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41|回复: 9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含15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2-22 06: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西班房以北为隆恩门。

8 W9 g* b! l: B0 K e- v

我没有买门票入内。

/ b% q+ J: G1 t4 `) P

门票太贵了。不值!

6 D5 {: |9 E6 d$ P0 i4 V8 i4 @+ n

大清有严格的制度,各帝陵陵园院内建筑大致相同。

* ^/ j4 f5 I: ?9 D: t( W. J

只有慕陵改动较多。

, @2 v( h0 H" Y4 D+ {! u/ q6 f


时间是: 2008-10-03. 07:30.

# U- `3 b$ o$ f. {; d8 Z/ o

我离开雍正帝的泰陵去往昌陵。

& Y7 r+ {9 Q* C& \4 l( L


转贴10张搜来的图片作为《泰陵.帝陵篇》的收尾:

( x9 m6 `- y3 w! e, y


隆恩门内,宏伟壮观的隆思殿居中,东西配殿分列两旁,与隆思门构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部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 m" e7 E ` {9 l

东、西配殿在隆恩门内,隆恩殿前,为黄琉璃瓦歇山式顶,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前面有廊。

7 @: g4 J9 C& B9 F* v0 q


东、西配殿南面各有黄琉璃焚帛炉一座。

D) F1 `: I: }7 {7 N* c, c7 ?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 _, d8 ~, u: X M

东配殿是放置祝板的地方。

! h! s& K9 s. a: V

祝板为一块一尺多长的长方形木板,上面有满汉两种文字按每祭时令书写着祭奠死者的文字,在举行祭祀仪式进捧此板用满语诵读。

& m. V$ c6 P4 ?

西配殿是一年一度帝后忌辰时喇嘛念经的地方。

4 i9 M: W! @ ~( q% [' w% ^

忌辰即死者去世周年。

* _4 O' g+ @4 i2 N- _5 [

这一天,永福寺喇嘛庙便派来喇嘛,在西配殿内念经为死者超度亡灵。除此常年不开。

6 T1 u/ b: g5 D/ I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 \5 _# c4 h' G. g% I' R: y


 

8 N4 X1 q) l4 ]. g- i7 [

隆恩殿是整座陵寝中最重要的殿宇,是陵寝祭祀的主要场所。

" u4 o8 V9 q6 `) ^ f

隆恩殿建筑在巨大的汉白玉须弥座上,重檐九脊歇山式顶,顶覆黄琉璃瓦,下檐重昂,上檐单翘,檐下的匾额上用满汉两种文字大书"隆恩殿"三个金字。

- y5 R) q; X! B% |3 \4 q

殿内有三间暖阁。

* E! a# z3 W+ N* H, I

中间为明间,设神龛仙楼,挂帷幔,铺衾枕,供奉帝后的牌位。

! \* L2 x( k' e5 y+ O8 w- _. K$ h

西暖阁内安置宝床,床上设檀香龛座,供奉妃嫔牌位,牌面涂金,刻有帝后的庙号。

' ] C0 I/ ~7 F( R. X' M# p

东暖阁为佛楼,上下两层,供奉着金银佛像。

* J5 w) x: d; ~* _9 ~. r1 [

殿内四根合抱明柱沥粉贴金,花纹为海角江崖,金龙绕柱。

: A. M/ _7 [, b

地面金砖烫蜡,光亮如镜。

9 {& y: z/ G: I3 ?& `

大殿正中置金漆盘龙宝座,两侧设金漆御凤宝座,另有各式各样的供案,置银五供、灵芝铜海等。

a: W2 C6 a" @

案前为五彩销金嵌玉鼎,天花板上吊挂着十二盏满堂红灯。整个景象,豪华至极。

1 H0 B" n6 u q7 C7 l2 U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6 n& b6 v& B0 V4 f


 

2 n5 N- S3 {. F1 u# o


殿外须弥座月台上,居中陈设两个鼎式铜香炉,两侧有铜鹤、铜鹿各一对,象征"万古长春"。

2 `- y& A8 j$ K) |( L% X

殿外月台铜鹤铜鹿已失。

1 c- R8 x, K. e8 f) F% h2 W2 A

殿南正前有三路丹陛踏上月台。

* q- {- C, o4 @5 K8 ]

中间一路嵌有龙凤垂带石,底为浮雕寿山福海,龙凤戏珠,表示帝后寿比山高,福比海大,龙飞凤舞,永远合欢:

3 D! u6 ~' e- }- [1 H* t3 y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 ~- E6 _2 I$ m; J7 K! T/ w


 

) ~$ O3 r$ {" \

隆恩殿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每年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忌辰五大祭,每月朔望两小祭,都在这里举行。

+ X9 H1 [+ b) ^# T

隆恩殿北面是一道围墙,围墙开三座门:

! \. w! ~6 x c3 m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 g( z1 m! V2 J- ]/ V7 V. }

三座门是陵寝前朝和后寝部分的分界线,通向宝顶的门户。

0 }0 K* T/ s) a

每座门有一门洞,顶为黄琉璃瓦歇山式。

4 Q. Y7 a$ b: _' i8 `" h6 B2 o

中间门的正反两面均镶嵌着预制构件琉璃砖拼合的缠枝莲花图案。

6 V. Z3 p1 n' I. k/ z

金黄色的枝叶与花朵在翠绿的琉璃平砖的底衬下,美观大方,光彩照人。

* f. V8 Q; q3 \; t# w- ?% R

进入三座门是泰陵的后寝院。

- W9 O' q' P' W# G* c

 

6 E8 G1 h, {6 Q0 H

 

