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79|回复: 6

[原创]我的参观展览周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9-2 21: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一周堪称是我的参观展览周,实属没料到。本来是和一位赋闲在家的朋友约好了周二一起逛逛,刚好偶然在晚报上看到了美术馆有明清书画展,就索性约在了那里,也算附庸风雅一番,不想这就拉开了我参观展览周的序幕。

 其实我和这位盆友对于书画并无任何研究,不过是纯粹地想被艺术陶冶一下而已。若从我等外行的欣赏眼光来看,其实美术馆展出的多幅中国古代山水画对于我们来说不免有点山重水复,因为我们尚不具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鉴赏能力,那山、那水、那树怎么看好像都差不多,虽有时也被其营造的意境所感染,但终归有些隔靴搔痒之感。

 相较于细密而空灵的山水画而言,我倒是更喜欢写意花鸟,因为那似与不似之间,传达了更多作者的个性与情感,或疏朗、或不羁、或沧桑或童趣,所状之物总是充满活力,特别容易引起观者的共鸣。我们看到的似乎并不是一幅幅画,而是一个个有灵性的、能够与之对话的物体。只可惜,这次展览中,好像是以山水画为主的,写意花鸟并不太多,在展出的作品中,则尤喜八大山人所绘之鸟,凸眼单腿、形态乖张,其画之结构也独具匠心,一丝飘逸的水草或树枝,一方随手勾勒的窗框,似在无意间把画面分为两部分,既形成了画体本身的灵动又传达了作者愿望与现实的隔膜,实乃妙不可言!

 正在物我两忘之间,忽闻垃圾(我的另一好友)打来的电话,彼称首博正在开一个特牛特牛的展览,问我明天是否同去。对于垃圾的热情,我一般得先借一把孔明的扇子来保持冷静,因为她的触景生情总是极其浓烈的,所以我起先对于她说的“特牛特牛”的展览并不太以为然,可一旦听到有“金缕玉衣”、“马王堆帛画”……我有点坐不住了,难道这些在历史课本中被顶礼膜拜的、远在天边的国宝真的要亮相眼前了?去!我被她的热情感染了!

 第二天一早,我和垃圾顶着首博的开门时间就到了,本想着趁人少速战速决,但一到场就发现,无数具有同样热情的人根本不会给我们这样的机会。开门前的首博门口已是人山人海,开门放人是很有节制的,要按照先来后到顺序进展厅,当拥进一定数量的人群后,剩下的队伍就要等下拨了。还好,我是稀里糊涂地随着一个集体参观队伍进场的。进到展厅后,人群依旧拥挤不堪,每个展柜前都凑着N多脑袋,我和垃圾一上来就被人流冲散了,各自误打误撞若干时间后才又不期而遇,此后只好一刻不停的手拉手,才不至于再次失散。

 但人多确实是可以理解的,确实是千载难逢的国宝盛宴!不仅金缕玉衣、马王堆T型帛画近在眼前,就连著名得不能再著名的“半坡人面鱼纹盆”也请来了,兵马俑、《兰亭序》就甭提了,再看见汉代那憨态可掬、俏皮滑稽的击鼓说唱俑,偶的眼泪都快下来了,那感觉啊,就如同童话里的一帮子老熟人儿,象什么神笔马良、白雪公主、牛郎织女、青蛙王子等等等等,突然一股脑儿地都窜出书外,纷至沓来专程与某相会。我那激动的心情真是难以名状,每到一处耳熟能详的宝贝面前,其流连忘返之情倒不像是观赏展品,而像是友朋自远方来,没完没了的握手与寒暄。可不是嘛,打小儿他们就不断地出现在偶们的课本里、记忆中,多少年来未曾谋面,现如今,评书里那段经常用于初次见面的套话终于有用武之地了:“哎呀呀!久闻兄台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一见,真乃三生有幸啊!”所以这展览干脆就以“中国记忆”为题,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当然,除了那些太过熟悉的,咱也领略了相当多似曾相识的,比如蛋壳黑陶高柄杯,其实物之精美绝伦是以前无法想像的;汝窑的雨过天青青瓷盘,简简单单的一个小碟子,看上去却有惊人的感染力;还有马未都近期刚讲过的大玉琮,这回刚好见识了实物,比图片显示的还要大。而最吸引我的,莫过于波诡云谲的各色青铜器。无论从气势上、构思上、工艺上、还是信息传递上,都足以令你对古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佩服的五体投地。如果说宋代以后的艺术品是中规中矩、亭亭径直、敦厚温婉的大家闺秀,那么他们,就好比是生活在花果山、完全没有受过礼教束缚的一堆精灵,他们在造型上往往大胆抽象、怪诞不羁,而其体态也并非一味地高大粗犷,而是雄浑中透着精巧,厚重中不乏灵气。其抽象表现手法的运用自如更可资现代艺术攫取不少能量。艺术的发展可能就是这样循环往复吧:从抽象、疏狂,到具象、稳重,再到荒诞不经,不断地打破审美疲劳;人类的文化发展可能也是这样吧:从原始的自由,到礼乐的典雅,再到精神冲破藩篱……不断地螺旋式上升。

