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 O& j5 B( y1 N3 Y 客居香港时马连良就听说了,家里为豆腐巷的老宅打了官司,那是因为马家搬到南宽街后,便将豆腐巷7号的老宅租赁出去,承租房子的是个叫冯继源的河北人,房子被用来开了旅馆,但冯却长期不付房租,对生活正处于十分窘迫的马家来说,急需还债和维持生活,于是将冯继源告到了法院。没想到共产党的法院很公正,官司打赢了,马家得到赔偿。这让马连良很感动,对新政权有了新认识。
' p( Y: |& P+ a6 l9 E! s当马连良回到内地,重新开始演艺生涯后,得知建国初期,政府缺少办公用房,便决定将豆腐巷的住宅全部无偿地捐赠给了政府,这所院子后来成为北京市文化局的招待所。
* }/ a& j0 D. A, t2 f3 o2 E报子街(乙)74号是座二进院子的住宅,总面积778平方米,住宅面积529平方米,一进院有北房5间(1间门道1间车库),南房5间,东西各有厢房。二进院北房5间,同前院南房勾连搭相接,南房3间,及东西厢房。前院西面有道廊子和角门与后院相通,但平常并不打开。院子东面是连接两个院子的走道,后院是从小影壁遮护的一道月亮门进入。马先生便一直居住在后院。
+ U7 ^& }5 Z9 l. H6 e这座院子尽管处于西单繁华地区,但由于路南商店不多,院墙又都比较长,便显得幽静了许多,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打通西长安街,拆掉了旧刑部街和报子街大部分,此院临街时,也显得淡雅肃静。
: l/ a0 O" |* S3 t$ g1 _这处院子虽然比南宽街13号小了不少,但由于孩子们长大成人,有些分配到外地工作,房子倒也足够马家使用。在这里马连良先生相对平稳踏实地生活了十多年,直到文革。 7 C' G" ], g9 t* p* V" A+ T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改变了一切。
o; F7 e% Z _" z9 }2 {$ l( c5 u0 M8月里运动升级,红卫兵开始走上社会“造反”。此时,躲过反右斗争的马连良先生注定在劫难逃,一顶顶吓人的“大帽子”让他成了专政对象,复兴门内大街54号的马宅更是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查抄,使得马家在这一刻真的成为了无产阶级。随后,包括马先生,全家人都被赶到前院,挤在一起居住,而大部分家具用品以至一些衣物除了被抄走的,其他一概都被封存,贴上了封条,不得主人动用。 8 X& t$ G& E! D [* I
由于马宅的地理位置方便,西城的“红卫兵小将”将总部设在了这里,在其后成立的红卫兵西城纠察队依旧将总部设在马家院内。每天进进出出的大批红卫兵俨然成为这儿的主人,而马家人只能担惊受怕,战战兢兢地蜷缩在前院,生怕再有不幸降临。当年这里曾经是西城各院校红卫兵及革命学生大串联前往各地免费乘车证的签发处,我清楚的记得当年我和几位同学去外地串联时的乘车证就是在这儿领取的。同时,这儿也是外地来京接受毛主席检阅串联学生的中转站,包括签发在京的免费乘车证。
a1 j- d( V ?/ ?: f这样的日子难免让戴着“黑帽子”的马家人一日三惊。如果还能说有一点点儿万幸的话,就是已经逐渐兴起的造反派们出于惧怕红卫兵,不敢直接上马宅来“拿人”,使马先生侥幸逃过了更多的“触及皮肉”之苦。
) h' X7 D( R/ [六冲公安部之后的红卫兵开始失势,随着运动深入,一些“老兵儿”的父母也受到冲击,成为黑帮走资派,分化瓦解自然到来。受到中央文革支持的造反派则乘势而上,取代了红卫兵的位置。不过在马宅内的“西纠”变成“联动”后还是驻扎了较长一段时间。 - L7 V8 y7 a6 a/ h" c9 K5 m
然而马先生却在经受多重打击和惊吓后,不堪重负,突发心脏病,又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致使他于1966年12月16日在阜外医院病逝。
! r& z8 X1 w6 ? j马先生病逝后不久,马家人被扫地出门,赶到和平里的“黑帮楼”栖身。只有马夫人因身体多病,由仗义的梅兰芳夫人收留在自己家中,生存状况稍好一些,其他人不论在单位还是社会上都不断受到歧视和打击。
+ C" ?+ K* X6 \! e至此,复兴门内大街54号也与其他许多类似的大宅门和私房院一样成了为公有住宅。 4 f0 W: \9 t3 d% p+ w0 |" R
随后的日子里,红卫兵已经作鸟兽散,自然也就离开了马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处院落的使用者划归西城公安局和二龙路派出所。这儿曾开办过“三性”学习班,这名称听起来很文雅,其实却不然。所谓“三性”是指流氓、小偷和打砸抢分子,那时社会上的流氓、小偷并不多,主要还是关的打砸抢分子,或许其中有在此曾做过临时主人的“老兵”也未可知。
6 v) ^2 ]% y B: b复兴门内大街54号院此后一直做为全民公有产,登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行政管理局名下,落实三高政策时对此处房产如何处理则不得而知了,或许因种种原因与马家后人进行了房产置换,进行了另行安置。因为马家人自文革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住过。 7 u# J: b2 d, m5 G7 ~ |% X
改革了,马宅临街好经商,于是就翻改建成了饭店,主要经营花江狗肉,门外的大招牌十分醒目,后来有不少居民提意见,饭店大概也感到有些不太合适,花江狗肉的大招牌便悄悄撤了下去。近年来,大概是感觉名人故居更有影响力,或许能赚大钱,于是它又挂起了马先生的金字招牌。眼下的故居如本文开头所述,正在紧张地改建中,相信不久我们就会见到改建后马连良先生的“新版故居”了。 . E4 z# r' N& j
马先生故去后,没有能够按照回民的习俗进行土葬,而是被火化了,尽管马家原本有着自己的家族墓地。马先生的家族墓地,原在阜城门外,被唤做“马家花园”。1952年,为了支持政府对北京市的整体规划,马连良先生将其交给政府,并将家人的坟墓都迁往东八里庄的回民义地。其后阜外的“马家花园”经过平整改建,成为了居民小区及“华侨补习学校”。但是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活人都难以保护,更何况尸骨了。直到六年后的1972年,梅兰芳夫人福芝芳用梅家香山脚下万华山麓的两间房子与香山大队置换了一块地,做为马连良先生的墓地,才终使马先生的骨灰入土为安了,只是此时的墓碑是由先生小儿子马崇恩自己刻制的,墓碑上也不敢刻上马先生的名字,而镌刻的是“马温如先生之墓”。1979年3月27日马连良冤案得到平反昭雪,并于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追悼会。2001年,在马先生诞辰100周年时,在朱镕基总理的关怀和指示下,由政府出资重新修葺了马先生的墓地。
0 v: _9 f, ~2 o! c9 \马连良先生的一生,多姿多彩,更是坎坷曲折。在老北京人的心目中,特别是老戏迷的心目中,他就是一颗耀眼的巨星。而他生命的最后历程又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让人自然要为之扼腕长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