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6 ^% d4 c8 D1 g/ v9 c5 p2 o
本报记者刘一达
: X' c6 \( v U7 M- |# P
(上接54版)有道是苍天不负苦心人,正当他一筹莫展,愁肠百转之时,仿佛有神相助,北京首饰进出口公司得知老董淘宝,主动找上门来,原来这家当年国内最大的首饰出口单位,还有一些老铺底子。老董率人来到公司的仓库,打开尘封的老柜一看,不禁眼前一亮,一批珠宝闪光耀眼。公司负责人交了实底儿,这批库存多年未动,珠宝大多是明清时代的,
# p0 V5 Q# A; [; H: X1 |: R
有的已经三四百年以上,几颗大的珍珠直径在12毫米左右,世所罕见。有些老物件是从服饰上抠下来的。老董他们挑选的时候,有的宝石和珍珠上还有穿眼的痕迹。也许是天意合成,这些世上难见的珠宝该当镶嵌在“金瓯永固杯”上。众人不禁叹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珠宝终于淘到了,让老董没想到的是在制作上又遇到了难题,高仿“金瓯永固杯”几乎再次夭折。
* y6 M& f. y/ c- X' b5 B; [
/ {& ~- y$ G6 M2 t+ v+ f: Q 镶嵌绝活要失传金杯高仿寻艺难
W: n- W4 c" |, B, p2 B: P
您也许有所不知,中国的工艺美术品,在制作工艺上分着行当。“金瓯永固杯”在工艺行当上属花丝镶嵌。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它是以金银为原材料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装饰工艺,算老北京民间工艺一绝,后来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这种工艺早在商代就有雏形,到春秋战国时期,花丝镶嵌工艺已广泛应用。汉代,这种工艺已相当精湛,京城的花丝镶嵌工艺是在元、明、清三代逐步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的,随着对金银工艺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行业内部也进一步分工,分为实作、镶嵌作、錾作、攒作、烧蓝作、点翠作、包金作等十几个行业。以前,京城的花丝镶嵌艺人主要为宫廷服务,辛亥革命以后,宫廷艺术才流向民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城的花丝镶嵌作坊及金店、首饰楼有200多家,出现了一批有绝活儿的艺人,如被誉为“花丝王”的张聚伍,擅长填丝的艺人于海、錾活高手赵子元、镪錾立体人物的王子厚等。1956年这一行业实行合作化,1958年,在数十家小作坊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花丝镶嵌厂,这个厂汇集了一批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如毕尚斌、张广和、翟德寿、吴可男等,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他们制作的各种花丝镶嵌工艺品,主要用做出口,其中,它包含堆、垒、编、填、掐、镶、嵌等各种工艺的大型摆件“南京长江大桥”、“故宫角楼”、“岳阳楼”、“九龙壁”、“龙凤插盘”等享誉中外,成为花丝镶嵌工艺的“绝品”。按说如果有这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为主的花丝镶嵌厂还存在,仿制“金瓯永固杯”当不在话下,谁知当董永林承接高仿“金瓯永固杯”时,北京花丝镶嵌厂早已宣布破产,不复存在了。
" l2 P) J8 O( e" y: T+ k 董永林对花丝镶嵌行业的现状有个大概的了解,但他没想到这个行业几乎名存实亡,有着“燕京八绝”之一称号的工艺已濒临失传。由于“金瓯永固杯”是高仿真,用料考究,工艺精湛,所以,他们淘到珠宝以后,立刻调兵遣将,在京城寻找能工巧匠。原来花丝镶嵌厂和北京首饰厂散摊子以后,掌握花丝镶嵌这门手艺的师傅,有的改了行,另谋生计,有的被一些小厂聘去当顾问,得知“白孔雀”要仿制“金瓯永固杯”,行业内的一些老人纷纷找上门来。老董认活儿不认人,甭管是哪路神仙,先甭说大话,夸海口,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做一两件活试试手,结果一连试了20多位,做出的活儿都达不到高仿的水准。