 尽管拥挤,但首博的展览仍是令我震撼的。本以为就此参观结束后,澎湃的心潮就可以画上句号,但不得不说,垃圾的热情确实比祥云还要高涨。仅歇了一天,垃圾又告诉我说,鸟巢边上新落成的中国科技馆也有一台很牛很牛的展览,而且是免费的,而且她已经不辞辛苦地预约好并领到了入场券,在这万事俱备的条件下,我只好再一次被憾动了。

 还是一大早,我们又在科技馆会面了。这展览叫做“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同样是国宝精品荟萃,但显然不像首博那样炙手可热。我想,这一方面可能是宣传力度上没有首博大,另一方面则可能要归因于科技馆规定的独特入场方式。其要求提前三天电话预约,约上以后凭本人身份证到科技馆老馆(北三环安华桥一带)领取入场票,然后再凭票到新馆(北辰东路5号,鸟巢正北1000米)参观。这一来一去的领票周折,加之奥运期间北辰东路是车辆管制路段,前来新科技馆的人至少要步行8001000米,所以最后实际过来参观的,估计只剩下真正热爱古代文明的人了。这其中居然包括我、垃圾和孕妇甲。

 可能是人不多的缘故吧,这里的展览显得更加有条不紊,而展览规模可并不亚于首博。虽然同样是文物,但与科技馆的特点相适应,这里的展览更侧重于展现文物的发明创造历程。从织物、到陶器、到青铜、到造纸、到瓷器、到印刷……准备的非常精心,每一部分都配合着文物展品,对其制作过程和加工工艺进行了说明,可谓由表及里,使观者不仅能知其然,还能在头脑够用的情况下知其所以然。要说起该展览有多重量级,只要举出其展品中的“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宋孩儿枕”、“唐秘色瓷”就知道了。从艺术的感染力来说,确实百闻不如一见。

 除语音讲解器以外,一些志愿者也加入了讲解员行列。其中一位五、六十岁的阿姨,大概以前是研究历史的,自愿给大家作讲解。这位阿姨对展出的文物非常熟悉,知识面也很广,讲解起来深入浅出,又生动活泼,所以她的周围围绕了一大圈儿人,垃圾和孕妇甲也一直尾随,并对阿姨的激情四射赞不绝口。我由于来的稍晚,没有赶上她们的节奏,所以一直听语音讲解来着,语音虽没有阿姨那样生动,但介绍的也算详细。相比之下,首博的语音讲解还应有所提升,因为其讲解覆盖面仅有展品的20%,在人头攒动的情况下,大家挤着去看每处不大的说明文字,实在很烦很累,莫若都把说明都放在讲解器里面,边听边看,既省时间有省力气。

 科技馆的展览,不仅使我等在见识和知识上都收获颇丰,而且,垃圾还恰巧从讲解阿姨那里获知,故宫博物院目前正在举行书画和瓷器的展出,也都是稀世珍品,甚至包括《韩熙载夜宴图》,展出截止到31日。听说此事,我和垃圾又立即神往之,不过掐指一算,距离31日可就剩周六、周日两天了,“to去,or not to去,it’s a question.

