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下午,我与四处走走随析津志和树人一起逛了一圈北京大学主校区(畅春园和蔚秀园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去)。以前我也去过北大,但对北大的认识和了解还是知之甚少的。这回去的意义可以说是温故知新,我还是第一次认认真真的去了解北大的历史和北大校区呢。 $ F0 e3 X+ H# e _, ?
1 M- q s( W$ W( |. r- x2 G√ 北大历史
8 c" t6 n( m* j) ~6 Q北京大学,旧称京师大学堂、国立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并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址在今天的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8 ]* d* V4 w9 e; |* j# _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 f) x# l& V" C
北大以中国最高学府的身份创立,最初也是当时的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身兼中国最高学府与国家教育部的双重职能。北大传承着中华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辛亥革命后(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
1 e# j! f* f4 I: n& Y P' F y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京大学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 [: y6 e& C! b M0 Z1927-1929年间,北京大学处于动荡之中,并遭到严重摧残。奉系军阀攫取北京政权后,于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与北平其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将其改为中华大学,复改为北平大学,复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1929年北京大学宣布自行复校,8月6日国民政府将北大学院改为国立北京大学。1930年,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开始执掌北大,他提出“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十六字方针,对学校工作进行了全面整顿。蒋梦麟掌校期间,正是民族危亡内忧外患之时,而经过亡校风波的北大却在教学与科研水平稳步上升,蒋梦麟这位中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功不可没。 6 P+ b. m' |8 s$ B1 E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初,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汇聚三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返回北京沙滩,于1946年10月正式复学。
/ Z) F) L$ a" F4 b
$ [8 I$ U6 z; c `8 h$ W! `4 y1 I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本碑是1946年抗战结束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准备北上复校,立在三校合并的西南联大校园后山(今云南师范大学校园东北角)。纪念碑由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先生撰文,中文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文系教授、系主任罗庸书丹,因而被称为现代的“三绝碑”。纪念碑碑体雄壮,书法遒劲,文采飞扬,意蕴深广,气势恢宏,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学价值。今天在北大校园里见到的这块碑是复制的。 3 K9 a: z: _& R2 `, Q0 d. z) X
0 v' ?7 l1 }* C, H/ d6 Z√ 燕京大学说 与 北大迁址燕园
+ ^% V' M- W& b% e4 s燕京大学是20世纪上半叶4个美英基督教会在北京开办的一所著名的教会大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
. @; a' K0 @/ O, ?% y燕京大学前身由三所教会学校组成,即1889年创办的汇文大学,位于崇文门船板胡同(今汇文中学);1864年创办的华北协和女子大学,位于灯市口东口的佟府夹道胡同(后改办贝满女中);1867年创办的通州协和大学。