7 I# R3 A% u0 E, I9 s8 F+ [8 W4 n; k6 z G


进入三座门是泰陵的后寝院。

: J* T2 f8 k# w1 W, O3 l

泰陵后寝院内还有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建筑:

; n" Z: l/ ], w/ u" D$ [" n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 w9 V, U* r, x8 k9 d8 L. E3 ~- k: S


 

6 L: ?& _- s- o' D# F

石五供是皇家女眷祭祀的地方。

2 p& |. z5 i3 s+ h% Z L

供台分上下两部分构成。

. C/ a& ]% R2 u6 p! [

上部有石香炉一樽居中,两侧各有石花瓶、石蜡扦分列,共计三种五样供品,均用青白石雕成,故称“石五供”。

- P( ]6 B, v2 w5 J

供座是由两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须弥座周围有很多精美的雕刻图案,如传说中的“八仙”图案等。

5 Z) v ~/ J9 y" V4 E7 t

石五供祭台之北,屹立着方城、明楼,是整个陵区最高的建筑物:

. b( O, `$ [! M3 |" R0 j4 Z$ |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j+ l: A- R" F5 G3 j; K3 D7 G/ Z2 l: x

雄伟壮观的方城,把精巧多姿的明楼高高托起,镶嵌在湛蓝的晴空里,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9 ?: n$ H: \2 A2 g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 L* k. A6 f( Q* a+ I# |5 {

 

7 W: }7 _8 \* I! ?. b* I

北面的琉璃照壁就是泰陵地宫的入口。

! ]; b+ f4 M# S% N) e/ o) `+ M

方城门洞北面的小院叫"月牙城"。

4 b+ a, x' d0 f8 U5 v" n- k

月牙城还有一个名字叫"哑巴院",是进入地宫的要道:

' _9 W0 l( w7 X7 {+ U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6 f8 g3 S8 r, ?! L2 z1 U+ A+ M' C

 

* L: Z6 B; n; b) n; w* _


 

) f! {5 ?3 @/ ^! D- B

沿着哑巴院内两侧的蹬道而上,可达方城之上的明楼。

7 a9 }! ^9 l$ |

明楼内有石碑一统,碑基为须弥座,游龙浮雕,施有五彩。

1 \( s( M8 s- i2 X: f$ {

碑身以朱砂涂面,碑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着“世宗宪皇帝之陵”字样:

/ M# l8 j% s: j' n- B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8 _+ S9 n" J, B! O' l

 

- i Q) m5 G# i2 m

方城后边有高大的城墙,绕墓一周叫宝城。

) y" T4 i$ B/ `, ^/ L

宝城中间隆起的巨大土丘,便是雍正皇帝的坟墓,名字叫宝顶。

! |" y' V9 x$ } G

泰陵宝顶面积为3600多平方米。

8 ]9 F) ?) u9 `

宝顶下面便是工程浩大的地下宫殿。

( T- M# w x6 L0 c' }) V0 _: d& s7 O0 w

清世宗于雍正13年8月23日崩于圆明园,享年58岁。

: t8 m8 w; x( k3 l9 ?

地宫内除埋葬着雍正皇帝外,还附葬着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

6 i D1 M8 e2 B( g9 a& C+ R

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雍正9年崩)。

- u; W+ ]5 Y) e: a2 n

敦肃皇贵妃年氏(雍正3年薨)。

0 ^ Z: S/ _4 N u6 {" E

 

3 c8 k% L* ?. v3 n" C, n( H* |# w$ p: w

 

: b" [" X1 h) w# \5 g2 D

 

! ~. `: |, q; `. e

 

, E# Z& E- d9 X

以下开始,补发10-02.午后,我游览泰东陵及泰陵妃园寝的游记。

2 c D! L L* q! E/ {

 

# h3 Z8 s, n1 a; W: T5 [: W

 

! C s8 P6 u; a9 ]9 O( Q


13:30.

5 u3 S/ ~& L; E' {! |


我离开三路三孔桥南行,回到环陵公路上。

0 b9 F% ?5 H5 t$ }/ t

 

' g! N! d; S3 @. I2 X8 n# k: O


 

; j$ E8 E% [: _/ j8 i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 V' ~/ K$ t# k7 s- o

 

: k0 @4 D" i* i% H1 K


 

4 t2 U+ h5 [* n ?4 s5 j( z

在泰陵东面,雍正为其21个妃嫔建造了泰陵妃园寝。乾隆为其生母孝圣宪皇太后修建了泰东陵。

- O' J+ i# n1 g Z


我沿着环陵公路东行,经过八角楼.....燕赵山庄.....

# R- [/ B/ Y; M9 x( C0 S. [


走了大约1公里后,来到环陵公路的泰东陵路口。

3 T0 i1 p2 q& N+ _: d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 \4 Y% G' j. t" ]5 `- t

 

5 q% Q" J' A& H* M


 

2 G' K* _) p/ Y

墓主人孝圣宪皇后。

0 Z. X& }2 s7 c, m


姓氏:钮祜禄氏

" u7 V- k' }& f6 f* [

出生:康熙三十一年(1692)十一月二十五日

" @5 c# N. p7 T0 O

父亲:凌柱

7 P; v" z0 }9 C. C2 Y9 A

丈夫:雍正帝胤禛

3 [3 z* c6 ^: j2 x# {

子女:1子,即乾隆帝

1 k; x) K9 g* I! S9 u9 m

陵寝:泰东陵

6 K8 h! K S" q2 ~

徽号:崇德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皇太后

; @5 _3 K6 ~; X) q- c

谥号: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 a$ I4 B# J2 P }1 N

请看泰东陵简介:

