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访问大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会谈两岸故宫交流合作事宜。这是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一件大好事,值得欢迎。但因两岸互信不足,台湾有人担心,把台北故宫的藏品拿到大陆展览,会不会被扣留不还?大陆方面则有人主张:“故宫文物终将完璧归赵”。
' Z- S! ^4 [! e8 q$ ]
0 r! _) w+ S" U: v% m9 P* v% \
) z$ C, m8 W3 x+ [( q8 h* M: r
0 P+ Q- [- |) s: l( k R6 n# P$ `6 S |
* D( V6 t( O" v$ v, X5 X
笔者以为,“被扣不还”说纯属多虑,“完璧归赵”说也值得商榷。中国的国宝,留在中国就好,不要因此妨碍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更不能因此影响两岸和平发展与统一。
q1 ^& X, r* U3 O
中国的国宝,不论藏在北京故宫还是台北故宫,都是中国人的作品(只有个别“客卿”艺术家是外国人,少数藏品是舶来贡品)。这些国宝,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湛技艺,体现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品格,理所当然属于全中国。现阶段,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但两岸当局都接受“一个中国”(“一中各表”)和“九二共识”,大陆和台湾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个故宫的藏品,撇开具体的占有、收藏、管理、展览权不谈,都应视为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只要认同这一点,存放在北京故宫还是台北故宫都可以,这不是什么根本原则问题。 ! r* H% |# v9 a$ k! m
国宝的价值和功能有四:一是收藏价值,真正称得上国宝级的文物,不允许自由买卖,是无价之宝,其经济价值难以估量;二是艺术价值,称得上国宝者,通常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欣赏品味;三是学术价值,每件文物都是当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见证,其学术价值更不待言;四是教育价值,国宝是珍贵的实物教材,将之陈列出来,可使观赏者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真实的中国历史,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品格。
$ r' b; q+ S; ]; s
功能如此之多,就不应忍心将之“常年封存,藏而不露”。中国的国宝,既然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两岸当局和两个故宫就应出于公心,拿出来交流展览,供两岸同胞、全球华人、国际友人共同欣赏。 6 k1 T$ I0 b% I' `' B
国宝应由哪里保存?对此,需要追溯国宝的产生和由来。应当指出,国宝中的大多数是民间(主要是文人和手工艺人)制造的,由宫廷艺术家、工匠制作和帝王亲笔书画的是少数。北京和台北收藏的国宝,是明清两代王朝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起来的,还包括外国的赠品和贡品。两代王朝收集的国宝并非永远存于故宫,而是有一定的流动性,包括帝王妃嫔的陪葬品、赏赐给皇亲国戚、文武臣子、藩属国的赐品、送给友邦的赠品。此外,因明末清初战乱纷争、清朝晚期列强两次掠夺以及宫廷内部人员盗卖出宫而流失民间的国宝数量,亦难以计数。
& h8 R2 Z' ]; _
还需看到,自古以来,国宝就不是只属于帝王,或只存于皇宫。还有大量国宝是民间私有家传、官宦富绅收藏。可见,中国的国宝,尽存一处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是原曾由北京故宫收藏过的宝物,全部收回(所谓“完璧归赵”),也很难做到。
( k h1 Y9 _. [4 i& G4 }! Y U$ H4 w
如此艰难的事情,有没有必要去做?做了有没有好处?也值得商榷。两岸四地设有众多博物馆,各有“镇馆之宝”。缺了“镇馆之宝”,游客就会大量减少;而收回这些“镇馆之宝”,当地民众不便观赏,又会心疼。当今时代,交通、通讯十分便利,“大三通”后北京与台北直航不过数小时。维持现状、由两个故宫分别保存的好处是,可以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和旅游业,增进两岸同胞交往和感情,有助于中华文化和“一个中国”的认同。“弊”的方面,是原来的故宫不能“重返旧貌”,不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看到原来故宫收藏的全部国宝。 - L, Z+ U% l9 W+ ?( {
利大还是弊大?须仔细权衡。
T) ^+ W6 a% p: J5 z' `) e; |2 N5 b
(作者系旅美华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