; F' T! H6 z( H1 A/ i6 o3 R1916年美英基督教会将三所教会学校合并,初名燕京大学,司徒雷登任校长。1921年在北京西郊购买前清亲王赐园,聘请建筑设计师墨菲进行总体规划,建造了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环境最优美的一所校园。1926年正式迁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封闭学校。1942年四川省成都市办起燕京大学临时学校,孔祥熙任校长,梅贻琦任代理校长。1945年学校在北平原址复校开课。1946年成都临时学校师生发回,开办工学院。1951年学校改为国立。
% }2 s$ g# |0 E! l: x5 l在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学校法学院、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文、理科并入北京大学,北大迁至学校旧址“燕园”。 % m( W' P! O! [: g/ o
2 B! }. k K! [/ r5 x今天燕京大学时期代表建筑有博雅塔、校景亭、钟亭等等。 ' c. m4 @/ V7 o4 e; N" g# b
以“一塔湖图”而闻名的博雅塔,是使用功能(供水水塔)、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统一的建筑杰作,位于未名湖东南的小丘上,是仿通州燃灯古塔、取辽代密檐砖塔样式建造的。是1924年7月燕京大学为了向全校供水而建造的,由于这座水塔主要是由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捐资兴建的,所以被命名为“博雅塔”。 , X0 y; m* b& k0 q" a
校景亭,原名翼然亭,是清代鸣鹤园(原淑春园的一部分)仅存的建筑。1926年燕京大学迁来后,对该亭进行整理,亭内彩绘燕园校景十余幅,于是起名校景亭。
: C, u( H6 {: n+ e% T) c9 T* y钟亭建于1929年9月,六角钟亭里的大铜钟作为燕京大学的校钟。这口钟每年元旦都要移到大讲堂,为全校师生带来新年的钟声。 1 F* Y' i9 S- {8 {- B8 G6 Y
关于钟亭内这口钟的由来,颐和园有这样的记载:“岛北侧的岚翠间,1889年慈禧曾做为阅兵台,检阅李鸿章调来的北洋水师及新毕业的水师学堂陆战队学员。为适应演习,把小火轮改为炮舰,东西两岸排列着炮队和马队。当时为水师报时的大铜钟,1900年险被劫走,后来置于燕京大学内,今北京大学内未名湖畔钟亭内即此物。”
3 P+ ]( x/ S% G- B$ Q% I铜钟上满汉两种文字写着:“大清国丙申年捌月制”。从大清国丙申年(1896年)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这钟比“京师大学堂”诞生得还早些。
0 K7 R# l0 F9 F; D4 E$ R T% Y5 v
/ |4 ^, n! o" n5 n0 e$ y√ 北大校园
. b$ X9 P/ r+ x# o今天的北大校园是1921-1926年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为燕京大学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建筑群全部采用中国古典宫殿的式样。 6 K: I4 W! W" }/ Q' K! `
燕京大学的东西轴线以玉泉山塔为对景,从校友门经石拱桥、华表(取自圆明园废墟),方院两侧是九开间的庑殿顶建筑穆楼和民主楼,正面是歇山顶的贝公楼(行政楼),两侧是宗教楼和图书馆,沿中轴线继续向东,一直到未名湖中的思义亭,湖畔还有博雅塔、临湖轩。东部以未名湖为界,分为北部的男院和南部的女院。男院包括德、才、均、备4幢男生宿舍以及华氏体育馆。女院沿一条南北轴线,分布适楼、南北阁、女生宿舍和鲍氏体育馆。 ! T. O! O8 p; g6 [
- M" \" j6 ~ ~6 f6 I8 h) |燕京大学建筑群在外部尽量模仿中国古典建筑,在内部使用功能方面则尽量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设备:暖气、热水、抽水马桶、浴缸、饮水喷泉等等。 1 G9 j6 h" k- O' Z
* ]. G l! X! p
√ 圆明园遗物
1 p0 r5 @8 o) K7 q D& \北大的校园旧称“燕园”,原为清代时的朗润园及镜春园,朗润园是道光第六子恭亲王奕䜣的赐园,镜春园原是圆明园的一部分。所以圆明园的遗物颇多,而且散落在北大校园的各处,有的如今还发挥着实际作用。如一进北大西门便能看见的一对华表、和草坪后的办公楼(原贝公楼)及楼前的麒麟和丹墀;湖心岛上的石舫、湖心岛不远处的翻尾石鱼;燕南园的梅石碑和莳花记事碑(花神庙石碑),等等。
$ e% Q9 [ l: ?$ s+ M% | + R5 |' f- X3 ?6 u8 F
进入北大西门,过了校友桥,便是贝公楼前的草坪,草坪上的华表对称,银杏对称,两边的外语楼化学楼也是对称的,这使得中线上的贝公楼更显尊者之气。贝公楼建于1926年,原名“施德楼”,是燕京大学早期主体建筑之一。施德和贝公都指的是同一个人,即贝施德(Bashford),他是汇文大学堂的第二任校长。现在贝公楼是北大校长办公的地方,坐东朝西正对着北大西门。高大的楼体、灰色筒瓦的大屋顶、红色的柱子,以及蓝绿色调的斗拱彩画,形成了一种高雅古朴的气质。
( k& ^3 w8 P# o# D' o% n- ? 贝公楼前的麒麟和丹墀均为圆明园安佑宫遗物,由载涛购得,存放朗润园多年后置此。草坪上的这对华表原来是圆明园安佑宫的,安佑宫前有琉璃坊,左右华表各一。燕京大学建校初期移到校园内,据清末民初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这对华表建于乾隆七年(1742年)。
