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具备了中国式童话的所有元素,但成品却是美国造。为什么美国人能够把中国原料制为“成品”返销中国、并成功地掀起波澜? 《功夫熊猫》让我们反思:
什么叫“文化大国”? 《功夫熊猫》具备了中国式童话的所有元素,但成品却是美国制造。这好比是一个饭店,并不缺少菜料,但是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厨子,做出一桌味道十足的饭菜。 《功夫熊猫》让我们看到的是,我们与一个文化大国的差距。 《功夫熊猫》毋庸置疑是“美国造”,为什么美国人能够把中国原料制作为“成品”返销中国并在中国成功地掀起波澜? 除了高科技的电脑技术,最要紧的,是他们拥有行销世界的文化思想——即核心价值观。就像一个好厨子的手艺,关键的不是手,而是脑袋——思想。 中国文化落后的根源,不是三维技术,而是思想。催人深思的哲学家乌龟的语言,令人忍俊不住的熊猫的悟道,那是人的思想而不是机器技术的体现。 而抵制《功夫熊猫》喧嚣让我们看到的是一副副不可救药的“自闭症”嘴脸。这与当初老佛爷慈禧抵制火车而喜欢驴车一样愚蠢和不可救药。 《功夫熊猫》的火爆,应该使我们加大对文化的痛定思痛——什么叫“文化大国”?我们的文化产品为什么不能像美国一样输出世界? 我们原本是亚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中心。但如今,在亚洲,在中国周边,几乎任何一个国家,“文化出口”上都超越中国。
据报道,仅就图书进出口贸易而言,中国进出口比例达10比1,形成的逆差或赤字为每年1亿多美元。除了图书,外国音像产品,更如潮水般涌入。如果没有盗版,以正常贸易而论,音像方面的中外贸易逆差,则更为巨大。 翻译问题,现代化的包装等等缺陷,只是中国文化产品走不出去的表明文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目前的文化产品的思想缺乏吸引力。 文化赤字,折射的,是思想枯竭,价值观滞后。
当今中国的主流文化产品,史剧大制作等,企图进军国际市场,却无一例外地惨遭失败。这类文化产品,表面上看,是中国古装题材,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但实质上,却毫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其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如说是暴力文化、谎言文化和仇恨文化。 这类电影、电视剧、歌剧等,本身就建立在篡改历史、颠倒黑白、轻蔑人性的基础之上。不管编导者是有意还是无意,是显意识还是潜意识,已经成为劣质文化的生产者,理所当然地,被日益文明的国际社会所摒弃。 斗气不如争气,但愿《功夫熊猫》这块“返销”的他山之石,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工作者来次思想的震荡——你们的思想离世界多远,中国离文化大国的距离就有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