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_( `% R6 R: I0 ~3 x
0 L3 U$ \3 m- M7 S' l9 `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欢度春节的心态、情致、形式与内容都有了很大变化,可也有一些不变或变化不大的东西。古往今来,春节有声有色的浓郁氛围就一直熏染陶醉着海内外的华人,那色彩红火、热烈,大街小巷、屋里房外都能看到,譬如穿红布的衣服,贴红色的福字,写红纸的对联,剪红艳的窗花,燃红油的蜡烛,挂红绸的灯笼,而今还加上红的中国结、红的吉祥符,以及各门各院悬挂的五星红旗,触目所及一片红。那声音响亮、热闹,从腊月下旬的洒扫房屋、采办年货,到除夕的阖家守岁、新元的互相拜年,再到长假里的访亲会友、逛庙会串商店,无不是欢声笑语,吉祥话绕耳,更有过年期间的烟花鞭炮声,给了人们无尽的欢乐、期盼和振奋。
* C, j- E. o; E8 | 作家徐城北先生在《老北京皇城民风》一书中概括了京城的“春节三声”:“除夕之夜,春节之声才真正降临,应该是三种声音的混合,鞭炮声、砧板上的剁馅儿声以及店铺中打算盘的结账声”。徐先生所提的老北京春节的市井之声,人们已有多年难得与闻了,甚至有的已成为历史陈迹,但它们还会相当长时间地存留在五六十岁以上年纪的人心里。
* Y+ b5 F, V# u) J% @- M
早年间每到岁尾商家店铺结账时噼里啪啦打算盘的脆响,今天的人们当然再也听不到了,与之一起消失的,似乎还有穷苦人年关难过的凄惶,店伙计不知是否被辞退而卷铺盖的忐忑不安,躲债者和讨债者不同的奔波和艰辛。现如今的年轻人,谁还晓得讨债也分文讨和武讨,搪债亦有软搪与硬搪之别呢。现在可能惟有讨要欠薪欲赶回家的农民工的无奈无助,还能映衬出算盘珠脆响的尴尬。端赖党和政府持续多年的关注,民工领工资在今年也容易和轻松了许多。
2 a& h+ o; V7 A9 C" d5 Q$ g 在砧板上剁饺子馅儿的声音,实在也很稀疏了,副食商店里有铰好的猪牛羊肉馅,并且给人分出肥的瘦的以及肥瘦混合的不同种类,超市里有各种馅儿料各种风味的成品饺子,分成不同包装的不同价位,谁还去费那个劲。但胡同和四合院时代的北京城,每到大年三十,几乎全城都响着菜刀与砧板的交响。有人说,从剁馅儿声音高低长短的区别,就能判断出各家各户的人丁是否兴旺、家道是否殷实。我们楼里所住的一位老者,对付这顿过年饺子,一定得让家人自己剁馅,一年就一次,要的是“听这个声、品这个味”。
6 _+ X/ m6 ^& i; D# V “爆竹声中一岁除”,最不可少的年声当是鞭炮的爆响了。中国人新春燃放烟花爆竹的风俗始于汉代,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有古籍记载京城除夕和新元的情景为:“闻爆竹声如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无停”。那声响和气势,岂止辟邪和祛除晦气,寄托了人们多少希望和祈盼,予人以多大的振奋和力量,“除旧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此之谓矣。
4 M+ l( Q7 e0 s, |. T. t" `' P
鞭炮噼里啪啦响成一锅粥,伴着浓烈的硝烟不绝如缕,令人震耳欲聋。烟花催着嗖嗖声冲天而起,在夜空绽放绚丽多彩,让人眼花缭乱,目眩神迷。这就是春节的市井之声,它让人欢快、兴奋,对新的一年生出无限期盼。牛年已至,我们盼着牛市的来临,更盼着牛所体现的踏实、沉稳、厚重、努力、前行,成为这一年的基调。
7 E4 {$ I6 h6 f, H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