1 t3 ^3 O& N4 i" ?* P% o' Y


在泰陵东北三华里处,有泰东陵,这里葬着雍正帝的孝圣宪皇后。

" e. O1 V4 }' i. f1 e$ H1 B


按清朝规定,皇后先于皇帝而崩,或虽死在皇帝之后但皇帝梓宫尚未入葬,便与皇帝合葬在同一寝陵地宫内。

) L. i7 i' u \) H* j& Y" @

康熙朝时,皇十三子怡亲王胤祥之生母敬敏皇贵妃于康熙三十八年七月薨。

5 H( y6 G$ g' G" I

康熙谕旨葬于景陵,开清代帝陵附葬皇贵妃先例。

; t# M# B" E% T+ h4 A2 h

按清朝规定,皇后后于皇帝而崩,而帝陵石门已闭,则另建山陵。

% Z# q* }4 ?. t l: W' K: ?, w; U


  
孝圣宪皇后的泰东陵坐落在河北省易县清西陵境内,位于雍正帝的泰陵东北约1.5公里处的东正峪。

( b/ [6 J) ?& z

泰东陵是清西陵3座皇后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 Z$ L" P/ a: o$ _4 K; K

乾隆元年(1736)九月,主持泰陵工程事务的恒亲王弘晊,内大臣、户部尚书海望向乾隆帝请示:雍正帝入葬泰陵地宫后,是否给皇太后预留分位?

1 C. U0 A6 p" x' W* _

乾隆帝不便作主,转而请示皇太后。

: o* _) e7 z- P3 L% x3 L

皇太后降懿旨:

0 }4 R* z7 n$ {7 |* L5 T

“世宗宪皇帝奉安地宫之后,以永远肃静为是。若将来复行开动,揆以尊卑之义,于心实有未安。况有我朝昭西陵、孝东陵成宪可遵,泰陵地宫不必预留分位。”

% U8 a' c- |9 q# h" N

乾隆帝遵照皇太后懿旨,于乾隆二年(1737)在东正峪为皇太后营建泰东陵,约于乾隆八年(1743)建成。

; S. M3 Q. @7 V" I; v" `- [

孝圣宪皇后陵位于泰陵之东,就称泰东陵。

$ k+ N9 a% l0 E8 m1 D/ d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 x* M; z7 \( [2 [

 

/ U( c$ q1 a6 j1 Z

其主要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

5 U/ w1 ^/ W& H+ i- v# I+ O+ s: \; A

三孔石拱桥一座、栏板平桥三座、东西下马牌、朝房、班房各两座、隆恩门一座、隆恩殿、一座、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重檐大殿一座、陵寝门三座、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陵前左侧是神厨库,库外井亭一座。

* T6 I- y- h+ p) W4 k4 Z" m+ L2 X

另外,还栽植古松一万二千五百株。

}7 A+ A& _1 L, b( O) U0 y

泰东陵与其他皇后陵相比,有三点独创之处:

1 W/ u' M5 M* U' Y


一、首创隆恩殿月台上设铜鹿、铜鹤之制。

. X' Q7 Y1 p* e6 e" v# Z' w- d5 c% X

在泰东陵之前建成的昭西陵和孝东陵,隆恩殿月台上只设铜炉一对。

$ I, Y! o9 k7 I3 ~8 j+ E2 I

而泰东陵则又增设铜鹿、铜鹤各一对。

* x) a& k9 k, v1 R" f

很明显,这是仿照帝陵之制,首创了皇后陵设铜鹿、铜鹤的制度。

4 b8 m5 k8 f7 a0 T1 ~

以后建的各皇后陵改为设铜鹿、铜鹤各一只,成为定制。

5 N$ r* ]1 p. L# N! y5 K( h! A' p


二、首创大殿内东暖阁建佛楼之制。

( U9 f! w6 x& P6 Z

在泰东陵以前建的皇帝陵和皇后陵,均无佛楼之设。

+ n( s4 p+ U# \( `) x

泰东陵则在隆恩殿东暖阁建了佛楼,为一层。

6 ~ P# N* _% O) `4 F2 a2 J

这与孝圣皇后笃信佛教有关。

K, r( a+ b; B: I7 T' \& Y1 ^

从此以后,凡皇帝陵均建佛楼。

, ]9 x5 e" l' _ k2 Y3 d- x0 u; \+ t+ h

皇后陵只慈禧陵建了佛楼。

8 R9 Q9 I5 q! D: O

凡以后建佛楼均为上下两层。

( _- J+ Q- \, p6 M+ T7 y; f


三、地宫内雕刻经文、佛像。

( h; c1 q8 @; x0 v: U: g' K) q

以前总认为清代皇陵中,第一个在地宫内镌刻经文、佛像的是乾隆帝的裕陵。

, l. V: k1 ~1 s# e

清宫档案记载,泰东陵地宫里也镌刻了经文、佛像。

+ u P) W! z: l/ y. _$ j7 I

泰东陵早裕陵6年而建。这表明第一个在地宫内镌刻经文、佛像的不是裕陵而是泰东陵。

' z% @6 n1 @ O( V7 [$ c

清宫档案还记载,泰东陵地宫的地面不是用条石铺墁,而是用金砖铺墁。

T& p f% a O. a- }

具体泰东陵地宫的规制、经文佛像的内容,因为地宫尚未开启,档案也不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 M6 b8 x* [) m2 e/ D/ t$ b


在泰东陵道口沿着路向北走,前往泰东陵。

Q. n% \% S5 c. V

 

