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a6 R( V* h7 s+ `; i8 S ! ~9 B* H5 W: U7 j" `
广安门内大街路北,长春街南口到报国寺前街,开始拆迁。宣武医院往南扩展,是和德国合作项目。一年多前,医院里的闭路电视就滚动播放关于这项工程的纪录片了。这片居民户很多,简易楼、平房,多为危旧,居住条件差。拆迁是一举多得。 % g4 f& T6 i- a9 i3 x& j7 }
这一段街原来的便道宽窄不一,地势高低不一。低处和马路牙子一平,高出比低处高一米多。现在乐培园胡同口是大上坡,高一米多,原来有一道和马路平行的墙,行人走墙下,墙头上,是临街房的地面。乐培园东西两侧都这样。乐培园把口东边,是座庙,庙门是座大殿,汉白玉石雕拱卷门,两旁窗子也是汉白玉石雕的。红色大门总锁着。大殿东侧有个小门儿,可以进出。门前两个大石狮子,雄赳赳的注视台儿下的行人。我小时候,大人说这一对狮子,夜深人静的时候,会跑到马路对过的井窝子喝水,喝完水再蹲回台上。60年代中石狮还在。台上西南角,有一座焚化炉,青砖砌的,一米见方,两米多高;筒瓦顶如四角小亭。檐下砖雕四字:敬惜字纸。一米高处留有洞口。当年凡有字的纸,都要敬重爱惜,因为是圣人留给我们的。有收集字纸的志愿者,提大黄布口袋,上写敬惜字纸大红字。沿街搜寻捡拾。把拾来的纸送到焚化炉烧掉。把字纸乱扔,或使用不当。是对文化的亵渎,是缺乏教养的表现。台湾女作家龙应台,一次旅游时,走累了。拿张报纸铺在台阶上,扭过身要坐,一个老大爷过来抽走报纸,给她一块手帕,“坐字纸不好。用这,用这个!”她在文章里说,什麽是文化?这就是有文化!文化是在生活的细节里。 X+ |9 x. r M% \% H
这庙的名字不记得了,现在有人说叫中华寺。也许是。庙东是商铺,好几家门脸,房子缩进一大块,便道宽好几米;过了这几家,房子又凸出好几米,是南枣义园,快到石虎胡同(巷),。这是河北南宫、枣强两县的义园。院子挺大,房也讲究。临街墙上有一块石匾,刻着四个字:南枣义园,清朝最后的状元刘春霖写的。义园东侧,有个小油盐店,把石虎胡同口儿。 $ f3 `$ {4 n! e# w
1949年1月31日北京和平解放,2月实行军管,街道派驻军事管制工作组。4月撤销军管,建立街政府。我记忆中,当时街政府的女干部组织孩子们(七八岁到十一二)在南枣义园院子里,门前便道上,教孩子们唱歌、打花棍儿、扭秧歌;花棍儿,都是家里大人帮着做,长一米上下细竹竿,靠两头开个长条的孔铁丝穿两三个铜钱,固定在孔里,再扎上点红绿布条,拿在手里边跳边有节奏的磕打脚的两侧,彩布舞动,铜钱发出声音,排着队在街上边走边舞。扭秧歌也是自备彩色绸子系在腰中,街政府干部敲锣打鼓领着上街扭。街上充满欢乐气氛,居民感到新鲜有趣,因为从没看过这样的“热闹儿”,从心里感到真是新社会了,改地换天了。这一片当年属第十一区(这是国名党时划定的),区政府设在石虎胡同把口,就是现在的广内299号。这是李达三的公馆,院门、院里的小楼都是欧式的,院里有喷水池、花坛,还有人物雕像;改革开放后定为保护院落。区政府在这里没待几个月,就迁到下斜街路东的一个院子里,这里成了派出所和办事处。院里的雕像、水池、花草就都铲平了。到90年代派出所办事处就都搬走了。
. H* K0 Q8 a( N' K这段大街有两条胡同,乐培园和石虎胡同。原先土地庙有庙会的时候,都是逛庙抄近的道,通庙后的大空场,那里是“餐饮娱乐园地”,说书唱戏,打把势卖艺,拉洋片放电影,相面算卦,小吃冷饮,鸽子市鸟市都分布在这个空场里。 2 @3 V0 {# L3 r3 G( E+ U
乐培园是低等妓院(下处)的集中地,1949年被查封;据说有八户,妓女三十多人,胡同北半部路旁多古木大树,路东有一家井窝子;再往北就是空场了,空场北边是长椿寺、浙寺、妙光阁,一道红墙连成一体。现在的宣武医院,就是土地庙和庙后的空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