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受朋友邀请一起到西单新建的首都电影院观看了新拍的越剧版电影《红楼梦》,结果大跌眼镜。里面除了唱腔还过得去,依稀可以辨别和她们的老师徐玉兰、王文娟完全继承和略微差别外,舞美布景简直令人几乎到了作呕的地步,就更不用说穿帮之处之多了。与老板越剧版电影《红楼梦》根本无法相比。
像“黛玉焚稿”,手里拿的居然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所焚的丝帕,居然和手里拿的根本不是一块;“宝玉哭灵”,牌位旁的蜡烛忽短忽长……
如果说,舞美设计是因为不如当今大片那样资金雄厚,假就假吧,还有情可恕的话,那以上这些错误就是道具、舞美、导演、演员、剪辑各方面人员素质低下、不负责任的问题了。
道具、舞美无知、不敬业,你导演也不检查一下吗?导演无知、不敬业,你演员手里拿的是什么你不看一下吗?道具、舞美、导演、演员都无知、不敬业,你们最后剪辑的时候,眼睛也都瞎了吗?徐玉兰、王文娟虽然是顾问,我看也起不了什么作用,除了唱腔,别的她们估计也管不了,并且老眼昏花的,估计也看不大出。即使她们看出来说了,估计也不会有人听的。
所以这体现出的还是整体剧组人员素质的低下与不敬业!
如果说,越剧版电影《红楼梦》是因为小本生意,没有专业、负责、敬业的人才的话,那么,史诗巨片《圆明园》应该不会有什么纰漏了吧。于是,这件事又一下子勾起了我第一次看电影《圆明园》时候的记忆。
单从那恢宏的电脑制作,就可见其投资的巨大,所以纵观全片,那种震撼力是无与伦比的。我非常喜欢,对参与创作的全体人员表示由衷的敬佩!片子拍得非常好,理应说是制作得非常好,当时即引起不小的反响,甚至轰动。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个不能原谅的错误。
由于编写《图说北京皇家文化》一书的需要,本人又重温了圆明园的一切资料。在查看资料的同时,又反复仔细观看了史诗巨片电影《圆明园》,但谁想在第一次观看时就竟然发现一个不可原谅的低级的、简单的,却是十分滑稽可笑的严重错误。
这就是:在描写乾隆皇帝钤印盖章镜头的时候,分别使用了很多“御用印章”,但一开始就居然有倒置的印拓出现。最后居然以倒盖一方印章结束。(见图)看来剧组的所有人员,无一人懂得篆刻艺术,不认识篆字,看不出反正。居然还拍摄了一个非常清楚的错误的特写镜头。
首先出现的是倒盖的“石鱼印信”,后面就是直接倒盖“乾隆敕命之宝”,从落印到抬起,特写镜头一次完成,看得清清楚楚。我当即晕倒,对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演员的无知、是笨蛋是可以肯定的了,但道具、舞美又是干什么吃的?不会告诉演员一声吗?看来也是无知和笨蛋的。摄像呢?肯定也是不懂的了。那导演呢?也看不出来吗?导演在这方面也是无知的。那你们最后剪辑的时候,眼睛也全都瞎了吗?拍这样一部片子,居然会没有专业人才,那那些顾问呢?也没一个人看得出来? 答案只有一个,全剧组都是不够敬业的、基本从业素质、专业素质存在问题的了。难道这不是人的素质的体现吗?这不是我们从小教育不够的后果吗? 一部如此弘扬国粹的影片,理应都是专业人才吧,结果还是除了这么大的笑话?难道不值得大家三思吗? 肯定会有人认为,出这么点纰漏就将剧组人员定性为“不够敬业的、基本从业素质、专业素质存在问题”有些过分了。如果是别的片子也就罢了,拍这样一部片子,出这样的问题,难道是可以被允许的吗?如果我们对自己没有严格的要求,那出这种错误就永远无法避免。所以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如何看待的问题。当年有人看到《丑陋的中国人》一书就恨得咬牙,但我相信如果全中国人都从心里盛赞这本书,今天的这个问题就不会出现了。但是我们今天何以告慰柏杨先生的亡灵呢?
这件事是前两个月就想说的事情了,一直如鲠在喉,但是由于写作之故,一直无暇顾及,今日写出来,供大家一哂。我想表达的是:像新拍的《红楼梦》错倒罢了,但《圆明园》这部影片是绝对不可以出任何差错的。因为这部影片说的就是文化,我们的创作者自己岂可以没有文化,何以上对祖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