敢情花丝镶嵌这门工艺,实际上分为花丝和镶嵌两工。所谓花丝是拿各种不同的金银丝采用堆、垒、织、编等技法制成的工艺。镶嵌是先把金银拍成薄片,然后捶打成形,再錾出花纹,或者用锼弓子锼出花纹,最后再镶宝石。“金瓯永固杯”的工艺80%是錾活儿。錾活儿在花丝镶嵌这一行当里最要功夫,杯上通体是花纹,它得用錾子一点一点錾出来的,属于纯手工活儿。干这一行,不养老也不养小,二十多岁没经验,过了五十岁便干不了啦,因为眼神跟不上趟儿。手上的功夫也没了准头。所以前来接活儿的,尽管有的是原花丝镶嵌厂的老师傅,但由于岁数的原因,做出的活儿也就欠着火候了。老董为寻找有錾艺绝活儿的师傅,真煞费苦心,一晃儿3个多月过去了,能工巧匠还没寻到,眼瞅仿制“金瓯永固杯”制定的计划又要搁浅,不免心急如焚,正在苦恼之际,季荣一前来请缨。季荣一原是北京花丝镶嵌厂主管生产经营的副厂长。工厂倒闭后,他组织了几位技师租了两间房单起炉灶,干点儿花丝镶嵌工艺的散活儿,维持生计。得知“白孔雀”要仿制“金瓯永固杯”,他认为这是抢救面临失传的花丝镶嵌行当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老董跟他接触后,很快对上了心路。因为季荣一当过副厂长,手里掌握着这个厂倒闭前的一批技术骨干。尽管这些人有的在家赋闲,有的在外边打零工,但他还能把这些人拢到一块儿。老董让他带着人先试一把。他召集了几位年富力强的技师,到故宫看实物取样儿,接着便动手制作样活儿。一个多月,“金瓯永固杯”的样活儿出来了,跟其他样活儿相比,果然大不一样。专家组看了也很满意。老董喜出望外,当下便与季荣一签了制作合同,到这会儿,老董才长长舒了一口气,心里有了底。不过,到了具体制作,又遇到了麻烦。金杯一展錾花术绝活逢生艺有根在通州一个比较僻静的工艺作坊,记者见到了50多岁的季荣一。他坦诚地对我说,“金瓯永固杯”真是太精美了,这件活可以说是宫廷花丝镶嵌工艺的绝品。我一看到这尊杯,就觉得故宫博物院和“白孔雀”选择它做高仿真是有眼力。应该说这尊杯出自于花丝镶嵌的顶尖高手。我之所以力争这个活儿,是因为我现在还有能力把京城花丝镶嵌的技师召集起来,这些人的眼力和手艺还能把这个活儿做出来,多了不敢说,如果再过5年,京城花丝镶嵌行当便没人能做这件活儿了。当然,其他活儿也能做,但高仿“金瓯永固杯”这样的绝品,恐怕是不可能了。因为眼下好的錾活儿技师年龄最小的也快40岁了。再往下几乎没什么人吃这碗饭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仿“金瓯永固杯”等于救活了一个行当。因为不做这尊杯,有绝活儿的师傅手艺一直荒着,即使有人没把手艺撂下,做的也是一般的首饰活儿。花丝镶嵌工艺当年风光无限,想不到今天已经面临失传。高仿“金瓯永固杯”无异于给这一行当打了一针强心剂。
7 F) C; _8 O. b3 x- [* `
为了制作“金瓯永固杯”,季荣一把原花丝镶嵌厂的十几位高手召集到麾下,一展各自的绝活。
7 ^ g4 m0 R/ `( D 也许是机遇难求,他们在制作过程中,极为认真,真可称得上是精雕细琢,一丝不苟。43岁的冯国升从十几岁就进花丝镶嵌厂学徒,这次主要负责塑型和工艺把关,40到50岁,是这一行当出成果的最佳年龄,他一连跑了十几次故宫珍宝馆。完全用肉眼来“追样儿”,为了这尊金杯,差点儿努出血来。錾活工艺师郭振英18岁进厂学徒,今年44岁了。她对记者说,錾活儿难就难在“追样儿”,要做到高仿真,跟原杯一模一样,首先要有耐心,能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地錾,一个杯子做下来至少要半个月,这一行最吃功夫。跟我一块进厂学徒的有30多人,在我们这拨之后又有几十个年轻人,现在还吃这碗饭的已经没几个了。我的眼睛已经花了,再过几年也干不了啦,所以我要在这尊“金瓯永固杯”的高仿上,拿出全部本事来。
; s7 f, k- D( o- E 高仿“金瓯永固杯”需要出胎、合焊、粗錾、各种部位分塑、组装、细錾、电镀、酸洗、烧兰、压亮、镶嵌宝石等20多道工序,这些师傅们对每道工序的工艺都投入了全部技艺,使这件高仿杯不但再现了前人的精湛工艺,也体现了今日京城花丝镶嵌高手的绝技。故宫博物院的专家高度赞扬了高仿“金瓯永固杯”的工艺技术,并且建议这一团队能继续保留下来,因为还有新的花丝镶嵌高仿品等待他们。这让艺人们感到绝处逢生,“燕京八绝”之一的花丝镶嵌工艺能传下去大有希望。
* T) P3 L0 W4 \
网络编辑:赵志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