}9 ^6 }7 G/ H& x: f
8 ~( `, T- ^. i0 [9 { " C; ~; L& ?$ _
石舫在未名湖的湖心岛东岸,清代这里是淑春园,属圆明园的一部分,乾隆将这个园子赐给了和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淑春园也遭破坏,仅残存石舫底座及“临风待月楼”,即今临湖轩故址。 4 O) j" D9 [. l x
今年春节期间前后,受湖底结构、气温和游人踩踏等综合因素影响,石舫船头发生坍塌。石舫是未名湖著名的景观,仿颐和园石舫建造,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价值珍贵。 $ W# @7 M0 V A) Z0 n9 P
中国园林中比较著名的石舫尚存的有:北京颐和园石舫(建于1755年)、苏州狮子林石舫(建于民国初年)、南京总统府西花园石舫(建于太平天国时期)。 c1 H/ N t' \) N' x; v4 ]; u
5 j$ G% D. p7 i5 \' s翻尾石鱼是圆明园属园长春园中西洋楼的石刻构件,现保存在未名湖西侧近岸水中。长春园北部的西洋楼景观“谐奇趣”主楼南侧有一大喷水池,翻尾石鱼就是这个喷水池中央的装饰物。这件西洋式翻尾石鱼,由黄鹤色细石精雕而成。圆明园曾惨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焚烧、劫掠,使世界名园沦为废墟,珍贵文物流失殆尽,翻尾石鱼也被变卖。后被朗润园主人载涛买下。燕京大学1930年班毕业时,将此石鱼买来送给母校以作纪念。
; R& O6 v/ f9 ]) W4 i
) K) @. |" ~7 j临湖轩顾名思义,在未名湖畔。它是燕园里现存的最古老的一所建筑。1931年,燕大教师谢冰心为庭院命名为临湖轩,后来由胡适题写了匾牌。 4 H& G1 m3 i7 b* q0 s
临湖轩体现的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特色,它并不大,但是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却很多。临湖轩的前后几位主人中,有两位尤其值得关注: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和北大校长马寅初。1929年,司徒雷登在这里主持了吴文藻和冰心的婚礼。1935年,吴文藻的学生费孝通和王同惠也在这里举行婚礼,主婚人还是司徒雷登校长。解放初,临湖轩仍然作为校长宅邸,开始是燕大校长陆志伟入住,1952年北大迁到燕园,马寅初校长也曾在这里居住并迎接宾客。在马寅初离开校长职位迁出临湖轩后,再也没有一位北大校长在此居住过。今天,临湖轩作为北京大学的贵宾接待室,接待来北大参观访问的外宾以及港澳同胞和侨胞,中央领导人来北大视察工作时也常常来这里驻足。
4 N- V. a) ?7 F0 G
7 E- L; N2 ~; l; ]* K梅石碑属圆明园长春园茜园旧物,现置于未名湖西南的林荫路旁。它是一座造型独特的石碑,碑身刻着一峰玲珑的奇石和一株苍老的梅树,同时还刻有清乾隆皇帝御笔碑铭诗序,这通碑上有石雕庑殿顶,下有莲花碑座。这块石碑记载的是南宋年间赵构的德寿宫里的一块奇石(芙蓉石又名青莲朵)和一株苔梅的历史缘分。后来这一梅一石先后被明代画家孙杖和蓝瑛刻在石碑上,这就是著名的梅石碑。上世纪二十年代梅石碑被移到北京大学未名湖的临湖轩旁浓荫深处。青莲朵在1915年前后,北京建立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之时,由圆明园移至公园内。由于年代久远,经过800多年的风雨侵蚀,青莲朵和梅石碑都有失原貌,但仍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文物。
5 M3 V6 C, p, B
' b7 v, ]" b( M" J莳花记事碑(花神庙石碑)是两块记事碑,皆由圆明园总管太监所立,一为乾隆十年,一为乾隆十二年。十年碑文曰:“于内苑拓地数百弓,结篱为圃,奇花异卉,杂莳其间。每当露蕊展开,香苑午绽,嫣红姹紫,如锦如霞。虽洛下之名园,河阳之花县,不是过也。伏念天地间一草一木胥出神功,况于密迩宸居,邀天子之品题,供圣人之吟赏者哉。爰列像以祀司花诸神”。这表明这两块碑原树于花圃与花神庙之侧。但圆明园花神庙(汇万总春之庙)是乾隆三十四年添建的,长春园的花神庙当时尚未建。此碑所指花圃、花神庙,或许就在汇万总春之庙附近,不好肯定。 : {, t/ s: z% B3 Q
两块高大的石碑分列道路两旁,由于岁月、风雨的侵蚀,除了碑头上精美的盘龙石刻和“万古流芳”清晰可见外,碑身上80%的字都已看不清楚,只能贴着石碑逐字辨认,才明白其中的大意,是乾隆皇帝在花朝节和中秋节游园的记录,直到看到落款上“圆明园大总管恭记”这几个字才敢确定这就是圆明园的莳花碑。碑的背面,只有几个字还能辨认出来,可以推测出那是一份人名单。燕南园内过往人较少,所以石碑保存还算完好,只是左面的碑身右侧上有数道裂纹。 $ ~! |4 v( O+ I. a
& \$ O. p! p" y; D& V* E
√ 乾隆御笔
9 l1 P C! r, F4 y+ J& }; u“半月台”诗刻碑,为乾隆御书,原为圆明园长春园海岳开襟东岸之旧物,现在北大鸣鹤园(西门内围墙西北角)内,仅存断残碑体。诗刻字迹清晰,但已不可全读。“半月台”诗为: 7 g* m+ V/ L+ t3 ?' N) }
台形规半月 白玉以为栏 即是广寒界 雅宜秋夕看
' b5 |) a9 m( M5 p, S会当银魄满 不碍碧虚宽 太白镜湖句 常思欲和难 1 A$ p0 t# q0 @; O
