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6063
帖子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06-3-29
最后登录1970-1-1
|
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4 06:03 编辑
' ?3 K# D( F5 A: q @, E K2 X/ k. C+ z+ ^) d( H& E N" u
<table id="pid6564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ummary="pid65641">8 G$ m# X/ R# o& M
<tbody>; j8 u+ B- b# T1 `% j; a
<tr>8 u, k7 @/ ~! x( `0 `$ N* W
<td class="postauthor"></td>6 l( ]- A: x0 A/ k/ r. ]8 ~- X6 h
<td class="postcontent" ondblclick="ajaxget('modcp.php?action=editmessage&pid=65641&tid=12441', 'postmessage_65641')">
& Q2 I/ ~0 n; r8 t2 J) o4 O<div id="ad_thread2_0"></div>
6 K Y8 s! b: o; E1 B+ L<div class="postmessage defaultpost">
9 u' }( b# C# [. d7 I5 W$ M<div id="ad_thread3_0"></div>' J9 O2 K/ ^* j4 u3 S5 m/ \
<div id="ad_thread4_0"></div>
) ^) Y* ~* H, G& B7 Q/ r<h2>关于菏赛的一些转载</h2>' g) s" O" I2 W2 i! [
<p align="center">拿荷赛奖如探囊取物,为什么呢?</p>* G$ x* ~2 P; U7 h
<p align="left"> 作为东北人一直为小沈阳鸣不平,早就在东北火了的小沈阳,在央视春晚一再挫折,去年的春晚有人还剽窃了他的口头禅--为什么呢?反倒把小沈阳在最后关头赶回了家。不过,是金子总要发光的,今年的春晚踉踉跄跄地走过来,最终赢得了大多数观众的好评。</p>
" [$ P$ x! @; \( L/ e8 v<p align="left"> 与春晚间隔最近的就是每年的荷赛,2月13日,荷赛结果公布,中国居然有6人次获奖,而且在突发新闻中有重大突破,获得一等奖。荷赛的众多获奖者,如同一个个小沈阳,平时活跃在舞台上,最有经验,最了解民情,作品也是最贴近老百姓。</p>, d- B7 Q: b% n2 A* w
<p align="left"> 荷赛获奖在今年有如此重大突破,总该有原因的--真实的自然的原因,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原因。</p>: U4 `; M# p- k1 m# I* E/ }
<p align="center">陈庆港:《抢救地震伤员》</p>% e; b% p' {- n e# ?
<p align="center">突发新闻单幅一等奖,中国新闻摄影的重大突破</p>
# G: Z0 f0 J6 m) s* E& {& c6 A" H<p align="left"> 一、技如人,艺亦如人</p>! `' `/ F3 X4 P: g7 x8 f2 X) O
<p align="left"> 新闻摄影界一直在反思,反思我们的不足,反思我们观念的陈旧和隐晦。有些反思一直让人不服,那些反思是学者们的反思,是领导阶层的反思,但是不服不行,没有坚实的证据。今年的荷赛获奖,就是平时量变的重大质变。我一直认为,中国摄影记者的器材已经是世界上最好的了,硬件与国外比不存在问题;都市报中的摄影记者思维方式也有了重大改变,在思考与拍摄问题上,不比西方人差多少,主要问题是没平台,没真刀实枪较量的机会。本次荷赛中国摄影记者获得大丰收,足以证明,中国的新闻摄影至少与世界先进水平不相上下了。</p>$ B" N7 e+ c$ ^
<p align="center">国外摄影记者拍摄的地震照片</p>
- n1 w: C! N; L<p align="left"> 二、同场竞技,你半斤我八两</p>
; [5 r" {, P: \3 N<p align="left"> 2008年的摄影作品,中国摄影记者在荷赛中得以扬眉吐气,得益于我们的主场优势。奥运会我们是主场,512汶川地震我们也是主场。主场作战优势明显,一是有可依靠的力量,同老外一同到达现场竞争,而以往的主战场在国外,中国的大多数摄影记者没机会出去,无法同老外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无法证明自己的实力。不能走出去采访,一直是中国摄影记者的瓶颈,中国新闻摄影记者中不乏外语好的人才,中国的地方媒体也不缺少资金支持,中国的摄影记者偶尔也外出采访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在一些重大的突发国际事件中,中国地方的摄影记者是不能走出国门的。新华社有限的几个人外出采访,拍摄到的图片跟以往自己比有进步,但是跟老外比还是有差距。2008年,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中国新闻摄影的辉煌。</p>
