" i a9 F 第二进院落现辟为外宾招待处,寻常游客已不能问津。
* `& T6 Q% t7 V% S 穿过狭长的夹道便来到了第三重院落,渐高的回廊将人引入一个奇异的境界。这里假山峻峭挺拔,各具异姿,满满地堆砌在院子中,假山上还建有一些令人赏心悦目的亭台楼阁,却似乎无路可通,大有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意趣。 3 I+ l4 [$ H! b) H
此院中最具特色的是两座由五彩石干摆而成的花墙,其中一壁为弧形,更令人击节叫绝;另一壁则题名为"挹爽",前瞻时让人确有神清气爽之感。同时整座院落的甬路,建筑物的基石,使用的全是这种美丽的五彩石,最让人折服的是山上"耸秀亭"内地面也全由五色石铺就,其整齐平滑及色彩搭配,的确可称得上精绝,完全能同如今的水磨石地面媲美。
. y8 a; u) v& |: a5 c7 l 那么,路在哪里呢?实际上院内有三条路贯通各处,捷径便是登上嶙峋山石,直赴耸秀亭;如果这样感觉不适,可徇游廊而上,轻移漫步,游哉优哉,总览景观;最有意趣的还是直入洞府,穿山洞转至耸秀亭之下,山洞路程较长,蜿蜒曲折,忽明忽暗,回旋多变。待到亭下的中央洞府,一缕斜晖穿过洞隙飘然而落,真真令人销魂。沿山洞向上,几经盘绕,亦可直达"三友轩"。三友轩的建筑别具一格,背依建福宫花园之外的承晖殿,高高的台基不事雕琢,厚拙古朴,大得轩名之意趣。向西的正门前,依山石左右各有一樽盆景,左面是块奇巧神工的太湖石,右面是株高耸如剑的石笋。两樽盆景间栽有一棵古松,一株腊梅,中央为数株稀疏的湘妃竹,三友之中看来只有它略显单薄。多年无人护持,它们是如何渡过这孤寂凄清的光阴?不堪回首,昔日繁华似梦如烟,但或许这也是它们之所以可贵而为人称道的高洁处。当隆冬苦寒,那细细的龙吟,那涛海般的哀啸也许会越过高高的宫墙,直达隔壁宁寿宫的乐寿堂上,为长眠地下的帝王嫔妃之灵呈上一曲挽歌吧?
3 V: D) T0 G. [0 D 绕过乾隆皇帝为自己后世修福而来诵经的翠赏阁,步出小院,穿过仅容一身的堂门便抵达乾隆花园的最后一进院落。 2 y3 m- J( w) q+ O) T- m
这儿的山洞另有一番情趣,洞虽是洞却绝不黑暗,巧手工匠们给它留下了大大小小无数个隙罅,参差错落的光线射在洞窟内的各个角落,使人既感觉到山洞的幽密深邃又没有钻入洞中的压抑感。洞口高起的假山石上有座窄小精巧的石桥,将假山与院内二层楼上的雕栏回廊相连接,导游风趣地告诉我们,它大约是我国乃至是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了。"立交桥"北是座奇巧的小亭,高耸的宝顶形分五瓣,匾额上大书"碧螺"二字,顾名思义,当寓咏梅之意。
( P! S/ p4 b0 a* ^: x. E, c 钻出洞府,迎面一栋两层楼阁拔地而起,这就是"符望阁",楼前敞亮开阔,并缀以盆景点染,雕梁画栋,尽显出皇家富贵雍容本色,可谓世上帝王家。可惜阁门紧锁,无缘得入,据说"符望阁"外观二层,阁内实为三层,虽不能说冲霄凌云,却自气度不凡,符望两字也是乾隆六十年后归政自慰之语,然而它还有个宫内人人皆知的别名,叫做迷楼。就是说,进入阁中亦如进迷宫,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楼内种种特异建筑和精巧机关所致,还是传闻楼内随处可见的玻璃隔扇、镶镜幕墙所致,则不得知了。
9 ?, u( _; x2 Z" D+ T 顺阁前曲径攀上假山,再曲回上缘,亦可达前面提到的"碧螺亭",据考此亭的建筑式样在全国独一无二,汉白玉的实心围栏上雕出二十二株大枝梅花,各具形态,细腻逼真,奇姿异态令人叹绝。它们有的粗豪,有的纤巧,有的昂首怒放,有的低眉沉思,这样巧夺天工的笔法刀工简直有些不可思议。抬头再观亭顶天花上的图案,依旧是雪中君子,且更为组合新颖,雕工精绝。 # E2 X. v! |& v/ h9 c
过小桥,沿爬山廊又可到"符望阁"右侧,一座宝瓶式小门分隔内外,门名"挹秀",果然远远而望,内中秀气夺人,可惜园内正当修整,无复其本来面目,听说此中"倦勤斋"里有座别致的戏楼,却不能造访了。
& ?/ i: h+ W. H/ A2 q8 N9 ~ 出了乾隆花园后门,已抵珍宝馆。蓦然回首,夕阳的斜晖里,这座美丽的园中之园竟显得那么孤寂、忧伤,如同一位绝色少女立于暮霭苍茫中睁大含情脉脉的眼睛,她在挽留我们,还是在企盼着有人再来? 0 E( o0 m6 l7 o5 U
1984.5
, k) B# n. f' T5 W, l) a7 U 这篇游记是当年二次“回炉”做学生时的作文,压在尘封的故纸堆中,几乎让我忘记了,前些日子偶然发现,又重新电脑录入,为尊重当时的情景,一字未改,可能会有许多谬误之处,有些是那位兼给我们做导游的管理员的口述,也许有他的口误,也许有本人记录错讹处,敬请朋友们见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