3 w0 d. _9 q9 f- `

泰东陵为雍正帝的孝圣宪皇后的陵寝,位于泰陵东1.5公里的东正峪。

6 E* _. v7 L& I" u8 o3 n


由泰东陵路口向北走约300米,脚下的沥青路变成了汉白玉铺就的泰东陵古老的神道。

$ N' d' p0 Q3 {2 @7 O


继续前行100米,神道经过一座七孔石平桥:

3 X/ u. A$ f _5 Z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初游清西陵—永宁山下(六)

; `. G" ]* g0 H



 

" R# Z. c) s5 R' M

史料说:泰东陵最南端是一座六孔石平桥。

& _5 }' i& t: H! u' E' z- g


桥孔是偶数有些不可理解。

$ Z) l- |7 } V( c# x

4 @5 C2 F P: F


 

S/ x; z* y3 L4 p

我仔细瞧了数遍:七孔。

3 s. x% h0 z: ]8 y& x) T z1 k

继续向北行,神道向西再向北转弯后消失了.......

3 p8 w) v7 e+ U t! V0 D

我一直向北走,登上一道沟坎,看到了泰东陵的一路三孔石拱桥。

) t& c: k* c( c, d, q0 u1 V

一路三孔石拱桥北面就是泰东陵:

$ \: v: G% ~6 \+ w& ~" }

* o: C6 @" d+ m: Z1 \

 

+ x$ n8 c! }9 S7 O) ~9 W

由清西陵全景图上看,泰东陵的三孔石拱桥南面,图上标有一座建筑,应该是泰东陵的小碑亭.(谥号碑亭)

1 K$ a: E* ?6 }: z( ]# H1 L; f


关内清皇陵中共有7座皇后陵。

& Q8 Q5 G7 M I& L

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建有小碑亭.(谥号碑亭).今存遗址。

0 x5 j5 Y0 O$ t3 i# s: F& g. B2 a' @

定东陵的两座后陵:孝贞显皇后的普祥峪定东陵和孝钦显皇后的普陀峪定东陵都建有小碑亭.(谥号碑亭).今保存完好。

: j7 M$ j5 E* W( j

神道上没看到泰东陵的小碑亭.(谥号碑亭)

; W a7 v. S" y$ ~

清史相关资料亦无记载。

7 s/ x9 @ k' x3 r- m

???

7 S( ]8 J' l/ t5 r


七孔石平桥北是一路三孔石拱桥:

$ e' `4 O: u' c a6 d+ [& z$ v7 {


7 O' H% U0 i* e+ _3 s

 

/ c) `6 R6 v5 K


 

: `. J* i5 D, J

一路三孔石拱桥北面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下马碑。

2 d8 |- l9 o$ c

三孔石拱桥桥北东侧有神厨库院。

+ Y1 C( t: }: P0 s" e& b& S

神厨库院外南侧有井亭一座。今已不存。

8 C0 }# Y, l* p' o3 D4 D


站在三孔石拱桥向东看:

9 ~4 K" H8 N+ w5 p; T# ^

l1 z3 h- |+ z( `+ `1 M! L

 

# A% G* |' D3 t) n7 z" x$ X


泰东陵的神厨库院内仅存北侧的神库:

, V1 m7 A. s" m0 i2 L

" }& J" o* e* l, ]! B


 

* K8 a/ N8 q1 W( r

泰东陵其主要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

0 ]. U# Y1 S) S1 a5 G8 K

三孔拱券桥一座。

5 ]7 V$ D& E% U9 D* i7 Y

陵前左侧是神厨库。库外井亭一座。

, \* _! D! y w6 }9 O5 R6 l4 A/ c0 x4 w

东西朝房各5间。

/ }# `; t- @( x


. l+ o" C( g$ G% l( U


东西值房各3间。

% q" Z: {5 W# t7 ]

( Z( s7 `8 }4 `5 i. l

 

\) J- \% I* ]$ l1 Y! a* F


 

5 |2 i0 X' d$ L/ B) v

隆恩门一座5间。

# z* ]3 k i; L- ]1 y

隆恩门大门紧闭。

" f+ W$ L" j K, @4 @- f, F


泰东陵现已不对外开放。

1 }5 j1 c6 I2 M8 }2 V+ U( x) ? e


 

9 C( H) {9 L |

泰东陵约于乾隆八年(1743年)建成。

* G6 M; T0 m; W9 R


泰东陵主要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

% ~/ Z& \7 x: `5 X* [ X

三孔拱券桥一座、东西下马牌、东西朝房各5间、东西值房各3间、隆恩门一座5间。东西燎炉、东西配殿各5间、重檐大殿一座5间。陵寝门3座、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陵前左侧是神厨库。库外井亭一座。

4 w. ?: Y8 f5 V0 s0 ~. l


泰东陵与其他皇后陵相比,有三点独创之处:

3 t" h6 g7 o" V' b/ T

一、首创隆恩殿月台上设铜鹿、铜鹤之制。在泰东陵之前建成的昭西陵和孝东陵,隆恩殿月台上只设铜炉一对。而泰东陵则又增设铜鹿、铜鹤各一对。很明显,这是仿照帝陵之制,首创了皇后陵设铜鹿、铜鹤的制度。以后建的各皇后陵改为设铜鹿、铜鹤各一只,成为定制。

! G R- b& k* S5 V3 g+ K

二、首创大殿内东暖阁建佛楼之制。在泰东陵以前建的皇帝陵和皇后陵,均无佛楼之设。泰东陵则在隆恩殿东暖阁建了佛楼,为一层。这与孝圣皇后笃信佛教有关。从此以后,凡皇帝陵均建佛楼。皇后陵只慈禧陵建了佛楼。凡以后建佛楼均为上下两层。