丙戌新秋御题 * p' [8 W" y2 R; f. y: a& V8 H
6 y6 K4 p/ J9 o% `6 Q% }
四扇屏在未名湖北岸的小土坡旁,刻有乾隆皇帝御笔的两幅对联: 0 b: t. k6 a4 g& v8 D# n
书舫平临频岸阔 飞楼俯映柳阴多
k7 w& ?1 r/ n' a' P夹镜光澄风四面 垂虹影界水中央 5 F; K6 T1 Q4 T2 H, ^
: w3 ?- I/ Y( P, z% F9 b
乾隆诗碑的诗作于乾隆五十二年,为畅春园遗物。位于未名湖南岸蔡元培先生铜像东侧,诗碑长约两米,高约一米。这通横碑原在圆明园山高水长楼之西北部,碑两侧分别刻有乾隆丁未(五十二年)仲春御笔“土墙”诗和“种松”诗。整块石碑至今保存完好,字迹、纹样尚清晰。咸丰五年(乙卯)御制“习枪有作”。诗注曰:“山高水长有乾隆间所筑土墙,并碑刻圣制土墙诗,盖因御虎神枪而作也”。由此可知,这通碑为山高水长旧物。
6 w& w4 v3 u% b/ g( A; F+ t
: p& h. r+ I3 y4 b* m3 L( q2 r- |√ 北大名人墓、像 ( d: I% p, I( ~( g9 W
北大校园内的名人墓、名人像颇多。进入西门我首先看到的是葛利普教授墓,葛利普墓在西门内校友桥的南侧草地上。 ; N: ~! S4 J) Q% x2 x; Z C
葛利普(1870-1946),著名美国地质学家,近代地层学的创建人之一。1920年应邀来华担任中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顾问,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葛利普在中国从事地质、古生物研究和教学工作26年,对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3 R( x0 ~+ U( C& z
他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建会员之一,曾任学会理事和副会长。他奖掖备至,循循善诱,培养了一代中国地质学家。1946年3月26日72岁高龄的葛利普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的遗愿北大将他的骨灰葬于北大红楼旁的地质馆前,1982年迁至于此。
+ f/ R7 O3 y. w, ~' N 6 c: A9 L- O9 \; p6 L- t$ K4 b
斯诺墓在未名湖畔南岸,一块拾阶而上的平地上。墓碑为一长方形的白色大理石,碑上镌刻着叶剑英题词“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墓旁松柏环绕,绿草如茵。迎面一湖碧水,更觉幽静肃穆。 ; o6 N! U' w5 v
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1928年首次来华,1934年1月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讲师,1936年访问陕北根据地,第二年著《红星照耀着中国》(即《西行游记》)一书。1960-1970年曾三次来中国访问,著《大河彼岸》等书。对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做出了贡献。1972年在日内瓦逝世,按照他生前遗愿,将其骨灰的一部分运来北京,1973年10月19日在北大举行安葬仪式。 4 M5 q8 D6 g. {! j, V4 V
1 M8 e" E h% W赖朴吾(Ralph Lapwood)和夏仁德(Randolph Sailer)墓隐匿在临湖轩东北角的石壁下,如果不是析津志的提醒和树立在旁的“RALPH LAPWOOD RANDOLPH SAILER GARDEN”石碑,恐怕是很难有人发现。
3 d4 k. w/ ]+ @- `8 b; i/ l赖朴吾是一份杰出的剑桥学者,他把自己交付给这片曾执教多年的土地。赖朴吾曾是燕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北平沦陷时曾越过封锁线到过平西游击区,和我游击队有联系。解放后他回英国任剑桥大学数学系主任。一九八四年来华讲学,在北京病逝。遗愿“把骨灰撒在未名湖边的一个小小的花坛里”。石头上简单刻着“Randolph Sailer 1898-1981”。
) U/ H2 c, ^5 Z$ E 夏仁德(1891-1981),出生于美国费城。美国心理学家,曾任中国燕京大学教授。他的父母是虔诚基督徒,从他小时就注意他的宗教教育,引导他献身于促进世界的福利。1923年8月来中国,开始在燕在心理学系教书。在中国他结识了来燕大宗教学系教书的路易斯·埃伯特,他们于1925年10月结婚。他在燕京大学教数门心理课程。每年有大量学生学这门课。1941年美国珍珠港事件发生,为了保护学生,没有能逃走,而被日本囚禁。1942年夏天,他被转到北京东交民巷。1943年3月他被关进山东潍县集中营。直到9月美国和日本交换囚犯,他被送回美国。1945年夏天他得到许可又回到在成都的燕大。1946年经西安、上海回到海淀燕园,任燕大教育系主任。继而他夫人及儿子们又回到燕园,共同生活在一起。1948年国民党通缉学生,他和学校当局帮助学生逃出网罗。1949年10月12日,他全家和北京民众一起上街游行,庆贺共产党的胜利。1950年夏仁德返美,1963年退休,1973年4月,夏仁德夫妇被请回中国作客,周恩来总理曾在中山公园欢迎他们。 ; t+ j8 D; ` v8 w4 z9 k3 j
