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F. p$ F) [; w( f) h7 b
兑换银钱
9 {! l9 i7 _( }# h1 K9 t9 A这张照片是旧北京街头兑换银元的摊子,摄于30年代初期。这种20、30年代北京街头常见的摊点,其正式名称叫“钱摊儿”或“钱桌”。清末实行新政,改革币制,仿照日本铸造银元和铜元。银元是主币,铜元和原有的制钱为辅币。铜元分两种,一种是大铜元,一枚折合清制钱20文,北京人俗称为“大枚”或“大铜子”、“大子儿”。;一种是小铜元,叫:“当十铜”或“小铜子儿”、“铜子儿”。清末,没来得及铸很多银元,清即亡。进入民国初年,铸了大量的带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俗称“袁大头”。民国初年,一块银元已换到140多个“大铜子”;到30年底初,照片拍摄时期,已涨到没银元换500多枚“大铜子”了。后官方规定,一银元换230个“大铜子”460个“小铜子”。
* C8 C* ]3 z0 y L* F二三十年代,北京的物价便宜。1“大枚”买1根大油条;2“大枚”买1个芝麻烧饼;5“大枚”买一大碗美味馄饨,再加上一个荷包蛋也只卖“8大枚”;35“大枚”一斤小磨香油,合一角五分钱;50多“大枚”可买1斤鲜猪肉,不过2角多钱;在饭馆吃饭,2凉、2热、1汤,也只有2角钱。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使用铜元。因此,“钱摊儿”应换运而生成为一种职业也就司空见惯了。当时社会稳定,日常兑换涨落幅度不大,每日起伏在2、3枚之间。30年代初,兑换银元生意是这样的:顾客以银元换铜元时,“钱摊儿”要比当日牌价每元少付3枚,称之为“减水”;顾客以铜元换银元时,“钱摊儿”要比当日牌价每元多收3枚,称之为“贴水”,一天能从中获利3---5块银元。确为厚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