) {# F9 T- J9 y1 u( Z# U

三、地宫内雕刻经文、佛像。以前总认为清代皇陵中,第一个在地宫内镌刻经文、佛像的是乾隆帝的裕陵。清宫档案记载,泰东陵地宫里也镌刻了经文、佛像。泰东陵早裕陵6年而建。这表明第一个在地宫内镌刻经文、佛像的不是裕陵而是泰东陵。清宫档案还记载,泰东陵地宫的地面不是用条石铺墁,而是用金砖铺墁。具体泰东陵地宫的规制、经文佛像的内容,因为地宫尚未开启,档案也不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 l$ R0 l% H N% T+ v8 r( d- t+ n

 

7 k( E) `! O q# o

 

' G' q& E/ H7 _' A$ Z

 

) s5 E% N% Y2 g+ X! X# n+ y

待续。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2-22 07: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详细,看着您的介绍,仿佛置身其中。
发表于 2009-2-22 1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B) o/ c- [2 P4 {# p! M g

东西班房以北为隆恩门。

8 L( V! f, ?" ^6 E

我没有买门票入内。

. A% l* ]% p- Y! r3 \) k! W1 M

门票太贵了。不值!

' `% g# |* `$ T/ \; b! U+ j

 

* f: C, f+ Y0 W$ W

还要单独买票?可恨!

发表于 2009-2-22 13: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居然没有进去……

5 A5 }1 k8 d: \$ [( k

其实院内也有很多不同啊,

/ u+ ~7 g; q U2 b- j) k& p

哑巴院、宝顶的区别很大!

3 z# S2 c& i4 j" B

就是隆恩殿台基高度也是千差万别!

6 a* u9 t& C1 f

拜读泰东陵,因为我没去……

发表于 2009-2-22 13: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北老梁在2009-2-22 11:54:00的发言:
|. F& u# T7 P6 ~& {8 g3 V6 p

 

6 M, b' i8 ^2 j

还要单独买票?可恨!

* X* I e, _: A/ }. D) f* _) b

有联票也可以单独买票,

0 D, I+ O2 }0 Q4 l

楼主分三天游览,买联票肯定不合算!

. K( ^8 r+ ]1 ]# u2 Q

那么大的陵区,有限期只有一天,

6 r: Z: D- `9 Z0 n; w, k* P0 k

明显不够看吗!!

发表于 2009-2-22 13: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泰东陵没有小碑楼??

! c4 e |/ Y1 l( ]' J

神厨库可怜的只剩那么点建筑了……

发表于 2009-2-22 1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机会去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2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敏妃葬制的说法不一。

9 F7 ~* N5 N. S. A( E+ x( U

 

; }. M0 ^/ _. ?

一说康熙帝谕旨:章佳氏(谥敏妃)暂厝于景陵“妃衙门”。

$ s2 y: t* ~) |. x# U; q; y

 

! T# {4 l! s( ~+ j

雍正朝初,雍正帝谕旨:章佳氏(加谥敬敏皇贵妃)附葬景陵。

$ k3 X# c* X" {. K! i* D- v4 b2 f+ O3 {5 X

 

" p- z0 N1 N: K9 N) z

 

% c2 y6 U, w$ ?$ o

只有一点可以确定,景陵妃园寝内有一空穴:

! v4 y, P2 s7 ?3 R7 T1 [1 t3 t

 

0 K% k7 W1 Z7 }/ T, E

 

6 ], e: r* k* S1 R K5 l% [' c7 T( c+ B

8 v+ m4 D9 c o7 d& u" A L& ^- u

 

% T4 l- a: j/ x$ x, Q

图中画红圈处。

8 U9 n8 j1 \! ]) V

 

! g( D" p8 i0 v' Z \ {' P

 

1 _7 A) ^2 y+ N3 W! D8 t

章佳氏是否曾葬在景陵妃园寝,葬入的时间目前无考。

' g+ {1 O! \! K/ c7 E# p% B( M

 

. L$ q+ H5 b* w. U0 ^3 Q

 

: R( Q: q' r) }+ l, A

再转贴两文。

5 I7 Z- N5 r$ a4 a$ w

 

3 N. z6 j( C& q' o6 a K9 v0 F

其一:

7 x0 r5 B/ T& W7 ?& d2 ]

 

+ t6 `1 p* e1 _" v# u) h: Z

关于胤祥生母敬敏皇贵妃下葬时间之谜引自《永宪录》  
    
据此书摘载的一份雍正元年的上谕说:“昔日皇考特建妃衙门于陵寝之琉璃门内宝城,将妃母等安放。只有敏妃母,皇考曾下旨暂安于宝城,今遵皇考原旨,凡皇贵妃但舁往安放,应行之奏……”是此时才把敬敏皇贵妃入土安放的。 
   
然在《清东陵史话》中有又一则既相同又有些出入的记载。大概意思是:景陵妃园寝中有个空券,而建园寝是有规制的,不能随便多建或少建,出现这一情况是少有的,有人就推算此空券就是章佳氏的遗体初安放地。 
   
因为她的葬期也有几种说法,《清实录》、《大清会典》等官方书记载敬敏皇贵妃是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葬入景陵的。而由驻守东陵的陵寝官员编写的,为他们实际当差直接服务的《陵寝易知》一书却记载她是于康熙三十八年十月入葬的。一个人竟有两个入葬日期,而且又相隔二十五年令人费解。敬敏皇贵妃于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病亡,当时还是一位普通的妃子;她死时,康熙皇帝绝不会预知将来会在二十五年之后附葬景陵而将她停灵不葬。按正常做法,妃嫔死后数月或一、二年内就要入葬,绝不会停灵二十五年之久。死在敏妃之前的温僖贵妃、死在敏妃之后的平妃,都有是病亡当年入葬景陵妃园寝内,敏妃死后应葬在这座园寝内,而且不会长期暂安不葬。其位置可能就是这座空券。 
   
