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居记忆---东珠市口 我家住南城,具体说住在珠市口东大街三里河附近路南
现如今叫大都市街,宽敞,可站在那里却不知身在何处。 北平时期这条路分三段:珠市口至南桥湾叫东珠市口;南桥湾至东八角叫三里河;从东八角至瓷器口叫东柳树井。行政区划路南为外五区,路北为外一区。 解放后从珠市口至瓷器口通称为东珠市口大街,门牌号从路南东边起1、2、3、4顺序排列到西头转路北继续排列。 1965年北京重新确定路名和门牌号。这条路改叫珠市口东大街,门牌号改为南双北单。文革时期一度改路名叫红光路,文革后期改回。 街景 街道全长1788米,平均宽8米。以前曾通行有轨电车(俗称当当车)50年代拆除。全路只有23路公共汽车(虎坊桥至大郊亭)。60年代初期由于石油短缺曾使用以煤气为燃料的公共汽车,当时没有压缩技术,煤气以常压态装入橡胶气囊中,在车顶上晃晃悠悠的。
由于路窄,每到上下班高峰人拥车堵,特别是桥湾一带路更窄,又有个弯,更是堵得水泄不通。 由于物质不够丰富,商业、服务业也就不够发达,但那时人们生活也简单,在近两公里的街上不多的几个商店和服务店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从西头珠市口往东数,西草市北口有一个理发用品店和一个缝纫机商店,缝纫机大多是工业用机。那时民用很少,人们买不起,就算有钱也不行,因为实行计划经济,购物要用工业券,包括买布、铝锅、塑料制品等等都要用券,更不用说缝纫机,在80年代还是三大件之一,如果有的话那可是家庭的重要财产。一个家庭一年也没几个工业券。这是闲话。往东路北西湖营南口有个副食店,高台阶中西式建筑;斜对面路南有一小饭馆,二层中式老宅。紧邻也有一个二层建筑小院,我的小学有两年在那里度过,后面再说。往东不远就是218厂(华北光学仪器厂)大门,门口很宽敞,小时候常常在那里踢球玩耍;门口东侧是一个玻璃店,有时去买一分钱的腻子当作橡皮泥玩(一分钱给好多);往东不远过街楼车站附近有一家私人诊所,专治鼻眼歪斜,家里有个小儿麻痹女儿。218厂对面就是北京著名的窄胡同---高筱胡同,最窄处只有65厘米。胡同口有一个自行车修理铺兼营黑白铁生意;胡同口往东有一家居民医院,以前也是民居,我家曾经住过;东边不远是粮油公司的食用油库,北平时期叫墨竹大院,大概也是母猪大院改的名。门口路边总是油兮兮的泛着一股哈喇味;与大蒋家胡同(后来叫大江胡同)之间有一个小副食店,很小,是在大跃进时期居民们出资入股成立的合作社,好像就没分过红,渐渐没人提起了。 http://blog.sina.com.cn/yyt001
|