+ t# p, H& I9 o. ?: R<p align="left"> 从荷赛作品上看,获奖的作品中,有关中国地震的有:突发新闻单幅一等奖,杭州日报陈庆港的《抢救地震伤员》,突发新闻组照2等奖,路透社的Bo Bor( China, Reuters)中国四川地震,一般新闻的2等奖,深圳晚报赵青的《汶川地震幸存者》。从获奖的照片上看,我们摄影记者的图片,绝对不差于老国外摄影记者选送的图片,可能我们的图片还更精彩些。</p>' ?# X- m; R) P& b1 i; A& t- I
<p align="center">体育动作单幅,世界级精品</p>3 T) r& H1 w/ j5 a8 k
<p align="left"> 获奖作品中,有关中国奥运会的有:体育动作类单幅2等奖,澳大利亚Mark Dadswell拍摄的《Bolt获得男子200米冠军》(Usain Bolt wins men's 200m final, Australia),体育动作类单幅3等奖《Triple jump competitor Alexis Copello》,体育动作类组照1等奖《Divers, Beijing Olympic Games》,体育动作类组照3等奖《Men's 10m platform divers》,新华社吴晓凌的体育特写类单幅一等奖《柔道运动员Ange Mercie Jean-Baptiste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青年报赵青的体育特写类组照一等奖《电视中的北京奥运会》。体育方面总计6个奖项中,中国媒体获得2个一等奖,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新闻摄影记者在体育新闻摄影上的重大突破,而且从获奖作品的画面质量来看,绝对是名至实归,老外看后也会心服口服。</p>0 w( W8 E- o/ M+ [
<p align="left"> 三、不是迎合,是不谋而合</p>' y9 s" s* [3 L$ P1 W7 o/ i% k
<p align="left"> 荷赛获奖作品,中国摄影人能够胜出,有偶然的原因,也有必然的原因。有些人认为,我们摄影记者的拍摄技法太迎合荷赛的口味,是为获奖而拍摄,是为讨好西方评委而拍摄。有这样想法的人自然有他们的论据,但是总体上讲,按着新闻摄影规律运作,西方的运作明显比中国成熟,而中国的摄影技法大多还停留在为宣传而宣传的层次上。思维观念能向西方摄影记者看齐,从新闻理念上讲应当是不小的进步。</p>
m5 B1 p' n" K3 V- W! E5 U<p align="center">电视中的北京奥运会</p>5 H; n. }# K+ s
<p align="left"> 中国青年报赵青的体育特写类组照一等奖《电视中的北京奥运会》,明显是受西方理念的影响而拍摄的,很独到,与去年荷赛获奖的某些组照作品有异曲同工的妙处。这样的摄影作品获奖,对中国新闻摄影走向会产生一定的刺激和冲击,新闻摄影也是可以理念先行,也可以成为一种前卫的观念摄影。</p>" ` J! x, `, L3 a
<p align="left"> 都市快报傅拥军拍摄的《西湖边的小树》,很平常的景色,关键在思路和想法,贵在坚持不懈地拍摄,拍摄完成组合在一起令人拍案叫绝。与傅拥军有相似之处的是,艺术与文化类的组照2等奖,同一个地点,多张图片跟随时间漂移,图片成为时间流逝的见证,成为可回忆的故事,成为思辨和联想的观念摄影。而在拍摄手段上有所创新的,是新快报李洁军的《战争肖像》,在以往的摄影中还很少见,在荷赛的历届获奖作品中也难寻觅。</p>$ C; d+ a9 }0 Y+ M
<p align="left"> 四、喜欢的与指派的,乃鱼与熊掌</p>' ^" K, r7 x; S3 ~
<p align="left"> 摄影记者喜欢拍摄什么,显然是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些人爱拍摄风光,有些人拍摄街头,有些人喜欢拍摄领导政务活动。所谓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能强求摄影记者都有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拍摄风格不,但是应该鼓励摄影记者拍摄自己喜欢的景物,只有喜欢,才能投入很大的热情,才能充分调动摄影记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摄影记者的潜力,拍摄出带有明显个人情感,体现摄影记者聪明才智的作品。</p>: ^! d# k8 g) ^* a8 v
<p align="center">模拟战争</p>' W0 U( c9 T& t3 @" V& ?