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敏妃附葬景陵,按情理分析,应该是在追封敏妃为皇贵妃后,把她从妃园寝迁出入葬景陵地宫。 上述这段文字与上谕有冲突的地方就是敏妃的安葬日期了。我个人认为,所谓的入土为安,人安葬后应不会随便移动了(这是以汉人的眼光来看,对满族的安葬礼仪不是太懂,只知他们奉行火葬,清初三帝皆火葬,到康熙才从汉人俗改为土葬),所以比较同意敏妃葬于雍正元年说。 
   
至于“康熙皇帝绝不会预知将来会在二十五年之后附葬景陵而将她停灵不葬”这句就有“皇考曾下旨暂安于宝城,”这句来解释;“绝不会停灵二十五年之久”这句,要知道康熙的祖母孝庄文皇后的梓棺也是在暂安奉殿中停了三十五年之久,她的昭西陵也是雍正二年才下令动式,雍正三年才正式下葬的。 但是为什么康熙会对敏妃的遗体下有特旨,命其暂安呢?还有雍正追封敏妃为皇贵妃并附葬帝陵(这是清朝第一位与皇帝合葬的皇贵妃)是单纯的因为胤祥的原因吗?若是这样追封为皇贵妃已经足矣。这会不会也是康熙的旨意呢?虽说是“母以子贵”,但“子亦以母荣”。就像老十是贵妃的儿子,所以就超越了他的哥哥们获得了一个郡王,老八母亲原是罪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康熙择他为储君的可能性了。所以康熙对敏妃的态度亦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对胤祥的态度的。皇考曾下旨暂安于宝城,今遵皇考原旨,凡皇贵妃但舁往安放,应行之奏,《清实录》、《大清会典》等官方书记载敬敏皇贵妃是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葬入景陵的。而由驻守东陵的陵寝官员编写的,为他们实际当差直接服务的《陵寝易知》一书却记载她是于康熙三十八年十月入葬的。敬敏皇贵妃于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病亡,当时还是一位普通的妃子.

2 M# i" D& ~1 M' a, G: J

 

+ ]. H a# p, ]6 m% o

 

5 _* l2 V: t/ R9 w* _' r" |

其二:

* _* M2 u- f2 ^

 

6 G. ^- E) S- x) b0 _5 d4 p1 s+ S. R

景妃园寝内的空券 
 
景陵妃园寝是清王朝在关内营建的第一座妃园寝,内葬康熙皇帝的48位妃嫔,是清代妃园寝中葬妃嫔最多的一座妃园寝。这些妃嫔各自为券,前后分为7排。第五排东树第三座宝顶下却是一个空券,就是说地宫里没有葬人。在封建社会,皇帝虽然妃嫔众多,但有多少妃嫔皇家还是十分清楚的。在妃园寝内营造多少座地宫、宝顶要根据妃嫔的数额,即不能多建,也不能少建,事前都有周密的设计。在清代从来没有出现过妃园寝容纳不下券座而另建园寝的情况。尽管景妃园寝葬人最多,仍有余地可再建券座。所以说绝不会有剩余券座。这座空券的前后左右都葬了人,这座空券是怎么造成的呢?实在令人费解。 
 
无独有偶,敏妃的葬期、葬地也是一个谜。敏妃章佳氏是康熙皇帝的一名普通的妃子,赐谥为敏妃。雍正帝即位以后,将敏妃追封为敬敏皇贵妃,一次晋升了两级,并于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敏妃于康熙帝孝恭皇后一起葬入景陵地宫,从此开创了皇帝陵内附葬皇贵妃的先河。人们不禁要问:敏妃为什么在死后25年突然获此殊荣?是新发现了她生前有重大劳绩?还是她抚育过嗣帝有功?都不是,就是她沾了儿子允祥的光。雍正皇帝是在激烈的皇位斗争中登上皇帝宝座的。即位初,众弟兄不服,政敌林立,惟有允祥对雍正皇帝忠心不二,成为了皇帝的心腹和肱股。雍正皇帝对他既信任,又感激。为了回报并进一步笼络,雍正皇帝才将其母敏妃追封为皇贵妃并袝葬入景陵。敏妃当年死时,不会预知25年后要葬入景陵而停灵不葬。史料价值极高的《陵寝易知》一书明确记载敏妃薨于于康熙三十八年十月丰安(入葬)。当时景妃园寝内已葬入了文僖贵妃、慧妃和平妃,由此可知,敏妃在康熙三十八年十月葬入的只能是景妃园寝,园寝别无他处。在雍正元年九月初一葬入景陵时,是提前从妃园寝起出来的。如果我们把空券与敬敏皇贵妃迁葬联系起来考虑,空券之谜就容易解开了。这个空券极有可能就是葬过敏妃的券。因为其他妃嫔都有自己的券位,而此券既葬过敏妃,也不便再葬他人,所以就出现了空券。 
 
以上只是一种分析推断,尚未得到进一步的文献证实,还不能过早定论,景妃园寝内为什么有空券,现在还是一个谜。

发表于 2009-3-25 1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疑问:

