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嘟啊嘟嘟在2008-6-19 1:28:58的发言:三不粘是什么啊?植物还是动物?人工合成?大约怎么做的啊?什么口感阿?滑?还是粘?还是入口即化?甜的咸的? 多用google,一搜就出来。 三不粘名字挺怪,名气也挺大。所谓“三不粘”,是指不粘盘、不粘牙、不粘筷子(现在则大多用勺吃)。据师傅说,三不粘过去是宫里的菜,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以后传到了民间餐馆“广和居”, 后来又成了“同和居”的拿手菜。“同和居”靠此菜打下江山,“三不粘”亦名声大振,多少中外名人,甚至外国皇室也钟情此菜。“三不粘”原名“软黄菜”,但此名如今已经无人知晓,清末李鸿章之婿张佩纶即兴改的这个“三不粘”的名字,反倒流传下来。 从名分上说,“三不粘”出自宫中,后传入山东饭馆,本应属山东菜,但因多年来深受北京人喜爱,其他京菜饭馆也有制售,便被纳入“京籍”,属于京鲁菜系“两门抱”。 [精选原料]菜的原料很简单,鸡蛋黄、白糖、绿豆淀粉而已,难就难在炒上。 [妙手成菜]先把蛋黄打散,加白糖、水淀粉和水调匀,然后下温油锅,一边晃锅一边稍加猪油炒。炒菜时颇具观赏性,架势和响动都很大:
9 U, P; r" o. \! W* r 厨师左手把牢炒锅,右手反握手勺用力杵,炒出声并打出点儿(节奏)来。还要把蛋液带起来,把空气砸进去,才能炒得暄而不紧。铆足劲连炒四百下,其间不断变换手法,使原料均匀受热,以便把水分炒出,淀粉炒出韧劲。近十分钟方可成菜。此菜属于中餐里为数不多的“技术加力量型”,难度自不待言。油大油小、火大火小、手法力度都影响质量。“三不粘”是个最讲“形”的菜,味道和口感还能将就,最怕把菜炒成一滩糨子或抽成一个“死坨儿”,那就全砸! [品尝要点]对“三不粘”的质量,您记住有“四不”、“三看”,讲究一个“滑嫩”。 四不:不紧、不、不出油、不汪水。 三看:一看色二看形三看味。 *色:金黄带亮,火色均匀,不生不煳。 *形:外形饱满有张力,无结块,无疙瘩。用勺一舀,不流不散不板。 *味:味道浓香沙甜,油而不腻,口感爽滑细嫩,略有咬劲。吃完之后只剩下一个空盘和满口甜香便是好手艺。 [消费支招]北京会做“三不粘”的厨师不多。此菜难度大,一般饭馆做不好。“同和居”的质量有保证,虽价格较贵,也值得尝一尝。河南安阳也有“三不粘”,与此菜相似。 与“三不粘”近似的还有一个“熘黄菜”,也是名菜,配料和手法和“三不粘”差不多,咸鲜口。四个蛋黄一个蛋清,加入鸡汤和调料、水淀粉打匀,下锅推炒,讲究108下出勺,上面再撒点火腿末。成菜后略稀呈面酱状,颜色金黄,口味咸鲜,口感滑爽嫩软,也是京菜中的名品。 [健康叮咛]鸡蛋营养丰富,除蛋白质、1 h2 I, f% M+ s
脂肪外,钙、磷、铁及维生素A含量也不少,对成长期的儿童和病后体弱者非常适宜。蛋黄内还含大量卵磷脂,对软化血管有一定功效。但蛋黄胆固醇含量高,心脑血管病患者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