1981年7月,夏仁德不幸辞世。病榻之上,他坚持着给燕大校友写了一封告别信,信中说:“我对中国人民为了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所进行的斗争以及你们在其中的贡献,表示深深的敬佩。”在他去世以后,燕大校友把他的名字和赖朴吾的名字一起刻在未名湖与临湖轩之间的山石上,以示缅怀和景仰。因此我认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夏仁德墓。北大人是以“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的身份来理待他的。 " P ]6 {. A+ K O
3 K0 F1 o2 `9 ~% M! C. q
蔡元培像是北大七七、七八毕业生捐赠的,由著名雕塑家曾竹韶教授创作的,建筑在未名湖的西南岸翠竹之间。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教育家。1916年12月至1927年间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京大学的发展和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F: C: D( J/ S; l9 T8 |
北京大学的前身为1898年清政府创办的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北京大学。蔡元培上任以后,在第一次发表的演说中提出:“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他主张:“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生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他强调:“人生之目的为尽义务而来”,学法科不是为求个人做官,学商科不是为求个人发财。求学是为了“有贡献于社会”。他宣布北大办学方针是:“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他任职期间,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专制和礼教;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他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由于他的努力,北大养成民主的风气和学术自由的风气,从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堡垒和学生运动的摇篮。 7 M' e+ y" t' a9 |
* E) h' r G: {" x在北大的静园的大草坪上有两通石碑和一对石羊石虎,传是杭爱墓的遗物,立碑时间是康熙二十四年。有资料称,杭爱墓是后来被划入和珅的淑春园。草坪东北边有个土包,据说就是杭爱墓,土包南半边已经挖了,压在静园六院一角下。 ( m' L: E$ [: Z
杭爱,满洲镶白旗人,世居贝璋山沁高,祖桑武归太祖,初隶正黄旗,后改镶白旗。父古尔嘉浑任国子监酒。杭爱初任礼部笔帖式,以才干得康熙信任,累官四川巡抚。 / T. `, }2 X+ O% b+ a) m& \' i
# |0 _- {* o; _
& t1 }& M% J. t r& S√ 多学科综合性的北大
3 m7 Z+ q7 n8 ]7 z6 Y. J9 {; k% C北京大学是目前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理科、文科、社会科学、新型工科和医学学科都是它的强项。北大做为一所综合性的院校在诸多方面都有体现,特别是处处可见的各个学科的教学楼、研究所,当然还有博物馆——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http://amsm.pku.edu.cn/)、北京大学地质数字博物馆(http://museum.pku.edu.cn/)和北京大学校史馆。 " p% n1 A6 \9 [# C! y6 }
其中,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早在1993就已经开馆,它的藏品来源之一即为前燕京大学史前历史博物馆的藏品。北大在这方面比较有优势,早在1922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便成立了中国最早的考古研究室,开展了一些田野考古工作并开始逐步收集古代文物。稍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成立,下设考古研究室,同时成立了博物馆专修科并建立了北京大学博物馆,收集了一些古物及民族学标本。1952年院校重新调整,北京大学历史系建立了考古专业。
2 t6 I. `- R! V$ V6 U; _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除设立常规展外,今年3月22日-6月20日期间还举办了“琢瓷做鼎碧于水——大窑龙泉窑发掘成果暨元明时期龙泉窑精品展”。给收藏和品鉴者及陶瓷爱好者们提供了空间。 ) ?+ T* ~2 K$ c5 j
: F- L! Y& O5 ] 这半天的时间有限,我们只草草的逛了逛北大的主校区,还没逛全,像治贝子府、致福轩、北大烈士碑、马寅初像、李大钊像、北大图书馆及馆内展览,我们或是还没来的及看,或是路过没注意到。
/ I! L0 c# Y: z" f2 \, Y: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