6 G/ C8 L2 Y6 |

按清朝规定,皇后先于皇帝而崩,或虽死在皇帝之后但皇帝梓宫尚未入葬,便与皇帝合葬在同一寝陵地宫内。

* h( |; _/ i) R

康熙朝时,皇十三子怡亲王胤祥之生母敬敏皇贵妃于康熙三十八年七月薨。

1 W( e* O, S) i8 y k0 Y

康熙谕旨葬于景陵,开清代帝陵附葬皇贵妃先例。

# |& ?' Z; b- l) B3 m. \

按清朝规定,皇后后于皇帝而崩,而帝陵石门已闭,则另建山陵。

+ @& v/ s! a) |! X8 g

 

/ f4 R2 A. W3 x( H+ e& g/ Y

我所知道的是“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参领海宽的女儿。入宫年岁不详,侍奉康熙时为妃,但未行册礼,故没有封号。康熙三十八年卒,谥号为敏妃。一子二女,即皇十三子怡贤亲王胤祥,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雍正初,雍正帝因为怡亲王忠心耿耿的缘故,追封为皇考敬敏皇贵妃,并祔葬景陵,开了清朝皇贵妃陪葬的先例。章佳氏是唯一一个陪葬康熙的妃子。”

发表于 2009-3-26 1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zhaohq在2009-3-25 21:17:00的发言:
$ Q7 O7 W# h4 a6 T

关于敏妃葬制的说法不一。

4 J; y. f r. F

 

1 W- f: e3 Z' `5 V* e

一说康熙帝谕旨:章佳氏(谥敏妃)暂厝于景陵“妃衙门”。

7 r3 a5 F$ l& S+ e6 S, y

 

M1 A" K$ D5 K( y; G

雍正朝初,雍正帝谕旨:章佳氏(加谥敬敏皇贵妃)附葬景陵。

! _6 g5 s F9 y# `

 

L7 i. a5 D7 j

 

0 |3 C8 y& F& \" ?' \. E

只有一点可以确定,景陵妃园寝内有一空穴:

' s. x) e7 ^, N7 H

 

: s6 ^1 m V/ o) O/ Z. k0 C

 

; P( K6 s6 X9 e/ N( I/ x4 w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09宝顶分布图.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4 ~1 n1 G$ g) w% b

 

& F* C* m7 n2 [, f: Z

图中画红圈处。

1 t2 N% f/ |& N0 M6 `

 

% g/ v& D5 E3 W( J. b4 x m( P

 

6 M- i! ~1 ^$ D2 H

章佳氏是否曾葬在景陵妃园寝,葬入的时间目前无考。

1 E* X+ @) K3 D# z+ C1 i

 

+ V9 W% Z. _4 W! S

 

7 O& u n' b$ J4 X9 _

再转贴两文。

* G5 F) a- j9 q; l, m+ e

 

2 ~. _( }* i1 L1 t

其一:

+ u# M0 O' m8 s Q+ Z: x

 

# z3 v& Z3 Q8 E) P3 I

关于胤祥生母敬敏皇贵妃下葬时间之谜引自《永宪录》  
    
据此书摘载的一份雍正元年的上谕说:“昔日皇考特建妃衙门于陵寝之琉璃门内宝城,将妃母等安放。只有敏妃母,皇考曾下旨暂安于宝城,今遵皇考原旨,凡皇贵妃但舁往安放,应行之奏……”是此时才把敬敏皇贵妃入土安放的。 
   
然在《清东陵史话》中有又一则既相同又有些出入的记载。大概意思是:景陵妃园寝中有个空券,而建园寝是有规制的,不能随便多建或少建,出现这一情况是少有的,有人就推算此空券就是章佳氏的遗体初安放地。 
   
因为她的葬期也有几种说法,《清实录》、《大清会典》等官方书记载敬敏皇贵妃是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葬入景陵的。而由驻守东陵的陵寝官员编写的,为他们实际当差直接服务的《陵寝易知》一书却记载她是于康熙三十八年十月入葬的。一个人竟有两个入葬日期,而且又相隔二十五年令人费解。敬敏皇贵妃于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病亡,当时还是一位普通的妃子;她死时,康熙皇帝绝不会预知将来会在二十五年之后附葬景陵而将她停灵不葬。按正常做法,妃嫔死后数月或一、二年内就要入葬,绝不会停灵二十五年之久。死在敏妃之前的温僖贵妃、死在敏妃之后的平妃,都有是病亡当年入葬景陵妃园寝内,敏妃死后应葬在这座园寝内,而且不会长期暂安不葬。其位置可能就是这座空券。 
   
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敏妃附葬景陵,按情理分析,应该是在追封敏妃为皇贵妃后,把她从妃园寝迁出入葬景陵地宫。 上述这段文字与上谕有冲突的地方就是敏妃的安葬日期了。我个人认为,所谓的入土为安,人安葬后应不会随便移动了(这是以汉人的眼光来看,对满族的安葬礼仪不是太懂,只知他们奉行火葬,清初三帝皆火葬,到康熙才从汉人俗改为土葬),所以比较同意敏妃葬于雍正元年说。 
   
至于“康熙皇帝绝不会预知将来会在二十五年之后附葬景陵而将她停灵不葬”这句就有“皇考曾下旨暂安于宝城,”这句来解释;“绝不会停灵二十五年之久”这句,要知道康熙的祖母孝庄文皇后的梓棺也是在暂安奉殿中停了三十五年之久,她的昭西陵也是雍正二年才下令动式,雍正三年才正式下葬的。 但是为什么康熙会对敏妃的遗体下有特旨,命其暂安呢?还有雍正追封敏妃为皇贵妃并附葬帝陵(这是清朝第一位与皇帝合葬的皇贵妃)是单纯的因为胤祥的原因吗?若是这样追封为皇贵妃已经足矣。这会不会也是康熙的旨意呢?虽说是“母以子贵”,但“子亦以母荣”。就像老十是贵妃的儿子,所以就超越了他的哥哥们获得了一个郡王,老八母亲原是罪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康熙择他为储君的可能性了。所以康熙对敏妃的态度亦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对胤祥的态度的。皇考曾下旨暂安于宝城,今遵皇考原旨,凡皇贵妃但舁往安放,应行之奏,《清实录》、《大清会典》等官方书记载敬敏皇贵妃是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葬入景陵的。而由驻守东陵的陵寝官员编写的,为他们实际当差直接服务的《陵寝易知》一书却记载她是于康熙三十八年十月入葬的。敬敏皇贵妃于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病亡,当时还是一位普通的妃子.