 也许垃圾也意识到了连日的颠簸辗转怕有吃不消,所以索性没继续撺掇我一起去。但最终,仍旧是心有灵犀,周六一早,我就拉家带口地在故宫绘画馆里碰到了垃圾,她呢,也自然是有了新欢相陪,于是各看各的。

 故宫博物院可能有十几年没进来过了,正赶上小雨淅淅沥沥,游览的人群不似正常的周末那样多,而大多数游客主要是奔着参观殿宇宫阙来的,根本不知道展览这回事,进门处也没有明显的指示展览的标志,看来到这里来看展览的,应当说是更加喜爱文物的吧。

 瓷器和绘画展分别位于文华殿和武英殿,这两大殿早有耳闻,却从来没有进过。它们坐落的位置偏离主干道较远,且有些地方还挂着“游人止步”的牌子,所以往来行人瞬时减少,文化、武英门外,一片草色青翠、杨柳依依,心情也顿时象被雨水洗过了一样清宁。即使不看展览,单只在这诺大的宫廷中享受这份清净和舒雅,也值了。

 故宫的展览虽然没有首博和科技馆展出的文物全面,但书画和瓷器显然更加精妙绝伦,进得绘画馆中,立时被传说中的《步辇图》吸引住了。展品都是按产生的时间顺序排列的,很快,《文苑图》、《韩熙载夜宴图》也映入眼帘,顿感不虚此行。而当转到徐渭(号青藤居士)的《水墨葡萄图轴》跟前时,我感觉这一周的参观历程被推向了极致。我实在不知道一幅画如何能画得这般淋漓恣纵、一绝尘飨?怪道郑板桥要甘当“青藤门下牛马走”,白石老人要自“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三百年下,我们依然看到了最率真的生命的律动。画面中一片片饱含水分似要荡漾开去的葡萄叶子,使我观看它们的眼睛都迷离了。要再看作者自题于画上的诗,不觉又生辛酸:“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画底明珠无处卖,半抛半掷野藤中。”原来那纸上的干湿率性、浓淡挥洒,却得自于人世的沧桑与抱负的难酬。唉!自古艺人之不幸,乃成艺术之大幸,偏成了亘古不变的真谛!

 

徐渭 墨葡萄图

 虽然后来因为急着吃午饭而使瓷器馆看的有些潦草,但我还是得感谢一下故宫博物院的展览配套设施。这里既有对展品的文字介绍,也有相关艺术的集中视频讲解,而且相隔不远就有电脑触摸屏,电子文本的介绍分门别类、图文并茂,当你想进一步了解某个作品时,总是很方便。更加人性化的是,展馆内还设有带座位的触摸电脑,里面对于文物作品和知识的介绍可不是干巴巴的,配合着讲解内容,电脑系统里还设置了若干游戏式小测验,如果答对了可以一路通关。正是这些趣味性小游戏,吸引了我带来的小尾巴根儿――8岁的外甥女。文物展览对于她这样的年龄来讲,还是太深了点,倘若不是被游戏绊住了脚,估计我们的展览就别想好好看了。不知道故宫博物院是不是因为深切理解儿童家长的尴尬,而特设了这样两全其美的装置,呵呵!

 这一周,真的是饱餐了古代文化艺术的盛宴,有点让我想起了大学期间我的电影周。那时候是因为学校的大讲堂要拆了,所以在垂危之际狂放经典老电影,我有一周的时间像是放假狂欢,天天都去享受电影大餐,吃的快顶着了。如今,这么多的国宝珍馐集体上呈,应当是搭乘了奥运的东风吧?当然,就像黄金周要逐渐改成错落有致的年假一样,人民日益增长的艺术文化需求也是需要细水长流的,饕餮之后,我们需要一点一点的消化,而更期待的则是日常饮馔的不断提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9-8 14: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给高末儿配张图

[em01][em01]

发表于 2008-9-8 16: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科技馆展览了一对宣德五彩鸳鸯池莲碗当世孤品可惜一直没时间去看[em02][em03][em03]
 楼主| 发表于 2008-9-8 2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大都!要能跟您这样的懂行的一起去看就好了。
发表于 2008-9-18 16: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给高老师配个小图

         我也借此宝地,斗胆给高老师配个小图,其实元老师的图也称得上相映生辉,遗憾的是,进首博不让带三脚架,竟使“无数英雄尽折腰”,就更加钦佩元老师的功底至深!





发表于 2008-9-22 1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跟潮流,给高老师配图


 楼主| 发表于 2008-9-26 16: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噻!没有三脚架也拍的这么好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2 12:59 , Processed in 1.123408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