<p align="left"> 从地震灾区的照片中,可看出摄影记者的情感投入,而在地震灾区天天想着发稿发稿的摄影记者,只会把眼光聚焦在表层的方面,注意力集中在领导政务活动上,结果只能是拍摄到质量平平但频频见报的"宣传"图片。在中国摄影记者的获奖作品中,体现个人喜好倾向和风格的有,傅拥军的《西湖边的小树》,赵青的《电视中的北京奥运会》,李洁军的《模拟战争》。</p># @- V, T1 ]) w# S9 D& @1 ~
<p align="center">西湖边的小树</p>( ?8 f5 J6 H( l- n+ |2 B/ p$ y$ p/ c
<p align="center">这样的作品不仅能征服评委,也能征服老百姓</p>& r( B6 q) M% Q) v" Y# J
<p align="left"> 五、组照,远看成岭侧成峰</p>" |; [) B; B, @) V
<p align="left"> 中国新闻摄影记者在荷赛中获奖,应该说与中国新闻摄影的组织没什么大的关系,想想2008年,关于羚羊、鸽子等等问题表现出来的暧昧态度,关于新闻摄影改革的保守倾向,关于只关注赚取名声的所谓A类赛事,可谓问题多多。在新的一年新闻摄影评选中,组照还是坚持不分类别,拉郎配式地放在一起"胡评",想罢理由仍是认为中国组照太乱水平太低吧。不过,荷赛获奖作品给这种观念以响亮的耳光,6个获奖作品中,有3个是组照,占50%,而且组照的奖项是一二三等奖都有。从近两年看,中国的组照(专题)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组照也不是原来最基本要求的组照,而是扩展为专题摄影,拍摄经历时间延长,内涵更加丰富,画面更加精巧。这样的专题,如果用来参加评奖,以6幅数量为限显然已经不合适。原来针对宣传摄影的要求,用来评都市报类的纯粹的新闻摄影,明显不匹配。中国民间的新闻摄影在进步,在大踏步前行,而官方留给摄影记者的仍然是羊肠小道,新闻摄影的新干线在哪里?什么时候才能走上高速路?</p>
: Z" `" d7 u. O6 N/ @<p align="left"> 六、摸石头过河要大胆</p>
! _; w; g- i8 B1 J* h* G. t3 X# G<p align="left"> 中国的新闻有些地方不是很透明,有浅规则。当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刻,各地纷纷向灾区捐献物资,也派记者前往。然而,每当重大事件来临之际,总是有些不成文的 "口谕"不断传来,这不许那不让。想当年,非典来临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居然表彰了一大批新闻工作者。本次也是如此,但是,新闻记者经历了非典的磨难,早已经明白了新闻采访的运作规律。任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该去灾区的坚决去,让返回也是坚决不返回。结果是听话的晚去早回的北京摄影记者,失去了大好的拍摄机会,本人也是因为过于听话而没有第一时间进入灾区。到头来,拍摄到好画面,记录下精彩历史瞬间的是"不听话"的,荷赛获奖的是坚守在一线的。</p></div></div></td></tr></tbody></table># y7 C) m' i! q- P8 y! R& m% i
3 D- I+ p- t K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ヲ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ヲ提现即时到账SO.C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