! s: n/ \" A' L5 ?; f& Z8 l p

 

! m& n L! t5 C R

 

: ]1 W* b _6 B

其二:

% X6 P Q0 W9 r6 T% `, M

 

( y$ h5 s B1 G. Z) K: u

景妃园寝内的空券 
 
景陵妃园寝是清王朝在关内营建的第一座妃园寝,内葬康熙皇帝的48位妃嫔,是清代妃园寝中葬妃嫔最多的一座妃园寝。这些妃嫔各自为券,前后分为7排。第五排东树第三座宝顶下却是一个空券,就是说地宫里没有葬人。在封建社会,皇帝虽然妃嫔众多,但有多少妃嫔皇家还是十分清楚的。在妃园寝内营造多少座地宫、宝顶要根据妃嫔的数额,即不能多建,也不能少建,事前都有周密的设计。在清代从来没有出现过妃园寝容纳不下券座而另建园寝的情况。尽管景妃园寝葬人最多,仍有余地可再建券座。所以说绝不会有剩余券座。这座空券的前后左右都葬了人,这座空券是怎么造成的呢?实在令人费解。 
 
无独有偶,敏妃的葬期、葬地也是一个谜。敏妃章佳氏是康熙皇帝的一名普通的妃子,赐谥为敏妃。雍正帝即位以后,将敏妃追封为敬敏皇贵妃,一次晋升了两级,并于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敏妃于康熙帝孝恭皇后一起葬入景陵地宫,从此开创了皇帝陵内附葬皇贵妃的先河。人们不禁要问:敏妃为什么在死后25年突然获此殊荣?是新发现了她生前有重大劳绩?还是她抚育过嗣帝有功?都不是,就是她沾了儿子允祥的光。雍正皇帝是在激烈的皇位斗争中登上皇帝宝座的。即位初,众弟兄不服,政敌林立,惟有允祥对雍正皇帝忠心不二,成为了皇帝的心腹和肱股。雍正皇帝对他既信任,又感激。为了回报并进一步笼络,雍正皇帝才将其母敏妃追封为皇贵妃并袝葬入景陵。敏妃当年死时,不会预知25年后要葬入景陵而停灵不葬。史料价值极高的《陵寝易知》一书明确记载敏妃薨于于康熙三十八年十月丰安(入葬)。当时景妃园寝内已葬入了文僖贵妃、慧妃和平妃,由此可知,敏妃在康熙三十八年十月葬入的只能是景妃园寝,园寝别无他处。在雍正元年九月初一葬入景陵时,是提前从妃园寝起出来的。如果我们把空券与敬敏皇贵妃迁葬联系起来考虑,空券之谜就容易解开了。这个空券极有可能就是葬过敏妃的券。因为其他妃嫔都有自己的券位,而此券既葬过敏妃,也不便再葬他人,所以就出现了空券。 
 
以上只是一种分析推断,尚未得到进一步的文献证实,还不能过早定论,景妃园寝内为什么有空券,现在还是一个谜。

! s1 r+ c/ Q& u* |2 ?. b

 

7 K1 j/ [) M0 w3 A( U* ~7 N. o

------------------------------------------

" j3 r' X# ^ s1 X/ R/ \

 

, E, p+ X" ^* ?( G% F; C8 I7 t

谢谢您找的如此详细的资料。虽然是个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时的敏妃只是一个妃子。在她之上的温僖贵妃过世也在第二年就葬入妃园寝,从无暂安二十多年的。当然这也不可能与当时暂安的孝庄太后去比,本不是一个级别的。

* h: W7 i' _" `8 j2 w

 

7 E, h. y; X! P4 X

再说您后面的理由提到敏妃的儿子允祥,他在雍正朝所受到的整个清朝亲王所未有过的高待遇,就能充分看出雍正和允祥的关系,所以对于对允祥母亲的高规格也是情理之中。还有空券的位置,本就一个妃子的级别,所以其他的贵人、常在、答应之类的自然不能在此安放。

- S5 J, ?* o# D7 D# J

 

) U' v& h; J0 h1 x$ ^7 h5 B J- G1 t

而对于您说的妃园寝是在事前就周密设计的。但据常理来说,这个妃园寝应该是和康熙景陵同时修建的吧?而皇帝建陵基本是在登基不久就着手办理的大事。前后建造也不过几年时间,对于长达六十年执政的康熙帝来说,谁能预测他这一辈子会有几个皇后,几个妃子,几个贵人?而他后面的双妃寝中的两妃是不是也是原本计划在妃园寝中的呢?

1 ~2 J- ^# J$ M2 {6 C/ R$ Q' H

 

! d0 K+ R! B. ?% s& v- V% T+ }

所以诸多疑问,还需考证,这也是历史的魅力吧。但至少有一点,敏妃当初仅仅只是一个普通妃子,没任何理由暂安20多年,更不可能是您所说的“康熙谕旨,葬于景陵”。您看看……

9 G- E- X$ Y1 K; 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6 10:39 , Processed in 1.19060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